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玄幻奇幻>第一氏族> 第315节

第315节

  赵七月正色道:“派王极境回东京,主持中原战局!”
  此言一出,众皆愕然。
  在大家的认识中,皇帝逃了,汴梁便是丢了,中原战局已经崩坏,接下来只能想办法补救、收拾残局,但听赵七月的意思,显然对方并不这样看待。
  “胡闹!”
  皇帝发出一声喝斥,“元木真在汴梁,现在让人回去就是送死,哪有什么主持战局的说法?休要再胡说!”
  众权贵都是点头不跌。
  赵七月却没有就此作罢,当着众人的面,与皇帝针锋相对起来:“妾以为,元木真不会呆在汴梁,他至少还要去一个地方。”
  这话让皇帝更加困惑,也引起了他的兴趣:“何处?”
  赵七月眉眼肃杀的说出了两个字:“晋阳。”
  “晋阳?”皇帝怔了怔,旋即反应过来,北胡大军久攻井陉关不下,对河东军是无可奈何,这颗钉子元木真没道理不去拔掉。
  而他一旦出动,自然不是去井陉关阵前,而是像来汴梁一样,直取河东心脏之地。
  只要能在晋阳灭杀赵玄极,震慑全城,晋地自然军心大溃,不复能守,元木真不去大军阵前,也能决定战局。
  “依皇后娘娘的意思,晋阳能......守住?”孙康觉得这是痴心妄想。
  但从国战全局说,如果这个妄想能够成真,赵玄极能够挡住元木真,那就是莫大的幸事,他心存奢望,不能不问。
  赵七月道:“可以一试。”
  皇帝默然不语。
  晋阳有王极境后期的赵玄极,如果说大齐还有人能都挡住元木真,那也只有这位镇国公。可在皇帝看来,就算是王极境后期,也无法抗衡天人境分毫。
  “陛下,汴梁附近有数十万大军,丢失不起,若是数十万兵甲都成了北胡的,我们想要再凑齐这些军备,不知道要耗费多少银两、时日。”
  赵七月继续道:“而且中原一旦失陷,大局崩塌,只怕我们也没有时间,再去积累这些军备符兵。无论如何,汴梁不能就这么放弃,必须要再守一次。
  “当初朝廷弃燕平,是因为北胡优势兵力兵临城下,我们无法灭杀数十万北胡悍卒与大量军中修行者,但这回汴梁有数十万王师,兵力占优,故而可战!”
  赵七月最后这句话,解释了当初离开燕平前,皇帝没有拿出传国玉玺的原因:传国玉玺能对付顶尖强者,却对付不了数十万北胡将士。
  皇后的话很有道理,众人都很赞同,但有一个前提。
  如果赵玄极挡不住元木真——目前看来这是肯定的,那么无论哪个王极境回去,都是找死。
  这有什么意义?
  谁愿意去?
  皇帝看向皇后,徐徐道:“皇后觉得,谁该回汴梁?”
  “只有一个人该回去。”
  赵七月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妾身!”
  第三七六章 抉择(3)
  皇帝不说话了。
  所有人都不说话了,他们不可思议的看着皇后。
  他们无法理解皇后想要送死的意图。
  赵七月接下来的话,解答了众人的疑惑:“陛下,今日之战不利,大齐军心民心震动,要想收拾天下人心,就必须付出代价。
  “臣妾身为大齐皇后,愿意回汴梁城,为大齐死战不退!”
  大家听到这里,都是恍然大悟。
  然后皇帝再度沉默了。
  所有人都沉默了。
  与此同时,他们看赵七月的眼神,就只剩下衷心的敬佩。
  显然,赵玄极是挡不住元木真的,那么赵七月回汴梁城,就是去送死。
  为什么一定要回去送死?
  因为今日皇帝败了。
  皇帝威严大损,失去举国大部分军民的敬畏信任,已经是必然。
  虽然就在刚刚,君臣达成了不怪皇帝、皇帝威严如旧的共识,但这只是他们这群权贵愚弄人心的权术,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的官方说辞,糊弄普通人可以,聪明人难道也会相信?
  败了就是败了,事实摆在那里,怎么粉饰都没用。
  这个时候,皇后慷慨赴死,才能重振举国人心。
  因为这至少说明,在国家危难时,作为皇朝主人的皇帝与皇后,并不贪生怕死,并不是只知道指挥将士与百姓去拼命,而是自身都不吝死战,不惜一死!
  这股悲壮奋战之情,会激发很多齐人以死报国的决心。
  战阵之上,主将用命,将士自然人人争先,一国之中,帝后敢死,则举国上下必会有无数人甘愿捐躯。
  退一步说,万一赵玄极挡住了元木真,那么有皇后替皇帝坐镇汴梁,为江山社稷奋战不退,同样能激励天下人心,还可以掩盖皇帝再度出逃的事实。
  赵玉洁在一旁怔怔望着赵七月,心潮激荡,眼神数变。
  她也没想到,赵七月会做出这种选择。
  这才是跟蒙赤一样的勇气!
  她自认办不到。
  既然自己办不到,那就说明是愚蠢的选择。
  赵玉洁很快就自认为想通了其中的奥义:赵七月这是想要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皇帝对赵氏更多的信任与倚重。
  反正赵七月也要被废了,还不如趁这个机会拼死一搏,落个好名声,赢得天下人的敬重。
  想到这里,赵玉洁心里平衡了许多,刚刚矮人一头的感觉立马消失了。
  “朕......”皇帝望着被他冷落了多年,差些就要废掉的皇后,半响说不出话来。
  他自认没有蒙赤一样舍身取义的决心,也不认为皇帝需要这样的决心,作为皇朝之主,他只需要知人善任、赏罚公正,自然就有无数人愿意为他赴死。
  但他怎么都没想到,身为皇后的赵七月,竟然肯为了大齐皇朝,为了他宋氏江山,为了他这个皇帝,甘愿舍弃母仪天下的尊荣,去沙场战死。
  这让皇帝既自惭形愧、恼羞成怒,又颇觉自豪、感动不已。
  末了,皇帝像是下定了决心,重重一甩衣袖:“朕不能让皇后去!朕与你本是一体,休戚与共,怎能让你独涉死境?朕绝不同意你去!”
