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皇兄何故造反?> 皇兄何故造反? 第422节

皇兄何故造反? 第422节

  最后,理由拿到了,自然是无所顾忌!
  当场动手抓人,顺带着将那几十个蒙古护卫,也狠狠的揍了一顿。
  老大人们都能想到,当时混乱的场面,以及舒良动手的时候,太上皇心里浓浓的惊惧。
  要知道,太上皇既然有如此浓重的防备之心,那么,除了刘永诚带来的人,和那些蒙古护卫之外,内院必然是没有其他的兵力的。
  而舒良当时做的,就是将太上皇身边的一切护卫力量,全部锁拿羁押。
  换而言之,在这种状况下,舒良实际上已经掌控了太上皇的生命!
  老大人们不禁升起一丝明知不应该,但却忍不住的念头……
  不知,当时的太上皇,是否想起了土木堡的那一夜。
  兵荒马乱,身边无一人护卫,生死操于人手,对方只要动动手指,自己便性命难保。
  或许,这才是太上皇这次如此决绝,不惜停驻宣府不归,也不愿意退让的原因吧。
  但是天子这边……
  好吧,这是老大人们头一次真真切切的感觉到,天家复杂的关系带来的真正为难。
  怪不得天子让舒良回坤宁宫当总管太监,但,也仅是如此了!
  这是天子给出的信号,此事,到此为止。
  可是,太上皇对这个结果,肯定是不会满意的,他仍旧留在宣府,就是在等一个满意的结果。
  问题就在于,天子的态度,明显也同样强硬。
  他老人家先处置舒良,再给群臣吐露详情,此举用一个不恰当的词来说,叫先斩后奏,这种举动本身,就代表着决心。
  踌躇了片刻,王翺试探着开口道。
  “陛下,此事舒公公虽奉旨意而为,但也确有不妥,陛下既已处罚,想来太上皇也不会揪着不放,倒是这迎复之礼,是否……”
  不论怎样,台阶总是要给的。
  这封信里,太上皇提了两个条件,一是要舒良,二是要将迎复之礼简办。
  当然,这个简办,是按太上皇的意思简办。
  天子郊迎,群臣出迎,拜会宫中圣母皇太后,都是不简省的,真正简省的,是祭天,祭庙,和御奉天殿颁行诏书,这几个政治意义浓厚的环节。
  但是这个,好吧,这些想要简省,其实也很难。
  原因就在于,这件事情既然能推行到这个地步,说明在群臣当中,是有共识的。
  天子和太上皇,各自的权力和对大政的干预限度在何处,是所有人都希望能够清晰划定下来的部分。
  所以,如果这些简省下来,一时之间倒是好办,但是长久来说,必有隐患,何况,天子这头,只怕也不会愿意。
  果不其然,天子瞥了一眼王翺,口气平静,道。
  “此事礼部和各衙门,前期已经做了诸多的布置,如今罢停,岂非空耗人力物力?暂且不急,太上皇只是一时情绪涌动,待平息下来,自会归朝的。”
  第526章 内阁的制度优势
  文华殿中,天子的口气淡然,但是态度却足够坚定。
  这让在场的一帮内阁大臣,皆是愁容不展。
  陛下您这意思,就是放着不管了呗?
  啥叫等情绪平息,自会归朝,就是等太上皇自己绷不住了,灰溜溜的回来呗。
  但是,问题就在于,太上皇需要的就是台阶,这满朝廷的,总不能真的等着太上皇自己想明白吧?
  当然,最重要的是,从朝局的角度来考虑,太上皇持久盘桓在宣府不归,那么民间必定会流言四起,有损朝廷的威严。
  这一点,估计现在的太上皇是不在乎的。
  反正,朝廷已经不是他做主了,会带来什么影响,也不重要了。
  而在京城当中,舒良的事情,始终是纸包不住火的。
  他们今天已经知道的,过上几天,走驿站慢传的公文到了,京城的诸大臣自然也会知道。
  到时候,群臣都会知道,舒良是如何当众冒犯太上皇,将太上皇气的驻跸宣府不归的。
  舒良是天子的人,如今天子又是这副明显保护他的态度。
  如此一来,天家失和的压力,也就全压到了天子的身上。
  作为文臣当中排在第一梯队的大臣,在场的众人,对于陈镒这些日子对科道的压制,也都并非没有察觉。
  但是须知,这些科道官员,并非是那么好拿捏的。
  凭着个人的威望,陈镒能够压制他们一时,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陈镒让他们通过别的方式,来达到了让孙太后不干预朝政的目的,所以,他们才如此安静。
  可,一旦舒良的消息传到京城,这份平静必然会不复存在!
