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其他类型>人间值得> 第6章 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

第6章 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

  11 如果有人倾听你的烦恼,就能让你感到轻松
  88岁之后,我把原本每周工作6天减少了两天,每周有4天正常接诊。
  有时候我也在想,到了这个岁数还工作合适吗?可是,辞职却没那么简单。我曾请求理事长“请允许我停止工作”,但他总是以“再等等,再等等”之类的话拖延,直至今日。
  一份工作干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很多乐趣。
  比如,有不少患者20多年都习惯找我咨询。对我来说,这些患者和我之间不像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更像共同度过人生的挚友。
  有不少患者会说:“每月与老师见一面已成习惯”,或者直言:“很期待向老师倾诉对其他人都无法言说的事情”。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实在无法离开这个岗位。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治疗方法或咨询技巧。
  我能做的,就是倾听每个人的讲述。
  比如,有时我会告诉对方“我也觉得,您丈夫做得确实有点过分了”,让她把自己丈夫的问题诉说一通;有时候我会说“您在这里就尽情地说出怨言”,让对方一吐内心的烦恼;有时候我会建议“要想快乐一点,不如我们一起琢磨经验”,然后替对方想办法。在我咨询过程中,最多的就是这些情况。
  他们的诉求其实很简单,但没有一个让他们能够倾诉苦闷和烦恼、获得心安的地方。
  通过趣味诙谐地聊天,就可以消除他们的困扰,使他们获得心灵的慰藉。
  在我看来,心灵的沟通,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到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上,倾听对方的内心世界。
  即使你不能给出建议,没有提供令人豁然开朗的方法,就是简简单单设身处地地倾听,对方也会轻松许多。
  当然,所谓设身处地,不等同于过度同情。
  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可以给出“啊,原来如此呀”“真不容易呀”之类的回应。
  如果过度共情只会更麻烦,只有让对方感到“大家都不容易”才是恰到好处的。
  换句话说,没有药物能100%解决心里的烦恼,别人的建议也是一样,不能彻底解决你的烦恼。
  只有自己在困境中不断挣扎着寻找答案,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但有时候一个人面对真的很难。
  如果身边有同样烦恼或情绪低落的人,不妨试试与他们交流。
  两个人在一起愉快地发发牢骚也是很好的。“我很辛苦,原来你也是这样”之类的话,可能一句就会帮助到对方。
  顺便说一句,倾听别人的故事也要替别人保守秘密,不要随意吐露出去。这是做人的义气。
  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关系,你可以暴露自己的弱点,安心地互相倾诉,这是心灵治愈的关键。
  如果有一种人际关系能让你安心地暴露自己的脆弱之处,那么你一定会精神满满。
  心灵的沟通,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到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上,倾听对方的内心世界。
  12 不要小气,接受小小的请求,让微小的善意流转
  自己快乐地工作,让别人也工作得快乐。从这个层面来说,我认为“让自己成为一个容易被拜托的人”很重要。
