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其他类型>深层心理学> 插章 亲人的梦

插章 亲人的梦

  各位,实在很报歉。
  章节的固定性,与灵感的迸发。
  总是互相矛盾的。
  所以,当我正为心理小说的情节进展殚精竭虑时,思绪却时空转移般飞到了 “梦与记忆”上。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种混乱,首尾不相顾,也是不无道理的。
  因为人们总是习惯跟随着情节的递进,波澜起伏。
  但是,因为无章节调序功能,突如其来的章节插入,总显得那么突兀与不伦不类。
  这是任何理由都无法粉饰的事实。
  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要突破这种固有的秩序,只为表达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而非为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美,而放弃那种随心的愉悦。
  真实有时就是如此,并不会顺从人们心中美好的秩序,而是以一种跳跃的形式前进。
  但在小说或电影中,为了刻意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美,而不得不粉饰真实的不连续性。
  如果太过追求这种形式美,则有可能会与现实脱节。
  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入戏太深”,或者“书包子”。
  喜欢把事物理想化,秩序化,无法接受现实的不完美。
  但如果完全不追求这种形式美,那就根本不能叫小说和电影。
  不能期望给人任何美感和快意。
  说到底还是一个平衡点的问题。
  所幸心理书籍有这种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特权。
  因为心理学是作为传统情节小说的一种补充而出现的。
  有一类人群,追求秩序的美感已达到一种病态,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强迫秩序”。
  所以,从这一角度说,混乱的章节还算勉强说得过去。
  各位以后如果能够发自内心地认为在深层心理学中吸收了有价值的信息,将是我莫大的欣慰;但如果仅是从文章结构、趣味性、文采……方面评论,此书和娱乐消遣无异,这并非我的初衷。
  我时常也有片刻地懊恼。
  为何不惜把一本书写得如此混乱、如此谨慎艰难,可能还有些枯燥,也要竭力表达自己的观点。
  为何不加入大量带感情色彩的评判,使得文章更加丰润多采。
  是否我也在竭力证明着什么?维护着什么?
  我想说的是:证明和维护并没有错,而且是很必要的。
  不合理之处在于证明太过急切和刻意,而使无意地流露变成不自然、不自信地刻意之作。
  一个人的朴实无华、随心愉悦,才是最重要的;即便他在外人看来平平淡淡、毫无建树。
  但现实的诱惑确实很强大。
  尤其是利益和荣誉。
  沉沦迷失在其中的并不在少数。
  我也不例外,虽然只是短暂的。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诱惑的背后是好奇,不能简单地拒绝诱惑。
  这样只会自绝快乐与动力。
  但更不能屈从于诱惑。
  利益和荣誉地驱使,使得太多人不得不强颜欢笑、言不由衷。
  这种诱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无法抗拒的。
  即便要冒迷失与堕落地风险。
  所以,即使我已深深明白快乐与淡定的所在,也仍不时因荣誉的驱使,竭力把此书写得更受大众欢迎,更有美感。
  这就必然导致放弃淡定与随心,不遗余力地追求文章的内容丰富、字数充足、结构优美……
  即便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也不得不扩展到洋洋洒洒几千字。
  但是,本能的随心与轻快,不会令我为追求这些而太过急燥。
  这样说,或许有些抽象。
  所以,下面的主题,将探讨的是有关“纯真”与“喧嚣”的梦。
  但愿能够唤起大家纯真朴实的记忆,抵抗繁华世界的诱惑与喧嚣。
  ……
  同一个梦
  片断一
  在梦中,他梦到和同学们一起,正在上体育课。
  严厉地体育老师正在发号施令,指导他们做运动。
  在那一刻,他突然有个强烈地愿望——请假回家。
  家才是自由的,不是此刻这样束缚。
  但是,他没有任何勇气提出请假要求,身心仿佛已被严厉地老师紧紧桎梏,无法动弹。
  最后,只有当他预感到母亲可能面临某种伤害时,他才有勇气提出请假。
  片断二
  他正和一群伙伴欢呼雀跃。
  但这种欢乐更像是一种妥协。
  因为他的内心并非真正愉悦。
  只是沉迷于这种热闹的形式。
  但又不舍脱离玩伴。
  又是当他预感到母亲的不测,他才果断脱离伙伴,向家中跑去。
  片断三
  他竟遇上了人生最悲痛的一幕——和病重地母亲告别。
  忠厚的爸爸正默默守在床边。
  看到他的到来,眼神中似乎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妈妈仍是那么慈祥温和。
  那一刻,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仿佛连根拔起。
  感觉以前如此紧张在意地那些东西,都是如此微不足道,原来母亲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一种似曾相识地,最熟悉地感觉。
  这是同一个梦的三个片断。
  外行人看来,这三个片断似乎并无有价值地联系。
  最多只是表明他妈妈病重,他想回家的愿望。
  但是,如果大家不是断章取义,基本上了解了前面章节的含义。
  就会明白:这个梦和S男家中发生变故,妈妈受到生命危胁,是如出一辙的。
  因为在妈妈受到生命危胁时,孩子因意外环境,本能反抗受到压制,导致向危胁面妥协,而迷失了与妈妈的亲切感。
  简言之——他迷失了人生最大的重要性。
  到底是适应外界重要?还是妈妈重要?
  只有在梦中,他再次亲身体验母子分离的悲伤时,他才明白敦重敦轻。
  或者说是一种记忆的恢复。
  由此可见,人们常说的不堪地心理压力、心理烦恼、忧伤、痛楚……
  并非不可避免,逆来顺受。
  仅仅只是迷失了重要性的问题。
  为何一定要适应这个工作环境?
  为何一定要迎合上司和领导?
  为何一定要获得这份工作?
  为何一定要获得老师的满意?
  为何一定要达到老师和上司的要求?
  为何一定要依赖他人带来的热闹,才能获得一种形式上的快乐?而不能在宁静中获得最真实的快乐?
  人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认为难以缓解地压力和烦恼,都是因为人物重要性地根本逆转。
  认为自己一定要适应社会上的规则,达到学业和事业上的一些要求,才是生存和快乐之根本。
  还有极端依赖于特定的环境,才能获得一种外在的快乐,比如喜庆的场所;而无法在宁静的环境下获得快乐。
  但现实是不可能随你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这就必然会存在许多难以逾越地现实障碍和困境,渐渐就演变为内心的障碍。
  但母亲则不同,她爱你,仅是因为你是他的孩子。
  不会因为你做过什么,得到什么。
  这才是唯一的无条件的爱。
  真正的快乐隐藏于最初仅和母亲最亲密时,对外界保持的一种好奇心。
  而非日后把快乐交由特定环境和他人左右。
  但请不要把这些理解为叛逆和不思进取。
  叛逆往往不是真正地反抗,大多是一种变相地妥协,目的只是引人注意。
  只有重归母子之爱,人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才会最强大,进取能力才最强。
  就像每个孩子在儿时总是那么好奇。
  过多刻意地渲染要融入社会,实际反而难以进取。
  因为如果一个人连基础都放弃了,再多地追求和进取都是空中楼阁。
  这个基础就是母爱。(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