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其他类型>洪武年间小神医> 第291章 律法规制

第291章 律法规制

  朱元璋坐在御书房中,大脑当中还回荡着陈松刚才说的那些话。
  每一次,不管什么时候,就好像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住他一样,就好像所有的事情都能够迎刃而解。
  而且,每一次出手都是非常成熟的方案,根本不需要再改。
  每一次都是这样,从来不像其他臣子那样,总要更改,总有漏洞。
  “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生而知之的人?这实在也太离谱了,不然根本就没有办法解释的通!”
  朱元璋随手拿起一份奏折,可是他并没有批阅的意思。
  随着时间越久,朱元璋就发现陈松身上的谜团就越多。
  朱元璋之前也不是没有调查过陈松,也不是没有派人监视过陈松。
  可是,根据这些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陈松没有任何问题。
  “这也太离谱了!”朱元璋摇了摇头。
  ……
  几本厚厚的册子放在朱元璋的桌头,这基本册子都是陈松弄出来的。
  分别是《大明朝税务名目及其实行办法》、《大明朝税务律法》、《大明朝工商实行办法》以及《大明朝工商管理律法》。
  陈松所制定的法律基本上都和工商税收有关,至于其他的法律,陈松没有过多的干涉。
  用后世的法律基础来评判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这个时代讲究更多的是道德,如果一个人道德败坏,很容易会被众人抛弃。
  这个事情不管放在谁的身上都是一样,尤其是对于那些读书人,倘若道德败坏,那这辈子可就完了。
  再说了,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事要一步一步的做,一蹴而就的事,隐患很大。
  这几本册子非常厚,看的朱元璋一阵头大。
  也不得不佩服陈松,这才过去多长时间,就已经将这些东西全部弄了出来。
  “这速度真是快,恐怕他之前早已经考虑过这事儿!先看看再说吧!”
  朱元璋随手拿起一本,从头开始看。
  陈松书写的这几本册子,不像是这个时代的书写方式,夹杂着几分大白话,让人一看就明白。
  这种书写方式非常对朱元璋的胃口,一目了然,也没有什么太多有歧义的地方。
  “不错,看上去倒也还行。”放下手中的一本册子,朱元璋看向坐在不远处的朱标。
  “标儿,过来!”朱元璋喊道。
  朱标急忙放下手中的毛笔,站了起来,朝着朱元璋走来。
  来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将自己刚才看的那本册子交给了朱标,同时说道:“你看一下这上面的内容,觉得如何。”
  从朱元璋手中接过这本册子,朱标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
  大概一刻钟,朱标脸上满是震惊。
  “实在想不到,竟然详细到这个程度,这么短的时间之内,能将这些条款细化到这种程度,真的不容易!”朱标连连感慨。
  朱元璋点点头,也非常同意朱标的这个说法,“确实,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能将这些条款细化到这个程度,也真的不容易。
  他做的这些,俺看上去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大都可以。
  这样吧,你将这几本册子带下去,找一些能吏,让他们看一下,如果没有什么疑问,就将这些东西全部编入《大明律》,然后明发天下!
  还有工商督办总衙门,这个衙门也赶紧成立起来,挑选合适的官员。
  切记,工商督办总衙门以及税务督办总衙门,这两个衙门都放在户部名下,但是所使用的官员一定要可靠,不能有任何偏差!”
  这两个衙门可是朱元璋的钱袋子,朱元璋怎么可能会松懈呢?
