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其他类型>黄天之世> 黄天之世 第890节

黄天之世 第890节

  “秋狝的时候,我需要先射中箭靶作为开场,若是这点箭术都没有了,岂不是贻笑大方了。”
  许安将角弓插入一旁的箭袋之中,直到如今,他完全不需要亲自披甲上阵,但是他还是保留了昔日的习惯,每日锻炼,无论是骑术还是弓术还是刀术、枪术他都没有放下。
  十余年的锻炼,许安又正值壮年,如今龚都已经完全不是他的对手了,毕竟他的武艺老师是吕布和徐晃两人,教他步战刀术的则是马腾。
  “没有了人烟,这走兽和飞鸟倒是多了许多,山林也愈发的茂盛了。”
  许安抬头看向天空之中那因为受惊而腾飞而起的飞鸟,感叹了一声。
  贾诩环视着四周的景象,没有言语,不过他也发现了四周的情况确实如同许安所说的一般。
  官道旁,尤其是靠近城池的树林一般都很稀疏,走兽极少,而眼前的树林确实颇为茂密,走兽颇多,显得生机勃勃。
  连年的战乱影响的不仅仅是交战之地,处于腹地的梁国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征兵带走了大量的人口,各种各样征发的劳役使得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使得原本人烟稠密的梁国,也变得地广人稀了起来。
  人烟稀少,没有了人类的活动,也使得梁国各地的山林还有湖泊重新焕发了许多生机。
  许安轻拉马缰,转过了头去,望向西面。
  就在视野的尽头,地平线之上,一座巨大的城池此时正盘桓于其上。
  那座盘桓在远方犹如卧虎一般的城池并非是陈都,而是豫州梁国的治所睢阳。
  睢阳地势一马平川,地处华北平原之上,濒临睢水,是沟通豫州和兖州南北的重要交通路线,交通枢纽。
  昔日孙坚等人北伐之时,睢阳就是作为中转之地,将南方和东方州郡的粮草兵仗源源不断的输送往北。
  睢阳城广阔而又巨大,在经历了翻修之后,砖砌的城墙使得其更为坚固,虽在平原之上,但是绝对可以担得上一句城坚池固。
  但是这座巍峨的大城,在不久之前,在他没有带领军队到来之时,便已经是选择了投降。
  前锋骑兵已经接管了整座睢阳城,何曼已经进入了城中,接管了城防,就是沿边区域也都没有排查了干净,确定了没有威胁。
  凝望着远处的睢阳城,许安的神色复杂。
  他从未有见过刘协,关于刘协的所有的消息都是通过军报和鹰狼卫的密报。
  刘协主持的变法,以极大的魄力和毅力推行各种改制,他都看在眼里,这一切都只是刘协在挣扎罢了,他再有魄力,再有能力,许安其实也没有半分的敬佩和尊重。
  在最后刘协下令那些普通的军卒可以自由选择投降或则是继续战斗,许安才对刘协有了些许的尊重,在战后还收敛了刘协的尸体,使得其安然入土。
  当初刘协在营垒之外对他说过,如果真有黄天之世,不妨也去说与他听听之时,他那天注视着刘协的眼睛,从刘协的眼眸之中看到了别样的神采。
  现在许安也明白了刘协为何会说出那样的话。
  那些沿途的城池之所以几乎都是传檄而定,他们几乎都得到了赦免。
  不仅如此,刘协还给袁术等一众州牧、忠臣都下发了同样的诏书。
  许安本以为打赢了彭城之战后,必然还有几场大战,汉军会做最后的挣扎。
  但是他没有等到最后的大战,而是等到了请求投降的文书。
  袁术自沉殉国,兖州军向着陈兵于冀州的徐荣递出了降表。
  徐荣一开始还以为是汉军的计策,但是后面鹰狼卫也送来了情报之后,他才开始半信半疑,直到派出去的先锋军确实接管了濮阳,确定了袁术的死讯之后,徐荣才反应过来,兖州军确实是真的归降了。
  徐荣于是一面传信于许安,一面指挥着大军渡河,逐步开始接管兖州的城邑,如今已经接管了兖州大部分的城邑,只有少数的城邑没有接受。
  兖州军已经放下了武器,被看管约束了起来,兖州的威胁几乎全部解除。
