第586节

  “至于我们所说的光臂,其实就是光源和镜子以及两者之间连线所构成的整体。”
  “在任意时刻,光臂的长度是恒定的——或者说在任意时刻,光源和镜子之间的距离是定值。”
  “这点也没问题吧?”
  回答他的依旧是赞同声。
  说完这些。
  徐云玩味的看了乔吉亚·特里一眼,嘴角抑制不住的微微翘起了一丝弧度:
  “至于这位乔吉亚·特里先生的所谓漏洞,实际上可以分成垂直光路和水平光路两部分。”
  “虽然他绝大部分的思路是在讨论垂直光路,我们还是要先讨论一下他在分析水平光路时犯的错误吧,麦克斯韦!”
  一旁的小麦闻言神色一震:
  “在呢,罗峰先生。”
  徐云朝他打了个响指,将粉笔朝他一丢:
  “小麦,你给这位先生整个活,告诉他他到底错在了哪儿。”
  小麦闻言点点头,接过粉笔,又看了眼乔吉亚·特里。
  思索了半分钟左右,他便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式子:
  om1+m1o。
  om1+vt1+om1-v(t11-t1)=2om1+v(2t1-t11)
  接着在第一个式子后头打了个叉。
  在第二个式子后打了个√。
  看着黑板上的两道公式。
  围观群众中的某位数学教授顿时轻轻抽了一口气:
  “嘶……”
  小麦所写的内容不多,但现场毕竟有着不少真正的数理大佬,理解能力方面还是拉满的。
  他们只是稍微一分析,便立刻理解了小麦的想法。
  读过高中物理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一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在不同参考系中是不同的。
  例如假设你在坐火车,你相对于火车的轨迹是一个不动的点。
  而你相对于地面参考系的轨迹,却是一条直线。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光路。
  以太假设的核心就在于,它认定了光相对于以太的速度是恒定的。
  所以如果想比较两束光从光源击中镜子再回到光源所消耗的时间差,选取以太作为参考系更加方便。
  小麦的思路便是如此。
  当t=0时。
  光从光源o点出发。
  当t=t1的时候。
  光到达镜子。
  此时由于整个实验设备相对于以太已经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镜子的位置从m1点变换到了右侧距离vt1的地方。
  所以这一段光程的长度是:
  om1+vt1。
  当光返回光源的时候。
  设光在t=t11时返回光源,此时光源已经运动了t11秒。
  所以光源的位置是原先o点右侧距离vt11的地方。
  这一段的光程便是:
  om1+vt1-vt11=om1-v(t11-t1)。
  综合两段光路。
  在以太参考系中,水平光的光程总长应为:
  om1+vt1+om1-v(t11-t1)=2om1+v(2t1-t11)。(应该没算错,要是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大佬指正哈)
  而乔吉亚·特里所写的则是om1+m1o,显然错误。
  随后小麦耸了耸肩,指着公式说道:
  “其实从这个式子里很容易看出,2t1会明显大于t11,因为光线的去程比回程要长嘛。”
  “光线从光源前往镜子一的时候,是在‘追’镜子。”
  “而从镜子返回光源的时候,光源是迎着光线运动的。”
  “所以叻,光线从光源到镜子的时间比光线从镜子回到光源的时间要长。”
  “因此单单从水平光路的推理解释,特里先生您的分析就是错误的。”
  乔吉亚·特里张了张嘴,眼中露出了一丝慌乱:
  “我……”
  不过徐云并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而是接过小麦的话,再次给他补起了刀:
  “特里先生,光源,镜子,和成像板,它们的运动方向都是东……或者说正右方——因为相对以太运动嘛。”
  “也就是说,光源和镜子一的运动方向是沿着o点与m1点所在的直线上。”
  “而镜子二的运动方向,则是沿着m2点和a点所在的直线上。”
  “在以太参考系中,由于光线出发的时候瞄准的是a点,当镜子二从m2点的位置平移到a点的时候,光线正好到达a点。”
  “接着被镜子反射回b点,如此一来……光程差上其实不存在任何问题。”
  “所以特里先生,你所说的漏洞,在数学角度上根本不存在!”
  这一次。
  不少人也跟着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徐云说的道理非常简单,也很好理解。
  比如读者老爷开的汽车有左轮和右轮,左轮和右轮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你汽车的宽度。
  也就是连接左轮和右轮的传动杆的长度,在任何时刻都是固定的,即便车在运动。
  可是在地面参考系中。
  运动中左轮现在的位置和右轮两秒后所在的位置、这两个空间位置之间的连线距离,却并不等于你左轮和右轮之间的距离。
  假设此时此刻。
  有一只小老鼠从汽车的左轮沿着传动杆跑到汽车的右轮,小老鼠相对于地面的运行轨迹是一条斜线。
  而这条轨迹的长度,并不等于传动杆的长度。
  这就是参考系导致的光程差。
  因此在数学上。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已经把光程差给考虑进去了。
  当然了。
  或许有同学会问:
  比起汽车光的速度要快很多,那么这个光程差难道真的不存在任何误差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但这个数值实在是太小了,小到即便是在光速的计算过程中,也可以被忽略。
  这是有实际数据做支撑的现象,来自引力波。
  早先提及过。
  引力波探测器ligo,说白了其实就是个大号的迈克尔逊莫雷装置。
  每一组ligo探测器有两个互相垂直的长臂,利用激光,ligo可以测量两个互相垂直的长臂的长度。
  ligo的长臂实际上是高度真空的长管,在每条长臂的两段悬挂着直径34厘米的反射镜。
  ligo探测器利用激光干涉,不间断的测量每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精确度极高。
  目前ligo探测器一共建成了两座,分别位于海对面的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两地相距3000公里。
  引力波以光速传播,因此如果一束可探测的引力波扫过地球,两座ligo探测器探测到信号的时间将有10毫秒量级的时间差。
  同时在欧洲,还有两座非常类似的引力波探测器称作virgo,多个探测器联合进行工作。
  人类第一次发现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是在2015年9月14日燕京时间的17点51分,公布于2016年2月11日。
  第一次发现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则是在2017年10月16日。
  当时包括华夏在内,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接着又观测到了好几次现象,记录的事件名称都是gw+6位数字。
  而在gw190521这次事件中,ligo第一次检测到了光程差:
  信号源距地球约五吉秒差距——一吉秒差距约相当于32.6亿光年,光程差约为27.3%个原子大小。(doi.org/10.3847/2041-8213/aba493)
  顺便一提。
  引力波在2015年被发现,2016年2月公布。
  接着截止到2017年9月份的gw170814,一共才观测到了4次事件。
  也就是平均4个月发现一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