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唐玄宗> 第3章

第3章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暐兄用心良苦,我心甚慰。只是韩凝礼毕竟层阶太浅,其所言语亦未可知。”
  张暐沉吟片刻,说道:“不错,韩凝礼确实不足为凭。不过今日之事实在灵异,可找一些得道之人问询。对了,我与京城宝昌寺僧人普润相熟,其精于此道。临淄王若有兴致,我修书一封荐临淄王相识,你们可在京城相会深谈如何?”
  李隆基此时已然生了浓厚的兴趣,遂说道:“宝昌寺僧人?僧人怎么也会修此法术?也罢,我左右无事,晤谈一番也是好的。暐兄,我回京城,你要多入京来看我呀。”
  “那是自然。”张暐躬身答道。
  又过了多日,李隆基收拾停当,遂带领赵敏、王毛仲、李宜德等人返京。其行装甚丰,大多由张暐馈送,路上虽寒冷凛冽,然李隆基衣物厚实,又有美人在怀,其行程也颇有滋味。
  安乐公主在金城坊的新居很快便建好了。自从得了皇帝的圣旨修建此宅,年龄已至六旬的赵履温深知此事重大,将司农寺的一切庶务交给两名少卿处理,自己日日待在这里临时搭就的棚子里专心建宅。他依当初唐高祖李渊为李世民建造的“天策上将府”图样,强拆民居,腾出好大一片空地;然后调来南方奇石与木材,召来天下能工巧匠,亲自监督,日夜施工。
  赵履温如此卖力,缘于他明白讨好了安乐公主,就等于讨好了皇帝和皇后,那么自己的仕途会变为坦途。赵履温是诛杀张氏兄弟拥立李显当皇帝的功臣桓彦范的妻兄,桓彦范得势后当了宰相,就把赵履温从易州任上提拔到司农寺任司农少卿。此后武三思在李显与韦后的默许下打击功臣,桓彦范被贬,随即被杀。眼见自己的仕途变得风雨飘摇起来,赵履温心急如焚,欲另寻靠山终无机会,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安乐公主那日闻听宅子已初具模样,遂要入宅观看。赵履温脸上马上堆出讪笑道:“新宅尚未建成,里面乱得很。请公主给下官一些时间,马上就好。公主金枝玉叶,不宜入宅观看,下官惧怕污了公主的脚面。”
  安乐公主嘟起嘴道:“有车儿坐,如何能污了脚面?”
  赵履温知道园内木石杂乱陈放,马儿无法在园内行走,心里不由得暗暗叫苦。他心念如此,口内不敢再讲,遂一迭声答应。他在前赴金城坊的路上,心里就有了计较。
  一行人到了金城坊,赵履温唤人过来将公主所乘之车扶定,除去马儿,再唤数人挽起绣紫络带充当脚力。
  安乐公主不解,问道:“为何舍马用人?”
  赵履温急忙回答了原因,便撩起身上的紫袍,拿起一条绣紫络带套于脖项中,说道:“下官一面挽车行走,一面为公主介绍好景致。”
  司农卿为三品官员,其充当脚力为公主拉车,估计是前无来者。安乐公主见状并不阻拦,反而觉得这老头儿实在殷勤,心中很满意,遂咯咯一笑道:“好呀,走吧。”
  新宅虽初具模样,一样可以看出其金碧辉煌,巧夺天工,安乐公主沿途观看非常满意。当她听赵履温说为造此宅,已将太仓署里的钱货用尽,就扁扁嘴不以为然道:“天下之钱甚多,岂能因造一小宅子就用尽?回头我找父皇,让他再多收一些即可。”
  出园后,安乐公主看到殷勤巴结的赵履温已然汗流浃背,遂灿然一笑,夸奖道:“赵司农,你很好。宅子建得不错,再加一把劲儿,父皇定会知道你的功劳。”
  又累又热的赵履温闻听此言,犹如公主当场赏了自己一处大宅子,遂感激涕零地答道:“谢公主夸赞,下官不敢言功。能为公主效劳,下官三生有幸。”
  数日后,赵履温为安乐公主挽车的事迹传遍京城,时人讥之为“猿马”。
  赵履温闻听自己有了“猿马”的外号不以为然,心想你们没有替公主挽车的机会,何必眼红我呢?倨傲之态日盛。
  而雍州刺史窦怀贞,此时心里也极不平静。
