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大宋燕王> 第503章 分工协作

第503章 分工协作

  作坊转悠了大半天,各式工种都看个新鲜,但杨丛义也仅止于看,不问不说不指导。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小到大他并不擅长手工制作,对此也不是很感兴趣,作为西作坊目前最大的官,在这种任务极重的关键时期,鼓励鼓励兵匠们的士气,提高他们的热情,对完成任务十分重要。
  等他回到署衙,脑海中依然是兵匠们做工的情形,每个人都忙个不停,但由于他们要做的事情很多,一会儿干着这,一会儿干个那,光是准备工具,或是找工具,就浪费很多时间,于是一个疑问浮现在脑海中。
  为何不进一步分工?每作分工再细一点,每人专做一个小项,应当能节省不少时间。
  细想之后,杨丛义觉得可行,于是立即召集各作管事,前来议事。
  几刻钟之后,各作管事聚齐。
  杨丛义先是简单分析了西作坊目前繁重的制造差事,而后直言他在四处巡视时发现的制造效率不高的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各作将自己的制造内容进一步分工,越细越好,让属下兵匠们每人都只负责一个最细小的分工,一项做完就交给下一个人,每个人只做自己最熟悉的,最终达到流水线的效果,就能大幅提高制造速度。
  一众管事听的不是很明白,杨丛义拿起桌上的茶壶道:“就拿给客人倒茶举例,从倒茶到把茶送到客人面前,一共需要几步?我们来看看,一沏茶,二掀开茶杯,三提壶倒茶,四放下茶壶,五端起茶杯送茶,一共五步就能完成。只给三两人倒茶,一个人一杯杯倒,一杯杯送,也能很快完成。但如果是办喜事,有几百数千宾客需要倒茶,这时候该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很多人,而倒茶的人一多,必然就更混乱。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倒茶分成四个工种,一沏茶,二摆放杯子,三倒茶,四送茶,每个工种专人负责,每个人只做一件事,既不会乱,给客人送茶的效率也会更高。制造军械细分工种,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为了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完成朝廷的差事,大家明白了?”
  众管事有人点头,有人紧锁眉头,还有人低声议论,几乎无人应答。
  “有什么问题吗?”
  “大人,如果每个工匠只做很细小的一个部分,如何保证最终制造出来的武器装备质量?我们每个人制造的东西都有标记,查出质量不合格就会罚工钱,要是一件武器很多人共同完成,最终出了问题算谁的?是算一个人的,还是算所有的人?”
  “自然是哪个细分工种出了问题,就由哪个工种的人负责。”
  “大人,任何一个细分工种都不可能是单独的一个人,纵使能查出细分工种,也不可能查出具体是哪一个人,这又怎么惩罚?”
  “制造好的武器准备出问题,一旦查到问题出在某一个细分工种上,这一个细分工种的所有人一同受罚!”
  杨丛义此话一出,众人哗然,这也太狠了吧!
  “大人,要是这样,兵匠们肯定不愿意把工种分的太细,一件武器经手的人越多,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谁能保证同一个工种不会有人偷奸耍滑。”
  “所以我们还需要挑一些制造技艺精湛的兵匠做质量检查人员,随时抽查正在制造中的武器装备,发现问题,立即处罚,尽量减少相互推诿,如果一旦发生同一个工种内的兵匠对检查出来的问题相互推诿,所有人都要处罚!我们制造的军械是将士们用来保家卫国,也是保护大宋将士自己性命的,所以必须保障质量,任谁出现质量问题,都要惩罚,只有对错误或瑕疵采取不容忍的态度,西作坊制造的出来的武器装备才能保护大宋将士的性命,才能守卫大宋!”
  杨丛义语罢,扫视众人。
  见众人不语,再问:“还有问题吗?”
