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节

  司马师:能把我们大吃货帝国的菜色发扬光大是我的荣幸!【微笑·jpg】
  更重要的是, 借着曹丕赐下的甘蔗,司马大公子还无师自通地制出了红糖。
  有点失策, 本来他是准备做个白糖装个逼的——毕竟这年头的人都讲究逼格,白如雪的白糖当然要比红糖受人追捧——但是榨汁、过滤、熬制成糖以后,他就不知道该怎么让这东西脱色了。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吃糖, 但是吃的是麦芽糖,就是所谓的饴和饧, 有点类似于司马师小时候吃过的那种搅搅糖, 饧比饴要硬一点, 之后有了甘蔗, 在司马师之前,就有人研究怎么用甘蔗制糖了,所以红糖也已经开始有了, 但是一般常吃的还是饴糖,毕竟甘蔗不是谁都有的。
  但是大量用甘蔗制作蔗糖,还是交趾地区比较多。
  红糖在这个时候不叫糖,用曝晒法和温火熬煮出来的叫做蔗饴和蔗饧,直接用不断熬煮的方法把水分降到极低成糖的方法,做出来的东西叫石蜜。
  红糖其实很不错的,尤其是对妹子来说。
  在为母上大人倾情制作了红糖姜水配鸡蛋之后,司马师觉得全家最受母上和妹妹欢迎的人已经不是他了,而是他之前用两根甘蔗制作的红糖。
  这真的是扎心了,老铁。
  司马家今天提供的饮品就是红糖姜茶,泡得淡了些,味道正好,席上除了这年头常有的一些菜外还加了嫩滑的蛋羹以及司马师尝试叫人用盐泥涂布法做出来的咸鸭蛋,味道很不错。
  每人的席上都添着一个用小火烧着的陶锅,边上放着牛肉、金针菇都能明确辨认出来的菇类以及一些蔬菜,还有豆腐、牛肉丸等。
  虽然是夏天,但是堂屋内放着去年存储的冰块,一点都不觉炎热。
  感谢奢靡的封建贵族生活,让司马师同学能在这个时代享受到后世高科技才能带来的好处。
  时值吴蜀交战之时,朝中为此争论不休,知道这次战役结果的司马师对曹二丕陛下有点无语。
  刘备和孙权撕逼是撕定了,而朝中以侍中刘晔为首的那一派人提出的观点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几乎一模一样,如果按照刘晔的建议走的话,曹丕说不定真的能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结果他非不听。
  刘晔主张联蜀灭吴,而曹丕他原本主张联吴灭蜀,之后又听从了王朗坐观成败的建议。
  这傻气的模样,他都有些受不了了。
  为了防止五胡乱华的悲剧发生,司马师宁愿他们司马家以后做不成皇族,也要尽早结束三国乱世,所以他最近其实有一点想法,想要上书给曹丕。
  但是他只不过是司马懿的儿子而已,要不是他爹,谁知道他是谁啊?因此就算有好建议,也不是能随便“上达天听”的。
  司马师:笑着活下去。
  老曹家的人,一旦认为自己是对的,犟起来是很可怕的。
  像是当初的曹老板,不仅不采纳他爹的建议,还留下了“得陇望蜀”这个典故,让后人尽情拿来嘲笑那些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货,司马师想想就为他爹委屈。
  现在的曹丕陛下,司马师觉得,以自家老爹的战略眼光,一定是能看出来哪个建议好的,但是为什么现在的曹丕依然和刘晔唱着反调,嗯,他不说。
  事实证明,有些事情是不能多想的,说曹操、曹操到,曹丕虽然不是曹操,但是他是曹操的儿子,某方面也很神异啊【并不是】。
  汤足饭饱之后,曹丕重重地叹了口气,司马师知道,重点要来了。
  “近日江东孙仲谋遣使来朝,朝中纷议,朕当何如?”曹丕问道。
  司马懿还没回话呢,就见到曹丕根本就没把脸朝着他这边,人家是对着他的两个儿子问的。
  司马懿:excuse me?考校儿子你不是应该回宫去考你的皇子吗?找我儿子是个什么鬼?
  其实司马懿之前也隐隐表达过他的态度,估计是曹丕觉得要是司马懿无论是回答了一个不和他心意的答案还是日后证明会出错的答案,都会在他家孩子面前丢脸,因此特意给他留面子吧。
  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小鬼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了。
  而且曹丕说不定还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点新意见、新想法。
  司马师:哦吼,你很有勇气哦,专门跑到宝宝家来找虐?