  窦怀贞出身于当时显族窦家,年少时与同族的同龄人差异很大,其不慕豪奢,衣服俭素,好学不倦,此后世袭授官为清河县令,政声不错,政绩超卓,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正是因为如此,识人的女皇擢其为雍州刺史。雍州治所位于京城长安,需面对朝中达官贵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寻常庸陋之人物难当此任。近日李显任其为安乐公主婚礼的礼会使,可见对其依然十分看重。
  不过,窦怀贞虽初为官时有清名,然这些年来在京城目睹了权势场的风云变幻,已然悟出了若想官位牢固且能升迁必须依附权贵的道理。他现在看到赵履温的倨傲样儿不以为忤,心中反而忖道:谁让人家能够把握好当马的机会呢?眼下自己被皇帝任为礼会使,说不定也是一次好机会,说什么也要把握好了。
  十一月十日那天,安乐公主的婚礼成为长安城里的唯一大事。礼会使窦怀贞使出浑身解数,竭尽全力要露一次脸儿。
  自金城坊到宫城的街道上,早已张灯结彩。为了让爱女极尽荣耀,韦皇后将自己的重翟车交给窦怀贞作为女儿婚车。重翟车为皇后受册、从祀、飨庙时所乘,其仪仗仅次于皇帝玉辂之车排场。按照规制,新郎武延秀需从新宅出发,在傧相的陪同下前往宫城迎接新娘。
  当武延秀乘车向宫城进发的时候,沿途观礼的人们惊奇地发现:傧相竟然是一溜儿知名的弘文学士!人们心里不禁暗自嘀咕:弘文学士为傧相,那么作为新郎的武延秀自然才高八斗了。然仅听说此人最善胡旋舞,什么时候弃舞从文了?
  车驾行至安福门,武延秀下车向上叩拜。这是婚礼的一个重要仪式,名为“拜阁”,即新郎要向岳父母参拜。城门楼上,赫然站立着皇帝李显与皇后韦氏。
  李显夫妇二人脸含微笑,挥手放行。车驾行至承乾殿,礼会使窦怀贞带人入内去请新娘安乐公主。
  然安乐公主迟迟不出来,这也是新娘的惯例,或为了显示娇贵,或为了表示与娘家人恋恋不舍,因而梳妆迟迟不毕。等了一会儿,武延秀顿了顿嗓子,拿出上官婉儿事先替他写好的催妆诗,大声念道:“安乐公主贵,出嫁王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武延秀大声读了二十余遍,安乐公主方才眼含泪水走出门外。是时,李显和韦氏也来到门前,韦氏又向安乐公主叮嘱良久,方才用红纱盖着安乐公主的头,众人簇拥其登车而去。
  车驾再行至安福门时,就见相王李旦带领自己的五个儿子拦在那里,此为“障车”环节。相王李旦居前挥手拦阻,其五个儿子马上上前,或阻拦骑手,或挽车辂,显示娘家人留恋之意。
  李隆基作为障车主力在那里上蹿下跳,脸上汗水直流,极尽努力。其心中所思却与笑颜不符:一个二茬的婚礼,何至于如此劳师兴众?
  他们拦阻再三,方才放行。
  入夜,长安城里一片光亮。当初太平公主婚礼时,沿街燃放火烛,以致将街道两旁的树木都烤焦了。今日婚礼的灯火,尤甚于太平公主之时。
  翌日,李显与韦后大会群臣于太极殿。为了庆贺女儿的婚礼,李显不惜血本,拿出数十万锦帛赐给群臣,又宣布大赦天下,全民大酺三日。安乐公主身着翠服款款而出,向父母叩拜两次,再向众大臣叩拜一次。
  眼见公主下拜,众大臣不敢消受,急忙伏地叩拜还礼。
  如此就给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出了个难题,他们毕竟是安乐公主的长辈,说什么也不能如此还礼。
  还是太平公主有急智,她令人取来两个木偶面具,起身向李显禀道:“皇兄生辰已近,太平与攸暨近日合练一木偶舞,容为皇兄助兴。”
  于是,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持木偶面具至殿中翩翩起舞,其舞姿轻灵,颇有韵味。舞罢,李显笑道:“不错,难为镇国公主一片心意了。”其言刚毕,群臣一片叫好声。
  韦后心中也很满意,她知道,太平公主虽名为皇帝祝寿,其实是为祝贺女儿婚礼而舞,毕竟皇帝寿辰还有些许日子。想到这里,韦后嘴角漾起一丝笑意。
  李隆基今日以亲王身份亦入太极殿,看到一向刚强骄傲的姑母如此委屈仰视,心中滋味一时难明。他在那里胡思乱想,忽然身后一指轻触其腰间,他顿时一个激灵,回过头来。
