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孺子帝> 第343章 朕之职责

第343章 朕之职责

  死守、刺杀与和谈,表面上韩孺子有了三种应敌之策,却没有一种可行,虽然嘴上不说,他心里清楚得很,这些都属于垂死挣扎。
  即便如此,他还是要挣扎一下。
  东海王获准去做准备,没有圣旨同样不准出城。
  孟娥派一名侍卫回来提醒皇帝,如果想要执行刺杀任务,他们必须天亮前出城,否则的话,更难取得成功。
  韩孺子穿上斗篷,不带旗手,只带几名太监与侍卫,在四更左右再次登城。
  城外的匈奴人已经准备好了,影影绰绰的火光中,高大的攻城器宛如正在休息的巨人,突然,一个巨人打了个“喷嚏”,发出一声轰然震响。
  攻城者在校准器具,射出一颗石弹,黑暗中看不到它的轨迹,只听得落地时的响声,离晋城还远,城上的人就已能感受到这一击的威力。
  发射石弹需要十几乃至数十人同时拉拽,第一次尝试取得成功,匈奴人齐声欢呼,立刻有人骑马测量距离,这样一来,就能计算出天亮时要将攻城器推移到离城多近了。
  之后不同的攻城器分别进行了试射,只有一次失败,刚刚搭建好的架子不堪重负,竟然当场垮塌,匈奴人大怒,强迫数十名工匠往晋城的方向奔跑,他们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追赶,偶尔弯弓射箭,每箭必中。
  韩孺子沿着城墙走了一段路,太监们跑在前面,提醒将士们不要行礼,以免引起城外匈奴人的注意。
  从守城者的后背上,韩孺子感受到难以控制的恐惧,他们并非真正的士兵,看到强大的敌人与武器,不能不怕。
  韩孺子连鼓舞士气的办法都想不出来。
  南城有两座城门,一座是正门,东海王率领的使者队伍等在里面,另一座是偏门,侍卫们藏身于此。
  韩孺子先到偏门上方,准备放出刺客,他起码要目送这些人出城。
  刘介下城传令。
  城门打开一条缝隙,十名侍卫与花缤鱼贯而出,对花缤来说这与自杀没有区别,但他别无选择,留在城内也还是一个死。
  说是要目送众人,韩孺子的目光却投向远方,并无明确目标,只是随意遥望,再过不久,在匈奴人正式攻城之前,他还要将东海王派出去,执行另一个自杀似的任务。
  如果早就知道当皇帝会如此艰难……韩孺子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当皇帝,当真正的皇帝,起码现在是他在做出选择,而不是被人选择。
  “等等,让他们先撤回来。”韩孺子急切地说,他看到了一些什么。
  刘介还在城下,张有才急忙跑到另一边,让别人抱着自己的腿,他从墙头探身出去,向下方大喊:“回来!陛下有旨,传他们回来!”
  韩孺子听不到下方的声音,只看到侍卫们继续骑马驰行,快要过桥的时候才纷纷勒马转身,他们出发时没有回头,这时却都望向城墙之上,黑暗中看不到表情,但他们的迷惑显而易见。
  又过了一会,侍卫们遵旨回城,城门立刻关闭。
  孟娥来到城墙上。
  韩孺子指着远方,“匈奴派人过来了。”
  确有一队匈奴人从营中驰出,大概二三十人,正在快速接近晋城。
  “嗯。”孟娥不明白这与刺杀右贤王有何关系。
  “他们或是宣战,或是谈判,可以先给他们制造一个印象。”
  “什么印象?”孟娥一直很理解皇帝的想法,现在却有些摸不着头脑。
  韩孺子没有解释,对张有才说:“宣东海王上城。”
  张有才跑在前面,韩孺子向孟娥招手,示意她跟上来。
  一行人很快来到正门上方,东海王接旨刚刚登城,一脸困惑地迎向皇帝。
  韩孺子站在城内一侧,不让城外看到,对东海王说:“匈奴人派使者来了,你去接待,想办法让他们以为城里出了大事。”
  “大事……哦。”东海王明白过来,“那陛下还是不要留在这里了,陛下在后面盯着,我的感觉不对。”
  韩孺子带人下城,孟娥也明白了皇帝的计划,原路返回,仍在偏门后隐藏,静静地等待时机。
  如果能让匈奴人相信皇帝遇害,孟娥等人的刺杀计划成功机率或许会更大一些。
  韩孺子在城下守候,心里升起一股希望,随着时间流逝,这点希望又迅速下降,即使匈奴人相信皇帝已被刺杀,还是不会轻易相信楚人,孟娥等人仍如羊如虎口,只会更加激怒右贤王。
  东海王的随从匆匆跑下来,跪在皇帝面前,说:“东海王请陛下登城。”
  韩孺子微微一愣,东海王的任务是编造谎言,怎么要让皇帝亲自露面?可他还是迈步向城头走去,东海王这么做必有原因。
  东海王迎上来,面带惊讶,“是大单于的使者,真是来和谈的。”
  “大单于的使者刚走不久……”
  “看来大单于也不放心右贤王,所以又派来一批使者,正好赶上,这位使者也是陛下认识的人。”
  东海王的神情有些古怪,韩孺子走到城墙边,向外望去。
  匈奴使者二十多位,当先一人竟然是名女子。
  “城上是大楚皇帝吗?”女子用中原话问道。
  果真是金垂朵。
  韩孺子愣了一会,向身边的太监点头,张有才大声道:“陛下就在这里,我是张有才,金姑娘还记得我吗?”
