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三国之苍生至上> 第433节曹操的落寞(3)

第433节曹操的落寞(3)

  曹操前去的地方是荀彧的住宅。
  接到家仆报告的荀彧立刻亲自出门相迎,把曹操迎入府中正堂内,家仆随即奉上热茶,继而退了下去,正堂里只有曹操和荀彧,两人面对面地坐着,两人的表情和神态都十分复杂。
  在持续了几分钟的沉默后,曹操缓缓地开口:“文若啊……”
  荀彧向曹操拱手行了一礼:“丞相。”他的语气里是一种下级跟上级说话时的那种恭敬,同时带着复杂的意味,没有推心置腹、坦诚相待的真挚和亲近。
  曹操感受到了一种“冷淡”,他的神色和语气愈发地苍凉落寞:“文若啊,如果我没有记错,你我是在初平二年(西元191年)相识的吧?”
  “嗯,丞相记得不错。”
  “弹指一挥,那都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时间真快啊!”曹操轻轻地感慨一声,“但我始终感到历历在目,我记得,当我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心花怒放、大喜过望,我说‘你就是我的子房(张良)啊’,后来,我有了你,真真正正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文若,没有你,哪有我曹操的今天啊。”
  荀彧受到了一些感染,他轻轻地叹口气:“丞相过誉了。”
  现场的气氛变得很古怪,原因是曹操和荀彧都心知肚明的,两人之间已经存在裂缝了。
  荀彧是一个坚定地忠于汉室的汉臣,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匡扶汉室。荀彧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是人主之才,自己只能辅佐一位英主重整汉室山河,在早年时,很多人看好袁绍,包括荀彧的四哥荀谌和荀彧的同乡辛评、郭图等人,但荀彧没有选择袁绍,因为,一来,他看出袁绍徒有虚名、并非英主,二来,他看出袁绍并不忠于汉室,只想着在乱世中争霸天下、建立袁氏江山、取代汉室,于是,他选择了曹操,他想要辅佐曹操成为匡扶汉室、重整汉室的“汉室救星”,他的原则是“拥曹扶汉”。事实证明,荀彧的眼光是对的,早年的曹操确实是一个充满热血的汉室忠臣,为了匡扶汉室,他只身刺杀董卓,他号召十八路诸侯一起讨伐董卓,在讨董作战中,袁绍、袁术等人都是出工不出力,根本不是真心地为国除贼,而是想要趁机削弱别路诸侯、壮大自身,只有曹操等少数几个诸侯是真心诚意地跟董卓拼命作战的,接下来,曹操南征北伐、东击西讨,让破碎的大汉山河一块一块地恢复了太平安宁,这些,荀彧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了辅佐曹操,可谓呕心沥血、宵衣旰食,然而,千算万算,人心难算,随着权势越来越大,曹操变了,从一个热血的汉臣变成了一个冷酷的枭雄,曹操的奋斗也从一开始的“为了汉室而奋斗”变成了“为了自己、为了曹家而奋斗”。曹操,已经被权力给慢慢地异化了,同时慢慢地产生了僭越之心,当了丞相还不知足,还想当魏公,还想当魏王乃至魏帝,就算他不迈出最后一步,他也已经给曹家取代刘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不可能把属于曹家的权力还给刘家的了。眼见如此,荀彧开始失望了,甚至心灰意冷了,他和曹操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缝,两人注定就要分道扬镳,眼下已经处于了分裂的边缘。
  荀彧错了吗?当然没有错,他身为汉臣,矢志不渝于汉室的匡扶伟业,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就算他是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他也一直都把自己当成汉臣,他从来没当曹操的魏国的臣子。荀彧选择的道路错了吗?也没有错,他想要匡扶汉室,除了辅佐一位英主,难道还有别的道路?当时,天子在董卓的手里,荀彧没有直接为天子效力的机会,就算可以实现,他和天子都是无权、无军、无钱、无粮,怎么发展?