  在医院或者诊所上班期间,如果有人对我说“请您出诊”,我肯定会很爽快地答应。这并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别人拜托我的时候,我能做的就爽快地答应,如果不能做就说声“抱歉”,礼貌地拒绝。
  不管怎样,我认为首先要有一种“我接受”的态度。
  无论在哪家公司,都会有一些琐碎的杂事或者细小的书面材料工作。在我的工作中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患者的病历还没写,现在急用,麻烦您写一下”,护士有时也会拜托我说“某某医生负责的患者您能否帮忙先接诊”。
  一般我都会给出“嗯,好的,可以呀”之类尽可能接受的回答。
  以前,在我还不是主治医生时,就有家属拜托我照顾病人。诸如此类,谁都有被别人拜托的时候。因此,不要说“那不是我的工作”之类惹人讨厌的话,如果时间充裕,更应该好好处理。
  不要吝啬你小小的热情,而是尽可能地去做。
  你给对方带去快乐,你们的关系也会更好。这样一来,当你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别人也会很乐意地伸出援手。
  我认为这就是人际关系。
  当然,自己确实不方便的时候,你可以用“不好意思”来回绝,如果空闲时,你也可以主动问一下“我能不能帮上忙”。
  这些小小的善意可以改善职场环境和人际关系。或许,这是我多年来受人尊重的主要原因。
  请不忘记,人和人之间就是互相帮助的关系。如果你是一个容易接受拜托的人,那你在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就会很少。
  13 争执之后先道歉才是胜者,如果一遇事就发飙,你将无法立足
  在工作中,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我在工作过程中,有些事情需要护士或助手“必须告诉我”,或者“为了不错过判断,必须对我说清楚”。
  这时候,我会说:“我有件事和你沟通,你有没有时间?”首先,和她们心平气和地交谈,有时候能了解她们的意见。但是,有时候别说听听意见,就是怎么谈也谈不拢。
  “啊,您那么想呀。可是我有不同看法,我觉得我的看法更合适。”
  “对于那个问题,您的做法更好。”
  诸如此类,好在大家都能互相迁就,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
  但是,也有好几次,无论如何交流也不能解决,根本没法平心静气。
  对方怎么也不理解,或者对方生气心情变得糟糕,我就会结束这种不愉快的交流,然后在第二天主动打招呼:
  “昨天不好意思,是我话说重了。”
  “让您心情不好,我很抱歉,请您原谅。”
  就这样,温和地打招呼,委婉地致歉。
  如果你放下姿态,对方基本上也会放下架子:
  “不不不,昨天是我不对。”
  “我反复思索,觉得您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这样,对方也就有了台阶下。
  所以,当你说了过分的话导致对方不愉快,无论对方是患者还是同事,自己先向对方表示歉意。一般来说,职场同事之间越是不愉快,相处起来越会感觉不舒服。
  我是从贫困的乡下走出来的,又经历了战后的混乱才当上了医生,所以我没什么自豪感。
  但是,相比那些不善于道歉的人,我应该算是比较强大吧。
  我尽量舍弃“道歉会降低身份”“对方应该道歉”,或者“对方年轻,应该给我道歉”之类的想法。
  长子一家和我住得很近,我向儿媳妇致歉也是稀松平常的事。
  比如“之前对不起呀”,或者“是我不对”等等,如果有些问题不统一,我就会先打招呼再表示歉意,这样对方就不会那么生气。
  随着年龄增长,年轻人或者晚辈表面上迎合我的情况有所增多,但我仍然认为大家应该平等相处。
  也就是说,我会尽量抛弃“我才了不起”的想法,这样的话自己感到轻松,周围人也轻松。
  此外,我还会平心静气地让年轻人“教教我这个”“帮帮我那个”。
  我能用手机发邮件,也会用电脑边开电子病历边接诊,这些技能都是拜托年轻同事教给我的。
  如今我有不懂的地方,也会问“不好意思,请问这个如何做?”