  “孙仲谋何人也?”司马师反问。
  单纯的弟弟司马昭:等会儿,哥,说好的全洛阳最聪明的贵族小公子呢?
  司马师回以怜悯的眼神:我鱼唇的弟弟啊!
  等会儿,串台了,先调回来。
  曹丕思考了一下,单纯的回答“孙文台之子、孙伯符之弟、(先帝所封)荆州牧”好像有什么不对,回答“大魏之臣”,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孙权割据一方,才不是什么顺臣。
  于是他淡定地反问,把问题又丢回给了司马师。
  被反问“你觉得孙权应该是什么人”的司马师呵呵一笑,然后斩钉截铁地说道:“此人乃大魏之敌,陛下之敌也!”
  司马师这个结论一下,就代表着他也是站不支持孙权的那一方的,和曹丕的想法不在同一边。
  但是曹丕并没有阻止他继续说下去:“哦,师儿何出此言?”
  “孙仲谋,乱臣贼子耳,太祖伐之,无奈乞降,今献媚于陛下,图谋甚大。此前朝中诸公纷议,言孙强刘弱,虽关羽亡于孙权之手,刘玄德必不敢出兵,然今孙刘将战矣。孙强刘弱,朝廷坐视之,孙仲谋胜,则徒令其坐大耳,孙仲谋败,大魏兵出,则孙刘必重演赤壁旧事。陛下当联刘备灭孙权,则天下可期矣!”司马师郑重地说道。
  曹丕听罢哈哈大笑:“刘子扬在此,当以为忘年之交。”
  刘子扬就是刘晔,坚持曹丕应该趁机帮助刘备,不应当答应孙权的那位侍中。
  据说曹丕有意册封孙权,刘晔也在坚持反对。
  虽然刘晔是汉光武帝的后代,但是他对曹魏也真的算是尽心尽力了。
  “不知陛下可曾做竹马之戏?”司马师问了曹丕一个问题。
  有点算是没童年人群的曹丕同学默默地摇了摇头。
  他八岁学会骑马,十岁就跟着老爹上战场了,骑的都是真马,在那个时期,还真没心思做竹马游戏。
  “今有孩童三十人,甲方有十五人,乙方有九人,丙方有六人。乙、丙同抗甲,而后相有龃龉,丙欲攻乙,有哀兵相,气势极盛,乙方求甲相助,甲当如何?”司马师拿小孩子玩游戏举例,问了曹丕这个问题。
  至于胜利者最后会得到什么,根本不用司马师解释,胜利者能得到的就是天下啊!
  “甲当助丙攻乙,而后相攻,则甲必胜。”曹丕也不是傻的,司马师都说的这么明显了,他当然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但是,问题在于,真实的战争和游戏是不一样的,曹丕原本害怕的就是这样的情况,才想选择作壁上观,看局势发展再出兵的。
  如果战事绵延的话,最后曹魏这边还是会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谁让事情的发展根本就不在曹魏的预料之中,刘备不知兵,最后被人火烧连营,孙权那边携大胜之势声势大涨,而且还没有太大的损失。
  在现在,还打着作壁上观,再观战况的曹丕又开口道:“竹马之戏止小儿游戏耳。况乙丙相攻,必有损伤,甲以逸待劳,亦有获矣!”
  司马师:二丕陛下,咱能别把如意算盘打得这么好吗?老天爷又不是你亲爹,哪里会处处都如你的意啊?这次的天赐良机,再不把握,以后真的只能依靠人数生生的推平吴蜀两国了啊!
  司马师整个人都灰暗下来,但是依然不死心:“孙子曰:‘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关云长,刘玄德之股肱,其视之若手足。刘玄德今引兵复仇,必含怒而发,犯之‘忿速’,有隙可乘,孙仲谋可轻取之!”
  司马师说得严重,偏偏他引用的话还挺有道理,让曹丕又沉思起来。
  他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司马懿也不能在一边干看着,自然要替长子帮腔说几句。
  司马懿也很干脆,只问了曹丕一个问题:“孙仲谋送珠宝珍馐入朝,可有遣质?”
  有分量的人质都没有给你送来,你真的确定他是真心的?
  陛下,你真的不是搞笑吗?