  第二回 韦皇后强插亲信 李令月霸占水碾
  李隆基回头一看,发现一张笑脸面对自己。此人名叫王崇晔,现任殿中省尚衣局尚衣奉御。按说一个五品官员不在今日朝会之列,然尚衣局掌皇帝服御之事,今日安乐公主新婚回拜父母,服御之事不敢有些许差池,王崇晔自平明起就打起精神在这里服侍。
  王崇晔轻声道:“早听说阿瞒兄回京,今日方才得见。大典过后,阿瞒兄一定入敝府小酌几盏。”
  李隆基见太平公主夫妇舞罢,场面有些忙乱,遂后退两步与王崇晔并排,执其手道:“我在潞州日日忆起你,这次回京早想一聚,奈何被大典绊着身子,得罪得罪。”
  王崇晔一笑道:“彼此彼此,公主的事儿忙不完,我们毕竟不能安心相聚。阿瞒兄,愚弟近日又挪了一处新宅子,嗯,明日晚间,我专程去请,我们好好乐一乐。”
  王崇晔是李隆基在京城时熟稔的朋友,此人倜傥任侠,轻财纵酒,长安少年皆以与他相识为荣。李隆基善骑射,爱玩毬,且有吟诗弄乐之雅趣,又是皇家亲王,两人稍一接触,顿时成为知音。王崇晔在与李隆基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还惜字如金,不言则矣,如若开口,必能一语中的,颇有三国时曹操之谋略,遂在密友中称其为“阿瞒”。李隆基毕竟少年心性,很乐于接受这个称号。
  朝会结束,诸人散去,李隆基回府。午后小憩一会之后,想起张暐提起的宝昌寺僧人普润,遂在行囊中捡出张暐之书,再唤过王毛仲和李宜德随行。三人乘马从隆庆坊出发,蹄声嘚嘚,向城西南的宝昌寺行去。
  李隆基到了宝昌寺门前,让两人在门前牵马等候,自己独自入寺。
  闻听沙弥传报相王府临淄王来访,宝昌寺住持普润急忙迎出门外。普润五短身材,肌肉紧绷,头大额宽,眼睛精亮,给人以奇异的初步印象。李隆基眼观普润,心想此人去做一名农夫正合适,做僧人就有些勉强了,张暐是何因缘认识了这个宝贝?他正在胡思乱想间,普润来到面前合十为礼道:“阿弥陀佛,临淄王光临敝寺,阖寺生辉。请临淄王入静室奉茶。”
  看到普润废话不多,李隆基遂还礼随同入室。
  李隆基之前也打听了普润的来历,此人为禅宗七代大弟子普寂的师弟。普寂号称大照禅师,现居洛阳,门下弟子数百。自达摩开创禅宗一脉,到了五祖弘忍时代,其大弟子神秀继承其衣钵在京师等地开堂收徒,香火甚旺,号称禅宗六祖,神秀圆寂后,普寂则成为禅宗第七代代表人物。普润虽为普寂师弟,却不像师兄那样专注佛学,而是喜爱与达官贵人交往,且博通旁门,当朝廷从洛阳迁回长安时,普润毅然离开师兄,独自入长安,成为宝昌寺的住持。
  小沙弥奉上香茶,此茶与李隆基日常所饮滋味相去甚远。普润阅罢张暐来书,挥手令小沙弥退出,然后说道:“临淄王到了潞州,那里毕竟荒凉,有了张暐相伴,临淄王倒是可以省去许多寂寥。观临淄王此次回京,大约可以不用再回潞州了。”
  李隆基此次回京参加大典,按照规制,待大典结束,至多在京城混过新年,即需要返回治所。李隆基此前并未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普润未提卜筮之事,上来就提留京问题,李隆基一时想不通普润缘何以此为话题,因问道:“我现任潞州别驾,朝廷并未改任,按例应该返回。禅师如此说,莫非有了别种因缘?”
  普润微微一笑,说道:“如今‘斜封官’云聚朝中,京中又怎么会多了一个别驾闲官?”
  李隆基顿时了然于心。所谓的“斜封官”即是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等人绕开正常铨选程序,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或是奴婢之流,只要能奉上三十万钱,她们都能找到皇帝李显讨要一纸授官敕书,然后斜封着交给中书省让其执行。由于封官太滥,致使宰相、御史以及拾遗三种官职总量大增,相关官衙里无处可坐,被时人讥为“三无坐处”。
  普润说得不错,潞州别驾仅为一个五品官,眼下朝纲紊乱,新任“斜封官”层出不穷,谁会注意一个下州别驾在何方呢?