荀彧本人也当不了一方之主,即便后来有了新的、更好的选择(比如投效孔明,比如支持天子自立),他也已经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曹操错了吗?当然没有错,他身为汉臣,为了匡扶汉室,只身刺董、召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讨董之战期间全力作战……这些都是结结实实的事实,他现在手握大权,但他的权力不是天子赏赐给他的,是他自己通过运筹帷幄、苦心经营、浴血奋战而得到的,他岂能把自己争取到的东西白白地还给天子?更何况,他和整个曹家已经得罪了太多太多人,一旦交出权力,他和整个曹家可能迎来灭顶之灾。就算为了自保,曹操也必须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当然了,他本人也确实越来越权欲熏心了,古往今来,夺取权力不容易,放下权力更不容易。
  曹操和荀彧都没有错,他们最终走向分裂是无法违抗的命运,是注定的天意。在曹操产生进位魏公的念头后,荀彧第一次反对了、顶撞了曹操,两人的关系由此一下子急转直下,从原先的亲密无间变成了隔阂重重。从那以后,荀彧很少再去丞相府参加议事了,就算去了,大部分时候也是一言不发,比如今天傍晚的那场会议。
  跟荀彧一样的还有荀攸,荀彧和荀攸是叔侄关系,二人的政治理念是一样的,荀彧“非暴力、不合作”,荀攸亦然。荀彧是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荀攸是杰出的谋略家、战术家,二人长期在曹操身边“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荀彧不太擅长在最前线统军领兵,长期以来,他负责在曹操外出征战时坐镇后方、运筹帷幄、整军安民、筹备钱粮,给曹操提供一个坚固稳定的大后方;荀攸经常跟随曹操赶赴最前线,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调兵遣将、指挥若定。二荀的“消极怠工”,让曹操承受了很大的损失,比如,曹操之所以输掉曹刘之战,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二荀一起“消极怠工”,即便还有程昱、郭嘉、刘晔、董昭等人,曹操的谋士阵营也因为二荀的“消极怠工”而大打折扣,反观刘备,则是人才日盛,有诸葛亮,有庞统,又有法正、李严、杨洪、李恢等人。
  荀彧此时心里十分感谢一个人:孔明。天下群雄,弱肉强食,最终只剩下了孔曹刘孙,如果曹操是最强大的,那么,谁也阻止不了他“更进一步”甚至“僭位篡汉”,然而,曹操不是最强大的,最强大的是孔明,于是,有孔明压制着曹操,曹操才没有办法越过那道红线。可以说,曹操已经有了不当汉室臣子的野心,但孔明却“逼”着曹操不得不继续当一个汉臣,强迫曹操“不走上歧途”。逻辑是现成的:曹操一旦僭位篡汉,孔明就有了足够的理由发兵攻伐曹操,孔明比曹操强,一旦孔曹开战,曹操十有八九败亡,曹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不敢“僭位篡汉”,并且孔明已经从曹操手里“救”出了天子。如此,荀彧自然在心里十分感谢孔明,感谢孔明压制住了曹操的欲望和野心,既让曹操没有身败名裂,也让汉室没冒出第二个董卓。在荀彧看来,这对曹操本人、对汉室都是最好的,是孔明维持了“曹操”和“汉室”之间的平衡。
  荀彧没有产生离开曹操、投靠孔明的念头,一来,他跟随曹操十几年了,肯定有感情,在曹操陷入如此低谷期时,他为之于心不忍;二来,荀彧是个正统的华夏文人,深受“忠君”思想的熏陶,坚持“从一而终”,不愿侍奉二主;三来,曹操会蜕变,孔明难道不会?荀彧很担心这个,如果孔明也蜕变了,那么,荀彧此时的弃曹投孔又有什么意义呢?四来,荀彧跟曹操一样,年龄已经大了,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进行“折腾”了。
  “文若啊,我现在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啊……”曹操的语气俨然就像企求,“你说,我现在到底怎么做才能转危为安呢?”他特地登门拜访,一是为了缓和他跟荀彧的关系,二是为了得到荀彧的“指点”。
  荀彧淡淡一笑:“丞相,敢问,你到底想要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