  金垂朵似乎点了一下头,“请陛下放心,匈奴人今天不会攻城,马上就会后撤。一个时辰之后,请陛下出城和谈,离城十里,离匈奴人营地十五里,每方只准带两人。”
  “等等。”韩孺子开口,金垂朵却不愿多说,调转马头,带人离开了。
  “她这是什么意思?几句话就想将陛下诓出城?”东海王得为自己做点解释,“我向她暗示了,可她根本不信,她说她知道皇帝活着……”
  “等等吧,如果匈奴人真的撤退,朕可以出城谈判。”
  “太冒险了!”
  “总得有人冒险。”韩孺子望向远方,“去让人准备三匹好马,王赫,你随朕出城,去将孟娥叫来。”
  谈判双方各带两人,韩孺子选择的是王赫与孟娥。
  王赫只是侍卫头目,不敢说别的,立刻去找孟娥,东海王犹豫片刻,也下去找人安排马匹。
  匈奴人还看不出撤退的迹象,高大的攻城器仍然耸立在原处,大批骑兵在前方守卫。
  天色已亮,匈奴人还是没有动静。
  东海王回来了,带来大批将领,蔡兴海和樊撞山带伤登城,也不说什么,与其他将领一块跪在皇帝身后。
  远方的匈奴人终于做出反应,攻城器还在,骑兵却开始调头,但是走得很慢,似乎不太情愿,又像是在等待转机。
  韩孺子转过身,面朝众将,正要开口,得到消息的文官也从两边跑来,同样一言不发地跪下。
  “大敌当前,需要诸位当中的某人挺身而出时,可曾有人拒绝?朕以无德之身继承祖先宏业,抗敌守土、庇护万民,乃朕之职责,匈奴人攻城之时,诸位为将士先、为百姓先,也该轮到朕为群臣先了。诸位平身,请各司其职,如果谈判不顺,今日仍有一战。”
  文武官员不语,也不起身,有人痛哭出声,若在平时,这是一种惯例,此时此刻,却多少有几分真诚。
  韩孺子仍不在意,再次转身向外望去,匈奴人真在退却,攻城器来不及拆卸,孤零零地留在原处。
  “如果仍要开战,城外的那些东西一个也不能留,樊撞山、蔡兴海,你们两人待会分配一下吧。”
  “是,陛下。”两人匍匐在地,虽然全都有伤在身,却没有一个字的推却。
  “起身。”韩孺子再次道,“大楚臣子不能跪着守城。”
  众人这才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文官在长袍外面套上了一两件甲衣,看上去不伦不类,足以令礼官大摇其头,这时却都不重要了。
  韩孺子走到几名读书人面前,他们以顾问的身份随行,晋城被围之后,他们的作用还不如普通士兵,只有单名仲曾经提出建议,将征发民夫改为征兵。
  单名仲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几岁,韩孺子对此人有印象,这时就站在这名读书人的面前,说:“文治武功,你们几位的职责不在这里,朕纵有万一,大楚不会亡,武将尽忠是战死沙场,文人尽忠是守卫朝纲,城破之后,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返回京城,传朕的旨意,督促大臣尽快拥立新君。”
  读书人又都跪下,放声痛哭。
  韩孺子向王赫道:“给他们每人指派一名侍卫。”
  “是,陛下。”
  韩孺子转向其他随行文官,“诸位……”
  “臣等受命换上戎装,今日皆是武将,除了战死沙场,别无它愿。”一名大臣说。
  “别无它愿。”众官员齐声道。
  韩孺子最后看向刘介、张有才等太监,沉吟良久,说:“若有万一,你们随朕左右。”
  众太监躬身,将这当成自己的荣耀。
  “拿纸笔来。”韩孺子道。
  太监们随身携带着这些东西,立刻有人托举小案,有人铺纸研墨,韩孺子提笔写下一道圣旨,他不能只让读书人逃回京城,总得给他们一点凭证。
  刘介捧出随身宝玺,韩孺子盖在圣旨上,折叠之后却不知该交给谁,这是万一之后的备用圣旨,不能现在就交给读书人。
  东海王?韩孺子还没信任他到这种地步。
  正犹豫间,崔腾气喘吁吁地跑上来,愕然道:“大家都在,怎么没人叫我?”
  找到合适的人了,韩孺子又一次转身望向城外,匈奴大军退却的速度更快了一些,有人正在离城十里的路上搭建临时帐篷。
  金垂朵或许可信,可她能威慑住右贤王,让他眼睁睁看着和谈而不进攻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