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三国之苍生至上> 第423节粉碎士族门阀

第423节粉碎士族门阀

  孔明接着道:“察举制的一个大弊端就是催生了月旦评这样的活动,助长了社会的评议之风,滋生了大批的所谓的清议名流,这些人喜欢坐而论道、夸夸其谈,满嘴都是仁义道德,实际上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当了官后虽然不贪不捞,但却尸位素餐,根本不会造福于民。这样的清流人士,是人才吗?当然不是!然而,就是因为察举制,给了这些伪君子攫取名利、捞取政治好处的机会和资本。不过,比起这一点,察举制的最大的弊端是我要说的下面一点,就是跟土地、财富一样,当官的机会逐渐地被少数人掌控。察举制的核心是举荐,既是举荐,就要有人举荐,在这其中,通过钱色贿赂或裙带关系从而得到举荐的漏洞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只存在多与少、重与轻的区别。道理很简单,当了官的人十有八九举荐的新人才是自家人,自家人当了官后再举荐自家人,最终便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利益网。几百年下来,举荐人才的权力被一些达官贵人和名门世家掌握,他们举荐人才时大肆地任人唯亲、唯财、唯势,张三举荐李四家的儿子,李四举荐张三家的儿子,张三李四再结为联姻,瞧,这么一张关系网、利益网就形成了,数量占天下人口十分之九的寒门子弟、庶民百姓中难道不出人才?肯定出啊,但却得不到举荐的机会,从而被拒之门外,无法为国出力,无法出人头地。
  于是乎,官僚权贵越来越贵、越来越强、越来越势力庞大和根基稳固,升斗小民永无出头之日。我们都知道,袁绍家族是‘四世三公’,杨公(杨彪)家族也是‘四世三公’,那么,袁家和杨家真的这么优秀?代代都能出位列三公的大才?杨公家还算不错,杨公家的四代三公都是好官,至于袁家,就不用说了,袁绍、袁术都是什么货色,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之所以造成了袁家、杨家这样的‘四世三公’官僚家族,察举制正是最重要的原因,袁家人当了大官,举荐杨家人也当大官,杨家人当了大官,再举荐袁家下一代当大官,‘互相帮助’,一起当官。这可以吗?当然不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持续了几百年的察举制已经蜕化变质了,变成了秦朝和先秦时的世官制!”
  孔明说的正是华夏历史上从两汉延续到隋唐时的一个非常严重、非常根深蒂固的问题:士族政治(也叫世家、世族、门阀)。所谓“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豪门世家、名门望族(与豪强大族存在一定的区别),他们垄断了国家的人才选拔体系,把持着国家的官员运转机构,他们霸占着可以当官的机会,让自家的家族内部人代代当官,当外人没有当官的机会。豪强大族不一定就是士族,但士族肯定都是豪强大族,他们一边霸占着大量的人口、土地、财富,一边垄断着当官的机会和特权,成为寄生在国家身体上的一颗颗毒瘤。名门望族可被视为“进化版的豪强大族”,像刘表这样的一方之主,想要坐稳一方地盘,就要依靠当地的豪强大族,换成了皇帝,想要坐稳江山、坐稳龙椅,就要依靠天下的豪门世家、名门望族,因为朝廷里十之七八的高级官员都是来自豪门世家、名门望族的,地方上的官员也有很大比例来自豪门世家、名门望族的,并且,下一批、下一代官员基本上还是来自豪门世家、名门望族,因为选拔下一批、下一代官员的权力就在豪门世家、名门望族自己的手里,他们肯定选拔自家人。
  孔明的“废奴令”和“摊丁入亩”一劳永逸地粉碎了汉东境内的豪强大族势力,并且从此有效地杜绝了新的豪强大族的诞生,如今,孔明要对汉东境内的名门望族势力“下手了”。豪强大族垄断人口、土地、财富,名门望族垄断官僚特权(有了权力,自然不愁以权谋私地获得人口、土地、财富,从而一边当名门望族一边当豪强大族,但豪强大族不一定就是名门望族,因为豪强大族不一定拥有官僚特权)。否则,任其继续发展下去,汉东早晚被腐蚀掉。
  孔明的这番深入浅出的剖析引起了现场众人的共鸣,杨修满脸期待和崇敬地道:“殿下,看样子,你已经找到了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了?”
  “当然。”孔明笑了笑,“那就是——考试,我将其称为‘科举制’。”
  “考试?”杨修等人无不吃惊不已,继而陷入讨论和思索。
  “不错,就是考试!”孔明正色肃然地道,“所谓举荐,毕竟是人为的,只要是人为的,就必然存在偏颇误差,只有规矩,才能真真正正地一视同仁。想当官?没问题,人人都可以报名,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当官了,实行一卷制,所有的人一起考一张试卷,公平公正!”——考试正是华夏人的一大发明。
  孔明用于打破士族门阀垄断官僚特权的办法就是——实施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大大地优于察举制,因为士子才子可以人人报名参加,无需达官贵人、高士名流的举荐,这是它和察举制的最根本的区别,它彻底地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士卒门阀的垄断,使得大批的社会中下层人才有了进入社会上层、施展才智、为国出力的上进通道。士族门阀为什么会在隋唐时期走向消亡?就是因为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诞生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察举制和科举制度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九品中正制”,这是曹魏重臣陈群创立的,实际上,它就是变相的“察举制”。曹操的发家和崛起主要靠的是寒门才子,对于豪门世家、名门望族,他是给予毫不留情的打击,如此,也使得曹家失去了天下士族的人心,最终,曹丕为了巩固政权,不得不对士族门阀进行妥协,推出一个换汤不换药的“九品中正制”,这一点也是司马氏可以轻易篡夺曹魏江山的重要原因:曹魏打压名门望族,使得名门望族普遍憎恶曹魏,司马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代表着名门望族的利益,在司马氏篡夺魏室时,天下的名门望族大部分是支持的。
  孔明道:“每隔三年举办一次,先是各县举行一次,称为‘县试’,为了保证公平公正,通过县试的人数由该县人口总数决定,比例一样,比如都是万分之一,倘若某县有五十万人,就通过五十人,倘若某县有三十万人,就通过三十人,接下来,同郡的各县通过县试者一起进行‘郡试’,通过郡试的人数也由该郡人口总数决定,比例也一样,再接下来就是‘州试’,通过了‘州试’,就是‘国试’。通过县试者,被称为‘秀才’,通过郡试者,被称为‘学士’,通过州试者,被称为‘硕士’,通过国试者,被称为‘博士’,获得博士第一名者叫做‘状元’,第二名者叫做‘榜眼’,第三名者叫做‘探花’。”孔明实施拿来主义,把古今称呼混在一起。
  “好办法!”杨修当即喝彩,“公平公正,杜绝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并且保证了广大寒门子弟能与名门子弟一起获得上进渠道,一起施展才智、为国出力!殿下真乃天人奇才也!”
  一直没有开口的司马懿打破了沉默:“殿下的科举制固然大大地优于察举制,考试确实也做到公平公正,但是,考试可以考出一个人的才干,却如何考出一个人的品德呢?真正的人才应该才德兼备,有才无德,反是祸害。倘若有人确实才干出众,一路通过了县试、郡试、州试、国试,但其品德低劣,这样的人,当了官也是贪官,敢问殿下,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孔明笑道:“有办法啊,就是实行全民监督。”
  “全民监督?”现场众人被孔明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新颖创思搞得脑子都快转不过弯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