  曹丕是带着一脸沉思的模样回宫的。
  虽然各种选择都有需要顾虑的情况,但是朝廷现在选择的作壁上观的方式,似乎还比不上之前他自己坚持的联孙抗刘,最起码那样能灭掉一方,情形也好控制一点。
  而最重要的是,司马师一个小孩都看得这么清楚,让曹丕忍不住思考,孙仲谋的外恭内奸是不是已经人尽皆知了。
  作者有话要说:  讲道理,以前看三国演义看到吴蜀撕逼的时候,蠢作者就很想问了,大魏为什么不趁机捞点好处啊?做得好点都能一统天下了啊!三国前期,魏国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就是这个啊!
  然后看了一下史料,哦,二丕太天真了,被二谋忽悠过去。虽然后面有出兵,但是陆神君——也就是陆逊哥——他没上当,我魏坐失良机。
  然后等到二丕含怒出兵的时候,人家都休整好了,人家还特么刚撕逼完,因为知道你魏厉害还又冰释前嫌了,于是二丕出兵只能是带着大军出门旅游一趟。
  唉,二丕啊,你说该说你什么好呢?
  第99章 兵
  曹丕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 转而……联孙抗刘。
  没办法, 不是他不愿意选择更好的方式,之前刘备在称帝之前,为了支持三方势力里最强的曹魏势力的支持, 也是派人来示过好的。
  但是, 因为刘备用的由头和曹操的薨逝有关, 曹丕就不太高兴, 再加上他对刘备势力的恶感,才会导致刘备争取曹魏势力支持无望,干脆自己称帝,然后发兵攻打孙权报仇。
  如果曹丕可以没脸没皮一点,发挥正确的政客风范, 死皮赖脸地对刘皇叔千里送, 那也没问题。
  但是现在的问题不是曹丕舍不舍得了脸, 而是刘备愿不愿意接受。
  是的,人家蜀汉章武皇帝刘玄德现在已经不愿意和曹魏玩了。
  狂暴状态的刘玄德表示江东必须死, 曹魏咱先等着, 日后走着瞧!
  曹二丕:对不起, 我选择孙二谋。
  联孙抗刘其实还是有好处的, 等到刘备大军一败, 曹军若是要趁机进攻刘备,将蜀中收入囊中也是有可能的,若是孙权再次反水,呵呵, 那个时候是蜀汉再次增兵与孙权联合快呢,还是魏军先把孙权的兵马干翻快呢?
  其实再怎么样,也比作壁上观的选择要好,刘晔捏着鼻子认下了曹丕的选择。
  之前他和曹丕互不相认,为到底选择帮助哪方争得太厉害了,结果最后王朗干脆站出来和稀泥,弄了个作壁上观、两不相帮出来,刘晔其实是很崩溃的。
  正所谓退而求其次,刘晔这回认了。
  而且这样一来,之前议论纷纷的要不要给孙权加封吴王也不用再讨论了,曹二丕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孙二谋,为了表示他们两家的亲密关系,他准备派兵相助,至于敕封什么的,哈哈哈,都已经派兵了,还要什么敕封?
  曹子桓:二谋,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开不开心?
  孙仲谋:mdzz。
  曹魏最终出兵,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曹丕改主意的事情也被人挖了出来,司马师一时名声大震。
  支持他的观点的士人纷纷称赞他:社会我师哥,人帅主意多。【大雾】
  但是不支持这么做的人,阴暗地希望最后这个做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开了历史先知挂的司马师:呵呵,有本事你们就来打我啊!
  因为曹丕都已经写了《报荆州牧孙权书》以资鼓励,还派兵相助了,所以在刘备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没有乞和。
  就算孙权想求和,估计曹丕也不希望看到他能成功吧。
  当然了,就算他求和了,刘备的反应应该还是会和历史上一样,拒之不理的。
  刘备几乎是倾国而出,所用人力巨大,若是像历史上的夷陵之战之时一样,曹魏只是在一边作壁上观。
  在此期间,曹丕对刘备的统兵能力做出了一个评价“备不晓兵”,根据是“树栅连营七百余里”。
  不过从老爹那里知道真实情况的司马师觉得自己已经不能继续吹曹二丕同学允文允武,在幼年即随军征战的生涯中积累了丰厚的军事知识了。
  事实上,所谓的连营七百余里并不是说刘备把兵力大规模分散到了七百余里,这句话的断句应该是“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虽然刘备因为江东势力的大都督陆议——是的,陆逊本名是陆议,后来改名是因缘际会兼之孙权赐名,原名是议,可以从他的字“伯言”看出来,现在这位还用着他的本名呢——坚守不出而不得不分散部分兵力,保证后备以及寻找突破口,但是他大部分的主力不对都是在最前线放着的,也就是说,从正常情况来看,刘备在军事方面并没有犯什么常识性的错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