  普润在京城官宦之中薄有名声,缘于此人既懂佛理,又兼旁道。人们或遇事或问前程,往往喜欢找僧道之人讨些主意,普润能够察言观色,且其常在官宦之家穿行,熟谙天下之事及各方势力之究竟,因而问者往往在其模棱两可的话语中摘取向好的部分,后来应中者多,于是普润渐有了神算的名气。普润今日不向李隆基解释卜筮之事,反而怂恿他留京,其想法是这样的:卜蓍三次立起即为祥瑞,若在边鄙小州难有腾挪余地,只有入京城方有一片新天地。
  李隆基何等聪明,早明白了普润所言的真正含义,遂笑道:“禅师宝刹果然为好去处,隆基今后在京城闲暇时候为多,恐怕要多来宝刹叨扰,禅师以为如何?”
  “临淄王不嫌敝寺简陋,贫僧何其幸也。只是路程较远,临淄王若想探研佛理,不嫌贫僧絮叨,贫僧可入尊府讨一盏茶喝。”
  “欢迎欢迎,我家兄弟五人住在一起,正该向禅师讨教。”
  普润呷了口茶,缓缓说道:“佛理一途,唯在辨悟,能识其理者人不在多。”
  初次见面,李隆基不想把话说得太多,又见普润所言玄机奥妙,正想是这个理儿,反思也是这个理儿,也不易深问,遂起身告辞道:“隆基初次登门,不识贵刹礼数,仅让下人带来一万钱权作布施,容当隆基告辞,然后出门奉上。”
  “阿弥陀佛,临淄王如此虔心礼佛,功德无量。”
  普润送李隆基走出寺外,就见王毛仲、李宜德二人正在那里冷得直跺脚。李隆基让王毛仲从马上取下制钱送入寺内,然后向普润行礼作别。
  三人按辔徐行,满面虬髯的李宜德粗声问道:“殿下,满城有许多大寺院,如此大的一笔钱送给这样一个小寺院,奴才以为毫无必要。”
  王毛仲虽为高丽人,日常以练武为要,却比李宜德多了些心机,接口道:“主人行事,那是不会错的。宜德,我们不可扰了主人的心智。”
  李宜德不再做声,他们都为李隆基的贴身卫士,然一年来的接触,李宜德已然十分佩服王毛仲的心智,每每行动之时听其指挥,已有主次之分。
  王毛仲禀道:“殿下,宜德与我不用侍候主人的时候,最近常入万骑营打熬气力,有时候还和万骑将士比拼武艺,这样可好?”
  万骑营属于保卫宫城的北军中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唐太宗李世民时挑选百名健硕者随其身侧,名为“百骑”,则天皇后当政时扩充人数,号为“千骑”,到了李显当皇帝,干脆扩充为“万骑”,成为拱守禁苑的重要兵力。其虽属北军编制,然万骑将领皆由皇帝钦点,其亲密关系甚于普通北军。
  李隆基闻言脑中灵光一现,他非常明白万骑的重要性。自己的曾祖父唐太宗能够当上皇帝,无非借助部分北军力量,尤其是玄武门守将的帮助,至于近期的神龙政变和太子重俊政变,都是争取了部分北军力量方能行事,李重俊所以政变失败,就因为他仅争取了部分北军力量而未拉拢万骑将士,结果万骑加入战团解了玄武门之围,以致功败垂成。李隆基此时并未有任何谋反的企图,只是觉得万骑很重要,与之结交并非坏事,因赞道:“很好哇!万骑将士武艺精湛,你们与之交往定能长些能耐。很好!毛仲,万骑将士俸禄无多,他们生性豪迈惯好饮酒,你可从府中支些制钱与之交往,千万不能让他们说我府中之人出手吝啬,以致污了我的名头。”
  王毛仲早知主人有轻财重友的特点,也知道主人为王有相应食邑,最近张暐又馈赠不少,替主人花一点儿钱实在不算什么,遂满口答应。
  且说安乐公主的大婚耸动京城,让全城人知道安乐公主是当今皇帝与皇后最宠爱的女儿,找她办事实属捷径。于是,请托之人络绎不绝拥往金城坊,公主府里的寻常仆役及婢女身价大增,请托之人往往需要通过他们求官,他们也可以从中得些好处。
  这日安乐公主拿起拟好的诏书进宫,直奔武德殿侧房,李显朝会之后往往在这里处理公文。安乐公主入内的时候,就见母亲韦后和上官昭容正与父皇说话。
  婉儿禀道:“陛下,那赵履温果然办事干练,已然将诗会之所收拾妥当,妾近些日子欲出宫入内布置,特来禀告陛下。”