  “啊,原来如此。我明白了,还是你们年轻人厉害呀。”
  “谢谢你的帮忙,今后还多要麻烦你。”
  年轻的医生、护士对我帮助颇多,我都会认真地表示谢意,所以他们每次都很乐意帮忙。
  虽然自己上了年纪,有些事做起来比较麻烦,但正因为常常放低身段对别人的付出表示谢意,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
  我会尽量抛弃“我才了不起”的想法,这样的话自己感到轻松,周围人也轻松。
  14 交朋友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通过权衡得失来交往是不可取的
  当你想要“遵从内心而活”,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会被外在多余事情所困扰。
  所谓多余的事情,就是“想要变得伟大”“想被大家认可”“想拥有更多的金钱”……也就是“想更加怎么样”这种欲求。
  我作为医生一直没有出人头地,但我觉得这样已经很好了。
  对我来说,正是没有那种奇怪的欲望,所以我才能真心和相处舒服的人深交。
  如果欲望过多,与人交往就会计算得失。也就是说,与人交往不再依靠“合得来、合不来”或者“喜欢、讨厌”这种单纯的感情判断,而是多方考虑“这个人是否对自己有帮助”“对方能否增加自己的利益”,等等。
  比如讨好别人,说一些违心的恭维话,明明心里反对,表面却表示赞同,这样做起来真的很难。甚至还有人骗起人来面不改色心不跳,有些人还会在背后中伤别人。
  如果过这样的人生,就会变得孤立。越是孤立,就越想执着于金钱或名誉。
  人生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每个人有所不同,不过在我看来,能与“心地善良的人”亲密交往,是非常难得的事。
  如果我觉得“这个人真不错”,我就会与其亲密交往。
  在我的朋友中,既有年龄相仿的医生和护士,也有年轻人,还有带小孩的家庭妇女和我的邻居。
  在我看来,人际关系如同河流,我遇到的很多善良、快乐的人汇聚在我的生命中。对我而言,能够与这些人相处,是我人生无尽的宝藏。
  当你想要“遵从内心而活”,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会被外在多余事情所困扰。
  15 和那个人该交往还是远离,不要急于寻找答案,调整心理的距离感就够了
  生活中总有一些不顺心的事情。
  与人交往中,被别人说什么,被要求做什么,自己无法避免。
  因此,我们有必要练习改变接受它的方式。
  如果被人说了不好的话,就不妨想想“那家伙在家里有什么惹他烦心的事吗?”,也许心情就会好转。
  “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
  “为什么要那样说我?”
  如果像这样想一些加重自己心理负担的事,只会徒增疲惫。
  当然,自己肯定也有不对的时候。
  如果觉得“确实是这样”,那么试着改正就好了。
  但是,当你冷静下来质疑“唉,真的如此吗?”时,就没必要把它放在心上。
  “肯定是想使坏。”
  “就是焦躁乱发脾气。”
  实际上,人太过关注别人或心生怒气,大体上都是自私的。
  也许有“因爱而关注”的情况,但真正是否有爱,在被说的时候立马就会明白。
  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受伤,意识到“这个人原来是这样”,那就改变与之相处的距离。
  无论是费劲地想要主动交往,还是试图引起对方的关注,都显得不自然、不正常。
  如果觉得“这个人竟然如此做事,那我们交往也不会太深入吧”,这时不妨试着拉开心理距离,具体做法就是“不要过多投入”。
  在很多时候,不要处处在意别人的脸色。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适度糊涂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当然,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发现很多人在遇到不顺心或不如意的时候,总想着立即得出结论。无论是心理门诊还是精神科,急于询问“怎么办”的患者实在太多了。
  如果是考试的话,可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对于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烦恼,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呢?
  生老病死另当别论,人生的一切选择,最终都是以为自己负责的态度来决定。
  有趣的是,前来咨询的人看似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无论是家庭问题还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都是在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
  不是选“0”还是选“1”的答案,应该是“喜欢就交往”“不喜欢就远离”。
  如果你的想法比较极端,那么在寻求心理帮助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寻求极端意见。
  当然,即使你有了很极端的想法,也要顺其自然地进行下去。
  告诉自己,不可能存在100分的人际关系,只要能对自己信任的人说说真心话,倾诉心事就好了。
  如果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那么就保持物理上的距离。
  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受伤,意识到“这个人原来是这样”,那就改变与之相处的距离。
  16 就算一个人设计好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会照着做,因此,人生没必要详细计划
  我们常说“命运”,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人命运的是什么?