  众人听了皇帝这话,俱都反应过来,连忙向着皇后拜伏于地,泣泪道:“臣等绝不能让皇后娘娘涉险,臣等愿意代劳!”
  这不是真的不让皇后走,而是想让皇后在临走之前感动一些,这样赴死的时候就能坚定一些,不要事到临头犹豫了,闹成了笑话,让皇帝面子不好看。
  赵七月当然知道这些人是什么意思。
  如果是刚进宫那会儿,她一定会因为皇帝的举动寒心。那时她对皇帝有爱慕之情,是想做一个好皇后的。
  但这么多年下来,她对皇帝的心早就凉透了。
  所以她无所谓对方是什么态度。
  再者,她回汴梁,本就不是为了皇帝,也不是去送死的。
  就在赵七月准备启程的时候,一众王极境中,竟然蹦出了一个人,愿意跟她同归汴梁:“孙康愿意追随皇后娘娘,同回汴梁,为大齐做最后一战!”
  众人诧异之下,不由得向孙康看去。
  皇后愿意赴死,他们还能勉强理解,为皇朝为皇帝,都有身份决定的大义在。但孙康也愿意赴死,就让他们无法理解。
  见孙康面色坚决,身有慷慨悲歌之气,仿佛不惧刀山火海,各个王极境修行者的诧异之情,不禁被愤怒所替代。
  大家身份地位差不多,孙康不惧一死,他们也理应如此,现在孙康表明了决心,他们若是不跟上,颜面往哪里放?是不是对皇帝不如孙康忠心?
  可要让他们跟上,也去汴梁送死,他们又断然不肯。
  孙康一下子把他们置于两难之境,他们如何能不愤怒?
  之前看孙康跟皇帝一唱一和,他们还以为孙康只是陪皇帝唱戏,现在孙康如此举止,倒像是他之前的言行都是发自内心的忠义所为,这就让众人倍觉别扭。
  “孙将军也要去?”皇帝同样感到意外。
  孙康悲愤道:“回禀陛下,自山海关被破,家族罹难,臣便只想跟北胡蛮贼不死不休!
  “如今国家危殆,中原亟需王极境主持大局、稳定人心,皇后娘娘虽然修为高绝,但若是只有一人,中原乱局只怕会让皇后娘娘累得吐血。
  “我孙氏在山海关没能守住大齐国门,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世人皆辱我骂我耻我,此番中原正值用人之际,孙康愿意舍命一搏,如此既能效忠陛下,又能匡正我孙氏家声!”
  在场的权贵强者们,听到孙康这么说,都是恍然大悟,心里舒坦不少。
  既然孙康是为了给家族雪耻、重振家声去的,那么他们的家族没有给皇朝丢脸,没有被人戳脊梁骨,没有失去立足之地,自然也就不必跟着了。
  这理由很充分,跟他们忠不忠于皇帝没关系。
  赵七月瞥了孙康一眼,深邃的眼眸里除了一丝认可,再没有任何明显的情绪。显然,在皇后心目中,能够为了家族不惜己身的,都算得上是一条好汉。
  最终,在皇帝与众人的目送下,赵七月带着孙康踏上了北归东京的道路。
  ......
  晋阳城外,行人如织,车马簇簇,熟人驻足攀谈,商旅吆喝买卖,间或有官吏将士策马而过,也都是缓速而行,不曾惊扰冲撞了谁。
  一座简单却干净的茶棚里,走进了风尘仆仆的爷孙两人。
  须发花白还有些乱糟糟的老人,布衣破衫腰身佝偻,背着一个长长的匣子,怀抱一把破旧的二胡,像是个卖艺说书的落魄江湖客。
  捻一根桃花朵朵的桃花枝,跟在老人身后的小姑娘,正值豆蔻年华,生得粉儿桃腮漂亮可人,胜过世间最精致的姿娃娃,尤其一双水亮的大眼睛,转动间饱含灵气。
  跟好似吃了一辈子苦,还有八辈子苦要吃的老人不同,小姑娘穿的是材质讲究的绸缎衣衫,别的不说,仅是点缀双马尾的珍珠头饰,就一定价值不菲。
  茶棚里的年轻伙计,看到这爷孙俩,还以为是主仆二人,连忙殷情的招呼小姑娘落座,询问对方要吃点什么,并且非常热情的介绍铺子里的点心。
  说什么别看这茶棚简陋,在南城门外这一带,绝对是享有盛名的,究其原因,就是老板娘做的点心分外受欢迎,连城内锦衣玉食的员外老爷们,都经常打发下人来购买。
  只不过老板娘每日做的点心都只有那么多,寻常想买都得排队,今儿老板娘起得晚,点心出的慢,现在刚好还有,实在是这位千金小姐的运气。
  一路走来,一直在甩着桃花枝自娱自乐的小姑娘,听到伙计热情洋溢的讲说,手里的桃花枝不甩了,到处乱瞟看稀奇的眸子不转了,微微张大的樱桃小嘴里,就快要流出哈喇子而犹不自知。
  仿佛魂魄已经被勾得出了躯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