  汉庭大部分的城池都选择了投降,几乎是传檄而定,只有少数的几座城邑做出了抵抗,他们的抵抗剧烈无比,但是在绝对的力量之下,他们全都被明军所扫除。
  不过汉庭的官员确实也有气节,沿路接管的城池,大部分的官员不是挂印弃官,便是自杀殉国,只有少部分的官员选择了投降。
  许安的手移动了胸口的位置,那里放这一封信,那是刘协留给他的信。
  他看了信之后,明白了刘协通过绣衣使者几乎看过了他在国内发布的所有报纸。
  在信中,刘协所说的很多都是他当初所过的话,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也针对他推行的政令说出了一些见解。
  许安当初看着信件之时,甚至从刘协的身上看到了一些他自己的影子,他知道他通过报纸之上的内容确实影响了刘协,或许刘协之所以推行变法,就是因为受到了他的影响。
  在信件的最后,刘协的最后留下的话,不是请求他能够宽恕刘氏宗族。
  而是希望他不要穷兵黩武,只是沉迷一味的扩张疆域,而是要体恤民情,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
  许安叹息了一声,刘协推行的变法,大部分都是对于世家豪强开刀,对于普通的黔首百姓确实没有再增加什么的税赋,甚至还收拢流民,发放耕地。
  天汉军和章武营就是如此到来,而在其战败后,天汉军和章武营的那些官吏也得到了不追究任何人事的诏书。
  许安偏过了头,看向不远处的官道。
  官道之上,无数赭黄色的旌旗在轻风之中摇曳,每一名的军卒的脸上都带着一股朝气,他们=都带着斗志昂扬的气势,朝气蓬勃。
  如今的明国也和这些军卒一样,就像是初生的太阳。
  每一个大一统朝代的开始几乎都是盛世的开端,极少有例外。
  汉室倾覆,刘协最后的发出的诏书,让他能够快速的接管天下。
  除去兖州之外,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两州已经递来了降表,州内的情况稳定,只需要派遣军兵接受即可,豫州也没有意外发生,反抗只不过是徒增杀戮。
  至于交州,许安很清楚士燮,士燮不是什么汉室的忠臣,真要是忠臣,也不会像这样行事,早早的便会前去觐见刘协,不至于等到最后刘协对他下达最后的通牒。
  在汉室覆灭,面对明军的进攻节节败退的情况之下,士燮绝对会选择投降,交州的降表此时多半已经是在了路上。
  反抗没有任何的用处,那些世家豪强也并不愚蠢。
  逃,根本无法逃亡,逃到哪里。
  抵抗,又怎么能够打败明军。
  说实话,许安倒是希望他们抵抗,只要他们抵抗,他便可也名正言顺的直接将那些世家豪强全部清除掉,不会引起任何其他人的反抗,也不会在国内引起任何不好的影响。
  战事基本上已经结束,许安只需要带领着大军进入陈都,在那个时候天下都将被他所掌控,明庭也将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的国家。
  不过,统一并非是结束……
  正如许安此前在彭城所说的那一句话——属于我们的时代,开始了。
  汉庭覆灭,旧时代确实已经消亡。
  但是如今新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打天下难,但是治理天下却是更难。
  现在的明国表面看起来,国内政治稳定,军事强盛,各地没有任何叛乱的苗头,那些归降的官员恭敬无比。
  但是实际上内中却是暗流涌动,在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无数的黑影在其中摇动。
  许安很清楚,明国如今的内忧外患,还有各项的问题,都只是因为他的威望,还有军队的威慑之下而暂时没有显露出来,隐藏在皮肉之下。