  “孩儿明白!”朱标回道。
  ……
  和之前税务督办总衙门不同,这次的工商督办总衙门是由朱标亲手负责。
  所选取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从各部衙门的书吏账房当中挑选,当然也不可避免的选到了一些文官。
  但主力还是那些书吏和账房,毕竟这两个衙门运算量可是非常的大,如果让门外汉来管理,可是会出乱子。
  至于玻璃局的事,陈松也上了奏折,只不过陈松只是说了一个大概的处理方法,并没有细说。
  也是,都已经做到了这个程度,也算可以了,总不可能把饭嚼碎了再喂给别人吧。
  只不过,这些事情都需要时间,现在上元佳节还没有过去,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
  但是,陈松制定出来的那四部律法,已经通过各地的驿站明发天下。
  毫无意外,又是一片骂声,天下商人,无一不喝骂陈松。
  之前那个官绅一体纳粮,已经让那些士绅们记恨上了他,现在又有了商人。
  这下子直接将自己放在了士绅和商人们的对立面。
  但陈松这个态度,朱元璋非常满意。
  朱元璋最看重的是全天下的普通百姓,至于这些士绅和商人的死活,朱元璋却没有那么太过于在意。
  陈松整天下士绅商人越狠,朱元璋就越高兴。
  常言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陈松的这个政策,动了那些商人的奶酪。
  朱元璋规定,上元节之后,就要按照陈松所规定的办法来实行,五月底必须全部推开。
  和之前相比,陈松的这些政策就相当于将这些商人送上了案板,没有了任何自由。
  做什么生意要管,卖什么要管,甚至连售卖货物都要开什么发票,几乎将商人们管的死死的,几乎没有什么自由。
  朱元璋之前规定死了商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各种规制,但那些东西对于商人们来说并不太在意,因为这些东西并没有触及到商人的核心利益。
  可陈松的这些东西,触及到了这些商人的核心利益。
  尤其是盐政这块,陈松在工商这里说明,食盐收交朝廷管理,设置食盐督办总衙门,各地建设食盐售卖转运局,由朝廷转门负责,实施地区食盐贩卖制度,禁止跨区域售卖,所有食盐,都由朝廷管控,废除之前的盐引制度。
  至于之前朝廷所下发的那些盐引,规定在四月底全部兑换完毕,过期不候。
  日后,不再发行任何盐引,在规定时间没有兑换的盐引全部作废,成为废纸一张。
  陈松给朱元璋的办法就是这么个办法,至于能不能彻底的实施下来,就要看朱元璋的手段了。
  陈松的这些办法传开之后,天下商人们将陈松骂了一个底朝天。
  两淮盐商更是被陈松气的牙根痒痒,两淮盐商这些人大部分和朝中的那些文官们或多或少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在洪武朝,他们不可能将这种联系表现出来,但他们都属于那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样子。
  之前陈松弄的那个官绅一体纳粮就让他们吃了很大的亏,本来想着背靠着盐政将那些钱全部赚回来,可现在陈松反手将他们一军,一下子将他们打的措手不及。
  扬州府的那个两淮都转盐运司被关闭,里面的官员被调回朝中,书吏账房就地解散,所有文书全部封存,运往京城。
  扬州一带,那些盐商们就像是死了妈一样,悲痛万分。
  只不过,这一切都和陈松没有任何关系。
  此时的陈松,蹲在自家前院,逗弄着几条狗崽子。
  这是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家那边来人带过来的。
  朱元璋在陈松的老家也赏赐给了陈松一些田地,尽管陈松没有回去,但那边的管事一到佳节,就会差人来禀报各种事情。
  今年冬天,老家那边的管事便差人过来。
  在来的时候就从当地挑选了几个品相好的狗崽子一并带了过来,也不知道陈松喜欢什么,就有人说,像陈松这种勋贵,应该喜欢打猎,所以就弄了几条专门打猎的细犬。
  狗是陕西那边非常常见的猎犬,称关中细犬。
  头细长且窄,身上的毛很短,是专门为打猎培养的,通体呈流线型,奔跑时所遇到的风阻很小。
  据说二郎神的哮天犬,就是以这种犬为原型而来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犬并不好看,可现在的陈松却非常高兴。
  “这是什么狗啊?怎么这么丑?”
  朱静安站在陈松的旁边,看着脚下的这几条狗崽子,有一些厌恶。
  确实,这种犬长得并不讨喜,寻常人看的话,或多或少都有些厌恶。
  陈松倒是笑呵呵的解释:“这叫做细犬,也可以叫猎犬。别看样子不好看,跑起来速度可不慢,这几个狗崽子可得好好照顾!