  “好哇,如此又多了一个取乐的所在,你但去无妨。”李显眉开眼笑道。
  “妾以为,诗会时须有文学超卓之士加入方显诗会之著,如此须选天下诗文大家入京,其中一些贬谪之人须陛下恩准。”
  “你看着办吧,朕照准。”
  韦皇后接过话头:“婉儿,此等小事何须劳烦圣上?我早已知会吏部,你所选才俊他们不得拦阻,按章奉调即可。”
  “对,对,还是皇后想得周到。”李显闻言附和道。
  当初韦氏初嫁李显,两人伉俪情深,李显将满腔的爱意倾注在这个可人儿身上。韦氏美貌无比,又有见识,让李显佩服得五体投地,心间油然生出“人家见识与眼光皆高于我,又对我死心塌地,应该对其唯命是从”的决心,所以初为皇帝时不顾强悍的母亲在侧,决意升岳父为宰相职,甚至说出让天下给自己的岳父的气话,结果被赶下皇位。后来被贬的日子里,李显心理已近崩溃,还是韦氏成了他心中寄托的支柱,于是才能坚持到二度为帝,所以现在一见韦氏,就敬重有加。
  韦氏正是在李显敬爱心理的滋润下,渐渐形成了凌驾于夫皇之上的权威,甚至有了对李显的蔑视。
  韦氏不再继续此话题,直视李显道:“陛下,妾以为朝中的一些职事需动一动了。”
  “现在挺好的,何必再调?”李显迷茫地问道。
  “有句话叫推陈出新,那韦安石垂垂老矣,其为中书令,将政事堂搞得暮气沉沉,中书令一职亟需换人。”韦后言不由衷,她对韦安石不感兴趣,缘于韦安石曾任相王府长史,其与相王李旦渊源颇深。太子重俊叛乱后,韦后对相王和太平公主颇为警惕,近日更有身边之人撺掇她更换韦安石,遂有此念。
  李显踌躇道:“母后在日,对韦公甚为倚重,韦公处事谨慎。他若不为中书令,再授何职呢?”
  韦后斩钉截铁道:“韦公处事谨慎,又用心精细,改授户部尚书最好。”
  中书令为二品官员,户部尚书则降为三品,韦安石无过而降,确实有点突兀。然此时什么稀罕事儿都能发生,这种改授亦属正常。婉儿明白韦后的心思,知道其中利害,不敢插言一声,心中却替韦安石惋惜。
  “皇后这样说,婉儿,你就拟诏吧。”李显确实没有什么主意,皇后怎么说,他就怎么办。
  然韦安石不任中书令,谁来接替呢?韦后心中早已计较,转向婉儿道:“如此,你就拟诏吧。韦安石改授户部尚书,宗楚客迁中书令,太府卿纪处讷兼知同中书令门下三品。”
  婉儿悄悄看了一眼李显,见他在座上眯着眼毫无反应,急忙向韦后展颜一笑,答道:“妾明白,即刻拟诏。”她明白,韦后此次授任的目的,就是加重自己在朝中的话语权,而宗楚客与纪处讷二人向来唯皇后命是听,自当擢升。
  安乐公主本来待在一边,看见婉儿入后室拟诏,遂小跑至李显身后,用双手蒙着李显双眼,嘴里嚷道:“父皇,父皇,别睡了,别睡了。”
  李显扒开安乐公主的双手,笑道:“又来闹了,你现在有了新居,不好好在家待着,怎么动辄跑入宫中?”
  安乐公主嘟起嘴儿,说道:“母后,女儿刚刚嫁了出去,父皇就嫌弃了。如此,我以后就不敢进宫了。”
  李显伸手将安乐公主从身后拉到面前,说道:“胡说,怎么有人敢嫌弃裹儿呢?”
  韦后目视自己明艳的女儿,眼见其新婚之后气色不错,笑道:“女生外向,你父皇说得不错,你动辄入宫,无非办些请托之事,少见你专程问安时候。”
  安乐公主嘟起嘴道:“哼,你们都办些军国大事,裹儿无非顺手办一些芝麻小事,不会招你们生厌吧。”
  夫妻二人对这个小女儿又爱又怜,对其所求之事不会有任何拦阻。
  安乐公主忽然转嗔作喜,转对李显道:“父皇,这里有一纸敕书,请予签署。”说完,从袖中拿出在家中拟好的敕书,铺在几案上让李显签署。
  李显见安乐公主依然是此前的老姿势,即用手捂着敕书的上端,那里是被敕封官员的名字,仅留下下端的空白处让签署,遂笑道:“你要授任的是何方人士?总不成让我当一个糊涂皇帝,连名儿都不让一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