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席卷天下> 第453章 先南后北

第453章 先南后北

  汉国有登记造册的人口数量是五百万出头,那是包含青州、徐州、兖州局部、豫州局部、辽东郡局部、冀州局部的数字,没有将近期占领的地盘人口算进去。
  五百万是将晋人以及归化的胡人算进去,归化胡人有将近四十万,余下则是汉家苗裔,这个数字没有将奴隶算进去,算上奴隶汉国的总人口该是接近七百六十万。
  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国不会只针对青州和徐州着重发展,势必要对全面占领了的兖州进行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来恢复中原的元气。
  若是将那些没有统计的地方算进去,汉国该是能够再增加两三百万的人口,堪堪是接近千万的数量,对于一个建立仅是六年的国家来讲,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说非常之迅速。
  光是拥有人口而没有建设无法得到国力的增涨,那么恢复各地的农业就是首要。
  农业牵扯到的事项非常多,去荒成田只是第一步,灌溉系统的重新梳理才是重中之重,要不种子种下去而没有水源庄稼也活不成。这样一来的话,重新对一些灌溉水系进行修复就成了先期的必做之事。
  恢复农业只是一方面,农耕是出产,有了物品还得互通有无,使各种产出得到流通,也是为国家贡献税收。
  “青州各地没有遭受胡人暴动的太大影响,只是近期在乡劳动的皆是老弱和妇孺,复苏的速度呈现急速下降趋势。”桑虞管的是内部的生产规划和监控,对一些数据了如指掌,他说:“我们本来计划只是大举用兵一年,臣的意见是压下国内胡人暴起之后,使劳动力回归家乡。”
  汉元朔二年的时候,汉国进行了三次大征兵,第一次征募二十万,第二次征募三十万,第三次征募了十五万。三次的征兵抽掉了民间大量的青壮,征募的还是那一批最先纳入汉国治下的人,对民间的生产体系确实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汉国的版图一再增加,实际上不止是有青州和徐州这两个完整的州,兖州也是得到全面光复。
  在豫州方面,有部分的疆土是被东晋小朝廷所控制,不过汉国却掌握了十分之八。
  冀州因为是一直在拉锯的关系,以河间郡和渤海郡为界,北边是胡人掌控,南边则为汉国所有。
  新一年攻下的疆土没有计算什么人口,更是别想从中得到什么产出,相反是会一再耗费国力进去。
  目前汉军的总数量非常庞大,元朔二年新征的六十五万新军,之前原有的十四万野战兵团,仆从军以及奴隶军的接近四十万,再加上近期收纳和整编的三十余万,总兵力差不多是一百五十万。
  “国内逐渐稳固,释放兵力回归乡野本是在计划之中。”纪昌是左丞相,汉国没有任命太尉,更没有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左丞相被分管了军务,他也就有权对军方的事务进行发言:“北伐兵团的本部是十四万,又有当地收编的青壮,这一边的兵力数量不受限制。元朔二年新征的六十五万,臣的意见是保留十万作为地方郡县兵,其余归乡。仆从军以及奴隶军撤销编制,不再接纳非我族类。”
  纪昌没有提到原有的野战兵团,早先的野战兵团是在征战过程中不断损员,到元朔三年的时候仅是剩下八万的建制。
  汉国一直没有边军这个体系,那是汉国的国境线还没有稳定下来,再则是现在为汉国的开拓时期,不是划线固防的节点,边军的存在属于没有必要,必须要有的是野战兵团。
  后面纪昌就提到了野战兵团,他说:“除开北伐兵团之外,将野战兵团的数量维持在二十五万是一个合适的数字。”
