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问鼎十国> 第834章

第834章

  苏源看着毕士安、张齐贤说道:“从今日起,才子不在专美于前。”
  毕士安会意过来感叹:“陛下拨乱反正,鬼神莫测也!”
  萧绰反复看《致全体罗虞将士书》,终究因为年少,未能领会其中深意。
  但字句之间透露出来的意思,让她有些沉迷。
  同一时间,罗幼度正在延和殿召见了已经在进奏院任职半年院正的宋雄,给他布置任务。
  “宋卿,今日起报纸留一版面,详细介绍黄河汛情以及禁军的情况,将他们的事迹,将他们的付出,一五一十地登报,朕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朝廷的兵都是军人,都是为国为家的英雄好汉。”
  罗幼度现在的心情极度复杂,有对灾情的担忧,也有对机会来临的兴奋。
  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授予兵士真正荣誉的机会。
  想要打造无敌之师,在五代军头行不通的情况下,唯有赋予他们尊严荣耀,才能激发他们的信仰战斗力。
  为何汉唐时候以少胜多是常态?
  宋以后莫说以少胜多,以多打少都不见得胜。
  归根究底罗幼度个人觉得军队丧失了应有的荣誉感。
  尤其是宋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话一出来,当兵居然成了一种耻辱。
  干最苦最累不要命的活,还讨不得好,活成了一种耻辱。
  这换谁,谁情愿?换谁,谁愿意卖命?
  相反,看读书人,才子佳人的美谈,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
  总之就是一句话,才子什么都好,兵士什么都差。
  罗幼度要趁着文人集团还未起来的时候打破这种愚昧的思想,才子固然值得吹捧,但是军人一样值得敬重。
  此次的灾情,就给了罗幼度这个机会,《致全体罗虞将士书》便是告诉所有兵卒,抛开五代十国遗留下来的陋习,向百姓,向看不起他们的文人证明,他们是军人,在前线能够保家卫国,在后方也能护卫百姓,是荣耀在身的军人,而不是欺负百姓的兵匪。
  从此以后,读书人对标军人,才子对标功勋在身的军人。
  读书人不在独一无二,军人有军人的地位,军人的尊严。
  第三十六章 殿前司的军人,为何不行?
  宋雄一边领命,一边建议:“臣以为可以特别安排官员上前线,让他们讲述自己亲眼所见之事,这样更加有冲击力。”
  宋雄目光灼灼,带着些许兴奋,显然已经察觉到了罗幼度此举的用意。
  罗幼度满意地点了点头,安排宋雄掌控进奏院是用对人了。
  十三万禁军逆行北上确实壮观,令人震撼。
  罗幼度随即而来的政治目的,也瞒不过有心人。
  思想开明的文人能够接受才子与军人共存,思想落后的文人自然觉得武夫连读书人都不配相比,何况是读书人里面的翘楚。
  不过面对现在这种风向,向来知道进退的文人不敢多说什么。
  但在特殊的环节使绊子,避重就轻,抛开事实谈危害,乱七八糟的,阳奉阴违。
  只要涉及核心利益,真就没有一部分没有底线的文人干不出来的事情。
  如果让这类人掌管报纸,在这种关键时候会报道什么可想而知。
  宋雄不一样,作为身陷契丹敌占区的读书人,他深知国家军事疲敝带来的危害。
  如果不是罗幼度收复燕幽地,宋雄不敢想象百年之后的北方,是否还有人知道自己是中原人。
  宋雄也很反感五代十国的那种兵匪,可罗虞朝的兵明显不一样。
  尤其是此次在罗幼度一手促成的十三万禁军北上,即便是宋雄也为之动容。
  有这样的禁军,有什么理由不大肆报导吹嘘?
  罗幼度补充道:“还可以带上善于绘制绘画的人,将一些特殊的景象大致绘出来,印在报纸上,效果会更好。”
  宋雄迟疑道:“这样会不会太难了?”
  宋雄接手进奏院已经有半年了,对于报纸的印刷发行了然于胸。
  报纸最大的特点就是即时更新,几乎每日都需要印刷新的内容。
  这刻字是一回事,刻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罗幼度道:“无须如刻画得活灵活现,只要知道其意就好,雕刻简画,还是难不倒匠人。非常时刻,再难也得克服。指不定匠人顺手了,改良一下技术,反而大妙。”
  经过此次开山事件,罗幼度悟到了一件事情。
  刻意去寻求完美,不如将不完美的东西拿出来使用。
  专业的人用得不顺手,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之进行改良修正。
  这科技的发展,为何利国利民?
  不就是人类的天性懒惰,用简单的东西干成困难的事情,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研究了那么久的火药,真比不上此次投入实战,发现问题改良出来的效果明显。
  罗幼度现在完全不在乎刁难手下,反正头痛的不是自己。
  宋雄见状,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宋雄的办事效率很高,不过一日,前线兵卒奋勇通渠时,发生的大小事情便登载在了报纸上,个别特殊的如轻伤不下火线,一群大老爷们累得直接倒在堤坝睡觉的绘图,在任何时代都令人动容。
  莫说是淳朴的百姓,就算是年轻一辈的读书人,读了也是热血上涌,恨不得投身其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