  而这些问题,他必须要一一处理,否则他亲手建立起来的这个国家,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滑入深渊。
  每年定期的秋狝,其实就是许安的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秋狝的地位之所以被他提高了许多。
  之所以规定定期围猎,并非是为了消遣解乐。
  而是有更深层的含义。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围猎可以培养尚武精神,每年的秋狝之时,各州郡都可以挑选善射的军卒参加。
  而同时黄天使者、陷阵营、武卒、锐士等直属军也同样会有人参与,还有明庭之中一众达到正五品的武官都要参加。
  除此之外,北地、西域、辽东、南疆那些臣服的部族都需要派出射手来参加秋狝。
  除去培养尚武的气氛之外,还有用武力威慑周边诸国,国内诸部的潜在含义。
  同时收各族的精锐,编入军伍之中,削弱其力量。
  现在明庭所拥有的疆域已经快要达到了界限,不算是周边的附庸国,单说设下了行省和都护府疆域,已经是比历史上的盛唐还要广阔了。
  当然,这并非是因为现阶段明庭的国力要比唐朝鼎盛时期要强,而是因为此时明庭周边的国家在这个时候还要孱弱许多。
  当初唐朝开始扩张之时,北有东突厥,西有西突厥,南有吐蕃,在唐王朝击破了西突厥后,还遇到了当时崛起了的阿拉伯帝国。
  唐朝时期,中国的科技各方面虽然仍然处于领先,但是这个领先并非是代差。
  而这个时候,华夏周边的国家和部族很多都还没有踏入铁器时代,要么是没有铁矿,要么是冶铁技术不足,那些踏入了铁器时代的国家,他们的冶铁技术也根本没有办法和华夏相比。
  无论是汉庭还是明庭都要甩了他们几乎一个时代,时代的差距可不是那么容易逾越的。
  当武器、甲胃存在代差,军兵的训练方式不同,战争就会演变成了一面倒的屠杀。
  一汉当五胡是因为这个原因,欧洲大航海殖民时代也是因为如此。
  百年之前,窦宪击破北匈奴,横扫漠北,燕然勒石,北地对于中原的威胁被降到了最低。
  东汉虽然比起西汉武功要弱了一筹,但是仍然是傲视群雄,诏书所至,周边的国家部落无有不从者。
  乱华的北地部族,原来哪一个不是被汉庭呼之即来,喝之即去的附庸?
  许安于长安开国,建立了明国之后,凉州稳定,轻而易举的便占据了西域,只是派郭泰带领着五千的骑兵便几乎慑服了整个西域。
  那个时候的西域能凑出数千人部队的国家都可以称的上一声大国,至于兵仗完备,那就不要奢求了,如何能够敌得过当时几乎全副武装的武骧营骑军。
  明军入主西域之时,大宛国虽然不忿,但是也是毫无办法,只是不愿意臣服,而没有挑衅明庭在西域的统治权。
  疆域太过于广袤,扩张太过于快速,为如今的明国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而国内那些没有彻底清除的世家豪强,他们也不甘心就此没落,他们将会在另一个战场之上费尽心机想要取胜,重新掌控国家。
  第九百零二章 尊民
  睢阳城外,一众睢阳城的官吏早已经在城外等候了多时,他们恭敬的立在道路的一侧,等待着许安的到来。
  许安规定,献城投降,明庭的接管官员到来之后,全城官吏皆需要出城迎接。
  这一次举措,是为了彰显明庭官员的权威,减少取而代之后受到的阻碍,同时也让那些世家豪强还有官吏都认清事实。
  许安很远就已经看到了出城迎接的一众睢阳城的官吏,但是他并没有加快脚步,而是仍旧保持着不急不缓的速度。
  对于这些人,他没有什么礼贤下士的心。
  许安心如明镜,他很清楚这些人之所以投降只是因为他们心中恐惧,恐惧他手中的刀兵,恐惧于明军、恐惧于鹰狼卫,而非是真心臣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