  汉军的野战兵团就真的是主战兵团,一再改制之下已经确认一点,伍、什、队、屯、曲的建制不变,该是有多少战兵就是多少,到了五千人为一部的时候,步军一部是四千二百战兵,八百为辅兵,那么就不再是每一名战兵都有一名随身辅兵,变成了拥有专门的辎重兵和服务兵种。骑军因为比较特殊的关系,一部五千骑兵的同时,除开轻骑之外的其余骑兵兵种相应辅助骑手依然保留。
  按照二十五万野战兵团的数字。步军占到的数量该是有十五万,要是再算上附属建制,其实步军就是拥有接近三万的非直接参战兵员。骑军的数量则有十万,七万为轻骑,两万突骑兵,一万甲骑具装,那么骑军拥有的辅助骑手有七万之多。总体算起来拥有人员的总数量还是有三十二万之多。
  汉军的军制将对民伕的依赖完全消除,那么汉国的徭役政策就不再存在“更卒”那么一说。
  所谓的更卒,就是徭役中的一个一年需要服役三个月的民兵。更卒与正卒是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兵力来源。
  西汉因为与匈奴进行了一百三十余年的战争,全国适龄男子几乎全部拥有当兵的经历,然而西汉的脱产士兵的数量,也就是正卒的数量最多的时候也就不到五万的样子。
  东汉对外战争是采取边军为主力,征调良家子补充和扩编军队数量,那么边军其实也是以服徭役的更卒为主,导致东汉的正卒只有八校,分为南军和北军。一校从一千人到三千人不等,还雇佣了相当数量的南匈奴人、乌丸人、鲜卑人。
  刘彦领导下的汉国没有了更卒,那是在为军队的近一步改制做基础,比如野战兵团的士卒被选锋之后进入某个建制,登记造册的时候会获得多少数量的田地,田地就是给予士兵的军饷,那么就有了府兵制的影子。
  战兵除开在加入军队后可以获得田地,他们立功之后还会成为二十等爵的利益既得者。二十等爵的每一级都会有相应的赏赐,注定了军方在国家向外开拓时会是最大的受益者,使军队对外征战保持热情,说白了就是刘彦在打造一直向外扩张的基础。
  从文官的角度出发,他们并不希望利益被军方占去大头,不过现在还没有纯粹的文官,讲求的是下马能为官上马可为将,文官和武将的是有分歧,但是双方的矛盾并不尖锐。
  “北伐的事情交给北伐兵团。”刘彦现在重视的方向已经逐渐转到南边,他问:“关于南征事宜,众卿可以各抒己见。”
  随着石虎主力一再避战,北线的战事长久化已经可以确认,冉闵杀入了广平郡,下一步就是对河南地动手,接下来面对的不会只是石碣赵军这一批胡人,一旦石碣赵国真的将幽州转交给慕容燕国,后面吕泰兵团会被抽调南下,北伐兵团对上的就是石碣为首的石碣赵军和慕容鲜卑为首的慕容燕军。
  吕泰兵团南下是必然的事情,他这一支部队属于野战兵团建制,对南边动手是野战兵团的事,那么怎么能够让吕泰兵团缺席。
  “要南征之前必要先造势。”纪昌是眯着眼睛,说道:“王上讲求民族大义,使中原遗民无不以箪食壶浆方式迎接我军。南方三四百万人,有百万众是在永嘉之乱后南逃,大汉痛击胡虏使他们心有戚戚焉……”
  要是按照史料的记载,东吴末期的人口数量是有二百五十万人左右,这个数据没有将诸越和诸蛮算进去。东吴时期到“衣冠南渡”之前,有发生过多次的战乱,不过波及的范围并不广,保守估计人口该是增涨到三百万左右。西晋崩溃有了东晋小朝廷,由中原逃到长江以南的人粗略估计有百万人,那么东晋小朝廷治下拥有的人口笼统来讲差不多就是四百万。
  “心有戚戚焉?”桑虞并不是要反驳纪昌,他嬉笑着说:“该是羞愧多过于欣喜。”
  纪昌只是看一眼桑虞并不搭话,向着刘彦继续说:“可以争取到一定的民心为大汉所用。”
  刘彦倒是比较倾向于桑虞所说的话,南逃的北方世家与长江以南本土的世家一直都在竞争,是以南方本土世家被南逃的北方世家压制形成定居。南逃的北方世家对新生汉国不断战胜胡人不会感到欣喜,甚至可能生出一种愤懑的情绪,那么从近期东晋小朝廷再次上蹿下跳判断出来结果。