  都察院御史上百人,有的是头铁的,不懂得何为明哲保身,权变通达的,他们同样不会容忍,舒良一个宦官如此冒犯皇权。
  如果说,这个宦官是得了天子的授意,那么在科道官员看来,只会更加严重。
  皇太后干政,他们会参劾皇太后,天子不遵礼法,他们也同样会谏止天子。
  所以,要么舒良被交出来平息众怒,要么,太上皇主动回京。
  否则,这件事情想要结束,基本上不可能。
  内阁的职能,在于调和内外,所以,天子和外朝发生了矛盾冲突,首先就是内阁的失职。
  他们这帮人,个个担着二品尚书的加衔,可不是白拿俸禄的,真要是闹起来,夹在内廷外朝之间,最难自处的,反而是内阁的大臣。
  因此,眼瞧着天子现下无所谓的态度,内阁的几个大臣皆是愁容满面。
  稍顷,俞士悦也斟酌着开口道。
  “陛下,太上皇如今留驻宣府,总归多有不便,陛下方才说,为了迎复大礼,诸衙门已经准备多时,此时罢停,空耗朝廷物力,然则若太上皇迟迟不归,群臣不安,亦会让朝局受阻,故臣以为,还是须得想想法子,让太上皇尽快起行。”
  这话柔和了几分,更像是在试探的口气,但是,态度却表明了。
  其他的内阁大臣,也连忙附和起来,仿佛刚刚为了东宫蒙师吵起来的,不是他们一样。
  不过这回,天子显然没有那么体贴,反而不悦道。
  “朕和圣母,还有皇嫂,都已经送了家信过去,胡先生和任侯,两员重臣丢下礼部和中军都督府,翻山越岭的前去迎候,但是太上皇执意不归,你们说,朕能想什么法子?难不成,真的叫朕下一道旨意,强令太上皇起行返京?”
  这话说的就有些重了。
  身为臣子,难道真的能去教君上怎么做吗?
  俞士悦也退了下来,打了个眼色,江渊也只能硬着头皮顶了上去。
  随着高谷的离去,俞士悦的上位,内阁的局面,实质上也发生了变化。
  原本,王翺身居首辅之位,掌有分票权,但在京中没有什么势力,高谷身为次辅,联合同为翰林出身的江渊,可与其分庭抗礼,不落下风。
  俞士悦和张敏二人,因为资历浅,又同是部院出身,也理所当然的形成了松散联盟,明哲保身。
  三方势力,维持着内阁脆弱的平衡。
  后来,高谷一朝行差踏错,被打发到了南京去,内阁就变成了王翺独大,其他三方角逐次辅的局面。
  面对着次辅之位,俞士悦和张敏二人本就不稳固的联盟关系,自然疏远起来,因为三人的目标都不是首辅,所以对于王翺暂时没有什么威胁。
  所以,大家各凭本事,江渊也处境也不算太差。
  但是问题就在于,在这场斗争当中,最终胜利的,是俞士悦!
  这就麻烦了!
  朝堂之上,联合和分裂,都是常有的事情,无非逐利而已。
  俞士悦成为了次辅,想要站稳脚跟,获得话语权,势必要跟王翺有所冲突。
  当初高谷在时,尚且要拉拢江渊抗衡王翺,俞士悦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区别就在于,俞士悦拉拢的依旧是张敏。
  虽然说,大家曾经因为次辅的位置有过争斗,但是,都没有过分的举动,张敏也并非是如此看不开的人,所以,俞士悦成为次辅之后,两人的关系反而越发好了起来。
  可这么一弄,江渊就尴尬了!
  众所周知,王翺和高谷,陈循两位曾经的翰林学士,都颇为不睦,那次经筵之上,他被当中落面子,这件事情甚至可以说让双方结了仇。
  同为翰林出身,江渊要是向王翺靠近,且不说对方会不会介意,就单他被同年的翰林戳脊梁骨的风险,江渊都觉得得不偿失。
  但是,内阁如今四人,王翺有分票权,谁也不怕,张敏跟着俞士悦,话语权也不低,唯有他一个人,位置不尴不尬的。
  平日里,处理的那些政务,都是琐碎耗心神,但却没什么实际用处的,阁议的时候,也只能当个泥塑木雕。
  到了如今,得罪天子的事儿,反而想起他了,这让江渊怎一个郁闷了得。
  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不能不开口。
  这种大事上,他如果都不发表意见,就真的只能被完全边缘化了。
  所幸,前面两个,都已经为他排除了错误答案,所以,江渊沉吟片刻,道。
  “陛下息怒,臣等自然不敢如此冒犯,不过,即便是太上皇暂留宣府,一应的器物用具,也不能简省,为彰显陛下孝悌之义,再遣大臣前去迎复,也是该的,相信只要多去几次,就如陛下所说,太上皇心绪平宁了,也自然就回来了。”
  所以,这就是内阁人多的优势了,一个人劝不行,几个人一起劝,一个角度劝不行,就每人找一个角度。
  这回,天子倒是有所动容,他老人家开口,问道。
  “既然如此,哪位卿家主动请缨,再去迎复太上皇?”
  第527章 国家国家国在家前
  这……
  殿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老大人们面面相觑,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应对。
  是啊,派谁去呢?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