  我认为,命运就是与人的关系。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个人突然出现带给你某些东西。特别是改变人生的重要转机,会在某时某刻突然降临。
  命运,就像我向大家讲述的一样,我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完全是偶然的。
  比如,我无法胜任结核晚期病人的护理工作,正处于烦恼之际,偶然碰到一位朋友,我才有机会到精神医院工作。
  在那家医院,我遇到了恩师金子教授,他是一位高雅温和的长者。
  “只要自己存在,就要带着一种包容力让别人平和下来。让自己成为别人愿意自然而然打开心扉,找你倾诉烦恼的精神科医生。”
  金子教授教给我很多东西,总的来说就是上面这句。不仅仅是他的工作方式和知识,就连做人都让人尊重,他是一位真正的人生导师。
  现在想来,此生真是奇迹。如果重新走一遍人生路,决然不会和现在一样。
  人生就是你无论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因此,没必要事事都计划好。
  我之所以说与人交往不要权衡利弊,原因就在于此。没有必要勉强与不想交往的人交往,而且实在不想与之接近,就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我这么说,并非否定人的努力。决定“想要这么做”,那就为之努力,我认为这是既重要且必要的。
  只不过,努力并不意味着“必须如此”,更不意味着因此变得顽固、偏执而丧失柔软性。
  一旦丧失了柔软性,自己的痛苦就会增加。
  当你想到“自己这么努力,为什么没有得到回报”,也许对待别人就会变得苛刻。
  如此一来,本来意想不到的人和事就不可能遇到,可能的好机缘也会失去。
  归根结底,人还是不能欺骗内心。如果不断地迷失自己,又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多余的负担,顺利的事情也会变得不顺利。
  倾听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听从。
  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机缘,该如何利用起来呢?这一切并不能靠别人,只能由自己决定。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心”。
  当你想到“自己这么努力,为什么没有得到回报”,也许对待别人就会变得苛刻。
  故事3 为什么精神科医生成为我的终身职业
  1953年4月,恒子老师在奈良县立医科大学担任精神科医生助手。
  当初,她觉得“无论进入哪个科室,学点心理学总没坏处”。
  回忆起来,恒子老师说:“在当时,女人当精神科医生,会被别人认为是奇怪的人。”
  大部分精神医院在战火中被烧毁,当时全国只有4000张床位。此外,社会对精神患者也存在严重的偏见。
  因此,那些发出怪声、游离胡闹的重症精神病患者,都被监禁在自家的禁闭室。所谓禁闭室,就相当于“监狱”,一般是农家放置东西的仓库,1—2张榻榻米大小,设有栅栏。患者居住在暗无天日且不卫生的环境下,提供的食物只能保证他们饿不死,多数患者遭受着非人的对待。
  1953年,床位增加至3万个,但需要入院的患者却多达35万,因此更多的患者仍然只能被关闭在禁闭室中。
  当时,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寻找被监禁在禁闭室的精神患者,然后将其送往医院。
  “去禁闭室寻找精神患者,常常需要和男性一起,这样才能确保没有危险。如果遇到情绪激动或有暴力倾向的患者,警察也会参与制止。”
  “被关入禁闭室的患者都比较衰弱,他们接触到久违的外面世界,似乎非常高兴。我最初做的工作,就是把他们带到医院,让他们理发、洗澡、换衣服。”
  也许是这个原因,别人才会觉得恒子老师等精神科工作者都是“怪人”。
  但是,这么辛苦的工作,老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这离不开招聘老师进医院的金子仁郎教授的影响。
  他不仅是恒子老师的上司,而且给无依无靠的恒子老师介绍住所,他是一个“温和且智慧的绅士”“从来没有高声讲过话,是个胸怀高尚的人”。
  对科室的人,金子教授常说:“精神科医生,不仅仅是提供治疗,更主要的是为患者提供援助,让他们重拾自信。”
  “精神科医生主要是从旁指导,引导病人恢复治疗,但同时又不仅限于治疗。比如要鼓励患者,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进步,做得很好。这种治疗,绝不能仅靠单方面的努力就会起效。”
  在金子教授手下工作了3年,恒子老师被金子教授的教导深深地影响,因此决定一生都从事精神科医生这份工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