  东晋小朝廷有立志北伐的人,更多是被胡人打怕了的懦夫。立志北伐也是真的付之行动的那批人,现在是死的死,没死的大多归于刘彦,更多是陷入难以挣脱的内讧泥潭。
  “庾翼北上了。”吕议说话的时候先是看了纪昌一眼,后面低下头:“庾翼是带着家族中的第三代北上,暂时落脚在琅琊石刻那边。”
  庾翼的北上很轰动,一开始还只是庾翼带着孙子辈,少不得是必要的家族护卫之类。他们在抵达长江边上之前,汇集了不少家族。准备随庾翼北上的家族之中,不乏有一些一线和二线的世家,与庾氏一族不同的是这些世家北上的不完全是年轻一辈,甚至是有当代家主。
  “除庾公外,不过是一帮墙头草。”桑虞像是有些不屑地说:“眼见大汉即将大部光复中原,不乏有携带地契要返土归乡的家伙。”
  带着地契从长江以南北上的家族真心不少,过去的几年汉国地方官府就遭遇到很多。那些人拿着某块土地的地契找上官府,用着各种各样的态度想要物归原主,给地方官府造成很大的难题。
  说难题,那是一些拿着地契的人,他们手里的地契占地之大着实有些可怕,还都是适合耕种的土地。
  汉军解放一地,绝大部分的土地当然是由于石碣赵国的政策处于荒芜状态,却也缺少不了有人耕种的地方,没有解决豪强之前土地上面没有什么改变,到了元朔三年阶段大部分土地是归于国有,一些土地赏赐给了有功之人。
  地方官府遭遇的难题很多,最大的麻烦是易于耕种的土地基本奖赏给了有功之人,土地的主人在军中搏杀卖命,为其耕作的主力军是家属奴隶或是官署奴隶,等于是产出阶段。土地已经有了新主人,却有旧主拿着地契来请求物归原主。地方官府从新主人手里剥夺属于没可能,旧主人却有地契,陷入了两难。
  桑虞在豫州那边处理最多的就是关于土地归属问题。
  豫州离东晋小朝廷足够近,汉国讲民族观念的前提下是不限制自认为汉家苗裔的人归乡,东晋小朝廷控制时期更不缺少南方的人北上。
  桑虞亲到豫州,少不得是要接触的南方世家,有些世家很识时务,有些世家却是故意刁难,不管是以什么态度却都被他一刀切,也就是甭管土地事前有没有主人,疆域已经归于汉国所有,一切都由汉国这边说了算。
  “谁流的汗水与鲜血?”桑虞态度强硬地说:“依照臣的意见,识时务者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偿,余者……呵呵!”
  刘彦分得清自己人与非自己人的区别,他的胸怀很博大,却难以不分亲疏和远近,无声地点头表露自己的态度。
  任何势力的崛起都代表着一次新的洗牌,屁股坐在什么阵营就该保证自己人的利益,汉国的国策早就确定下来,参与进来的人可以分享利益,没有付出的人能滚多远算是多远。
  国家掌握绝大多数的土地,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也是迫不得已,土地会慢慢向民间持有转移,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会赏赐给有功之人,免得赴曾经秦帝国因为没有足够土地封赏而使军民崩溃的覆辙。
  “庾公北上,寡人少不得是要与之一见。”刘彦还是比较清楚庾氏一族在长江以南的力量,他尽量用轻松的语气说:“若是庾公想要重得中原的家产,寡人还是愿意点头的。”
  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是轻笑起来,他们知道刘彦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庾氏一族作为曾经长江以南的第一门阀,现阶段是呈现没落阶段,可是瘦死的骆驼依然比马大,要是有庾氏一族的投奔,汉军南征必定会轻松上非常多,那么再加一个分享利益的人也没有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