  各作管事依旧不语,杨丛义便道:“没问题的话就回去想想你们的工种如何细分,从明天开始我会亲自到各作协助你们对工种进行细分,直至完成,形成制造流水线。”
  “是,大人。”
  众人不是很情愿的应是,而后纷纷散去。
  流水线作业,众人并未接触过,显然他们还是更相信几十年、几百年形成的制造经验,更相信自己的制造技艺,并且分工协作并不仅仅是协作的问题,做的好了不是自己的功劳,别人的错误甚至还会连累自己。
  第二天开始,杨丛义果然一作一作走动,先询问一作管事对细分工种是否有想法,而后指导他们进行修正,最终形成较为合理的分工。
  但受人员多少、场地、工具和技术所限,分工并不能太细,最多只分成十道工序。
  细分工种之初,几乎所有工匠都有些不适应,因为他们潜意识里,都想自己做出一件最好的武器,只做了一点点就交给别人,这让他们心里很不爽快,就像种子刚刚发芽,田里的庄稼就给了别人,看不到后续生长过程,也见不到最终的结果,每个人心里都空落落的。
  开始几天杨丛义还能听到兵匠针对分工私下抱怨,然而半个月后,再也听不到有兵匠说分工不好,反而有不少兵匠对工种细分大加赞赏,因为他们的劳动变简单了,从复杂的多道工序,变成简简单单的一道或几道,还能节省很多精力。
  不到一个月时间,杨丛义不但把西作坊三十余作的制造差事都进行了工种细分,还进行了第二次工序优化,并协助各作管事对各工序兵匠数量进一步调整,避免有些兵匠太忙,而有些兵匠太闲,以达到最优安排。
  七月底,一个月的武器准备制造完成数量出来了,结果大大超过预期,西作坊全部一千五百名兵匠和三百名杂役兵顿时热情更加高涨,整个西作坊的气氛都不一样了,因为从现在的制造速度来看,三个月肯定能完成军器所压给他们的制造任务。
  甚至有人猜想,西作坊两个月就能完成任务,信心十足。
  而就在这时,杨丛义给他们泼了凉水。
  他开始一再强调质量,并且告诉各作管事,速度再快,若没有质量保证,再快的速度也是零,甚至还要葬送大宋将士年轻的生命。
  第二个月,杨丛义还是每天巡视各作,这个月他不再优化工序,也不再调整各细分工种兵匠数量,而是主抓质量。
  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跟各作质量检查员聊制造质量,一开始只是大致了解,后来便开始细究什么叫优,什么叫良,什么叫中,什么叫差,直到把每一作绝大部分工序的质量要求了解一遍,这项工作他又用了将近半个月时间。
  而后便像质量检查员一样,随时会从正在制造中的武器装备里随机挑选一件,就某件装备某道工序与质量检查员细细研讨,一边研讨一边给质量检查员讲关于质量把关重要性的道理。
  最终质量检查员不由自主的提高了质量检查标准,原先可以将质量品质定为中,现在直接定为差,没有了可与不可的模糊评定,要么好,要么差。
  与此同时,杨丛义告诉各作管事,要他们告诉树下兵匠,制造武器装备,好是应该的,并且必须要好,但如果是差,那对不起,一定要马上重罚。军队打仗用的东西,容不得半点马虎,兵匠不用心,在他自己看来是小事,但对因劣质武器装备受害的将士便是一辈子的大事,甚至是一条命的大事,更有甚者,是一场战争输赢的大事!
  第二个月结束,军器所下达给西作坊的军械制造任务只剩很少的一部分,估计再有几天就能完成,这个好消息,很快传到军器所。
  军器所主事内侍自然不信,因为接受了几乎同样制造难度任务的东作坊,两个时间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军械,但西作坊传来的消息有鼻子有眼,他纵使再不敢相信,也只信了几分。
  但到底是不是真的,他还要亲自去求证,于是他从临安城仁和县西作坊。
  在西作坊,军器所主事看到了与东作坊很不一样的景象,亲眼看到他们的制造速度之后,不得不信。
  当得知现在的制造模式是西作坊副使杨大人想出来的,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才在整个西作坊推广开,军器所主事感叹不已,直道朝廷有先见之明。
  再听说杨丛义入西作坊两个月,几乎天天都在作坊四处走动,不是与各作管事探讨分工管理,便是与质量检查员一起抽查武器装备,内侍心里更是惊叹,像这样踏实做事的官,军器所十几、二十多年没见了。
  作为西作坊上官,内侍对杨丛义大加赞赏一番,但也仅仅是口头夸赞,对非常时期的军器所来说,制造军械的速度越快越好,制造出来的军械越多越好,快和多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而慢和少,则绝对不应该,因为朝廷要备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