  闲着没事去城外庄园,带着它们去撵撵兔追追黄鼠,倒也是一件轻松事!”
  后世的关中平原,一到开春之时,就会有人带着大量细犬穿梭在麦地里。
  那个时候,每个村子里都有那么几个人养着细犬。
  一到开春,这些人便会将自己所养的那些犬全部带着,走进田地。
  关中平原平坦,遍布着数不尽的麦田。
  野兔对庄稼的危害很大,而且陈松小的时候,农药也不常用,所以野兔的数量就比较多。
  每逢开春之际,总能在麦地里看到奔跑而过的野兔。
  这个时候,这些细犬的作用就来了。
  将修养了一个冬天的细犬放出,麦田里全部都是细犬的身影。
  它们成群结队,对麦田上的野兔围追堵截。
  一回想起后世的那个场景,陈松就一阵的向往。
  说起来,本土的猫猫狗狗不比外国的差。
  看家护院有专门田园犬,打猎有专门的细犬。
  可是,后世的人,只是将国内的那些犬一并称为土狗,并不在意。
  久而久之,就逐渐的没落了,有些好品种的犬,也渐渐的消失了。
  陈松小时候,这种细犬在村子里很常见,可后来长大后,就没见过了。
  很多小孩子,甚至都不知道有这种犬。
  “可得把这几条狗崽子养好,闲着没事儿就出去撵兔!我可是勋贵,走马架鹰不正是我该干的吗?”陈松笑呵呵的说着。
  “你还走马架鹰?这话要是被爹听了去,少不得一顿臭骂!”朱静安揶揄道。
  陈松逗弄了一阵子这些狗崽子,然后让府中的下人把这几个狗崽子带了下去,好生看养。
  ……
  上元佳节如期而至,每年这个时候,朱元璋便会下令,在城中举行灯会。
  尤其是秦淮河上,更是遍布着大大小小各种灯笼。
  这些灯笼大都是花灯,有一人多高的鳌灯,也有一人多高的鹤灯。
  这个时代的手工匠人们,手工技艺甚至要比后世的那些高出很多。
  上元佳节在古代非常重要,陈松也闲着没事,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来到了秦淮河畔。
  沿着秦淮河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花灯,这些花灯大都安放在船只上,随着秦淮河自由地往下飘零。
  秦淮河畔的百姓很多,人来人往,摩肩擦踵。
  陈松的周边护卫着七八个侍卫,这些侍卫身高体胖,将陈松和朱静安保护在里面。
  陈松的儿子更是这些侍卫的重点保护对象。
  天上有烟花绽放,姹紫嫣红,点缀着秦淮河上的花灯。
  今夜灯火通明,秦淮河两岸,也沿着街道挂着大红灯笼。
  陈松的脸上满是笑容,朱静安也一脸高兴。
  被抱在奶娘怀中的陈炯昌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一双小手拍个不停。
  “虽然我以前也看过花灯,但那是在宫中,这样的场景以前可不怎么常见!”朱静安一脸笑容的看着秦淮河当中的一个鳌灯。
  这个鳌灯很大,足有两层楼那么高,被安置在一艘巨大的船只上。
  顺流而下,船只上面的匠人们负责着花灯,以防止花灯起火,防止船只跑偏。
  “那边有猜灯谜的,咱们要不要过去看看?”朱静安看向一个方向,眼睛一亮,拉了拉陈松的肩膀。
  “哈哈,既然如此的话,那不妨咱们过去看一看,不瞒你说,为夫人送外号猜遍天,这世上就没有为夫猜不出来的灯谜!”陈松哈哈大笑着,带着朱静安走了过去。
  上元佳节非常热闹,应天府的这些百姓们陷入了欢乐的海洋。
  朱元璋也在这个时候取消了宵禁,百姓们趁着这个功夫,热热闹闹,抒发着内心的痛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