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大宋燕王> 第496章 文武全才

第496章 文武全才

  赵瑗在选将营看到了强军的希望,他以为只要大宋每支军队都能像选将营里的军队一样,每天训练六七个时辰,以大宋的富庶,何惧西夏,何惧金人!
  可朝廷这个旧军组建的新军仍然驻守旧地的决策,他认为十分愚蠢,对于强军没有半点好处。
  杨丛义把文书交给郡王以后,便时不时的看看他,他也很想知道朝廷到底要如何组建新军。
  可当他看到郡王紧绷着脸,神情肃然,似有失望之意,心下便也忐忑不安起来。
  那帮高坐庙堂之上的重臣难道又弄出什么意料之外的新花样不成?
  “杨副使,你是选将营副帅,你也看看吧。”
  赵瑗将手里的文书递给杨丛义,而后看了章复一眼,脸上很想挤出点笑容,最终还是没能笑得出来。
  杨丛义接过文书,很快看完,心下不悲不喜。
  果如所料,当初安排李将军和邵将军来选将营怕是早有预谋,早就决定以选将营部队组建新军了吧!
  意外之处便是让从宣威军征调来的四指挥兵力重组另外一支新军,还额外增加了两个指挥的编制,达到三千人,仍然要他们驻守婺州选将营。
  至于以参选部队组建而成的新军仍然驻守旧地,杨丛义早有预料。
  参选部队有两万人,即使一分为二,在任何一个地方驻守都不合适,首先重新修建营地就要花一大笔钱,更不要说驻守一万人对地方州县造成多大的扰动,既然朝廷裁撤旧军就是为了节省军费开支,那就不会为新军再投入更多军费,各军旧地有大片营房,还有现成的校场,何必再浪费朝廷的钱?
  “不知郡王对朝廷决议组建的三支新军有何看法?”
  章复看出赵瑗脸上神色不太自在,便出言询问。
  赵瑗理了理思绪,回道:“小王以为朝廷这番安排十分合理,选将营共有将士四十五指挥,如今组建新军,把每一支军队都控制在万人以内,十分妥当。以参加选将的四十余路部队分别组建两支新军,各指挥驻守旧地,生活训练都很方便,朝廷也能节省两笔新建军营的开支,减轻朝廷和百姓负担。以选将营征调来的四指挥兵力组建第三支新军,出乎小王预料之外,朝廷当有另外安排,小王想不透,还请章大人解惑。”
  章复笑道:“郡王所想与朝廷不谋而合,如今国库不丰,年年都有水患,到处都有灾害,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国库的钱能节省一文就要节省一文。”
  稍作停顿,而后接道:“至于以征调来的宣威军四指挥兵力组建新军,朝廷确有重要安排,郡王也知道,以宣威军为班底组建而成的选将营这半年来表现优异,平常训练刻苦,军纪严整,接受几十支部队挑战,而鲜有败绩,如此能征善战的部队如今很少见,堪为各军表率!是以,朝廷将选将营临时征调的部队另组新军,建成归殿前司直管的常备军,常年驻守婺州选将营,以便接受全国各地驻军随时挑战,检验各军实力强弱。”
  赵瑗恍然大悟道:“原来组建新军还有如此深意,章大人想的长远,小王敬佩!”
  章复轻摆手笑道:“惭愧惭愧,这可不是我的主意,这是殿前司杨国公一力促成,皇上也没有反对的意思。再说朝廷在婺州花这么多钱,下了这么大力气才建成选将营,用不到一年就荒废,实在可惜。况且婺州、衢州乃是附近数州之中较为富庶的州府,两州之间又有江河直通钱塘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需要有一支强军在此戍守。考量诸多原因之后,朝廷便决议以选将营征调的四指挥精锐兵力组建新军,另外再给两个指挥的编制,驻守婺州和衢州,必要之时,也能为选将营筹集粮草。”
  赵瑗抬手道:“还是皇上和朝中肱骨思虑长远、周到,小王惭愧。”
  章复道:“既然选将已经结束,那就抓紧组建新军吧,临安事务繁忙,我马上就得赶回去。”
  “好。杨副使,你尽快将选将之事了解,整顿选将营,一天之内组建新军。”
  赵瑗作为主帅,当面向杨丛义下达命令。
  “是。末将遵命!”
  杨丛义将文书奉上,还给郡王,马上离开议事厅。
  “这个杨丛义是杨国公力主推荐暂领新军的人选,据我观察,当是可造之才,大宋就缺这样文武兼备的人才。只要不是过于张扬,日后必成大器。”
  在杨丛义离开之后,章复对郡王如是道。
  “章大人何意?如何说杨副使是文武兼备之才?”
  赵瑗微微一惊,杨丛义与他年纪不相上下,相处也有些时日了,为何就没看出来他是文武兼备之才。
  章复笑道:“宣威军护卫远洋船队几番征战,打通从南洋去西洋的海路,护卫船队带着巨额财富安全回到大宋,后又在广南几乎以一军之力击退李越数十万大军,凉山城一战,击杀李越敌军主帅于城下,重伤李越副帅,迫使他们不得不匆匆撤军,功勋卓著。而宣威军在广南的实际统军之人便是当时任职监军的杨丛义,宣威军在广南大小十几丈,几乎都是他亲自指挥,如今在选将营也是治军有道。他当称得上是有武备之才吧?”
  赵瑗点头道:“原来如此,小王倒没听他细说过广南之事。如此说来,确有武功。”
  章复道:“若仅仅只是有这些武功,也不足称道,如今大宋哪个将帅在他这个年纪不都已经身经百战,统兵数万。”
  “哦,他还有其他特别事迹不成?”
  赵瑗一想也是,杨丛义此时尚未真正独立统兵,自然跟一众将帅年轻时的成就不能相比。
  “不知郡王是否听说过最近临安流传甚广的一篇辩议文章?”
  “小王时常在府内读书,研习经典,并未听说此事。究竟是何文章?”
  “《远洋回易富国论》!”
  赵瑗一惊,眼睛不由得的一亮,不久前杨丛义正是与他谈论过远洋回易之事,难道他在选将营里还有时间写文章?他一个武学出身的武将还能写文章?
  “远洋回易?与杨副使有关?”
  章复点头道:“正是。这篇《远洋回易富国论》不是这两年的出现的,早些年就已经现世,只是不久前忽然在临安士子和商贾之间流传开来。朝中有好事之人细究之下才发现这篇议论文章出自太学辩议,还是在五年之前,而辩议当事人之一去年刚刚考中进士,另外一人经几番搜索,竟然发现他身在殿前司,正是兵案秘书、选将司副使杨丛义。”
  “太学辩议,小王略有耳闻,每科开考前一年太学学子便在太学进行露天辩议,辩议天下大事,治国安邦之策,一个议题,两人对辩,甚至是三人、四人对辩议,直至对方认输或时限截至。杨副使能与今科进士辩议,先不说才学,至少勇气可嘉。不知这场辩议结果如何?”
  赵瑗有明知故问之嫌,但没看过这篇辩议,不好妄下结论。
  章复笑道:“这是一场关于如何丰盈府库的辩议,一方要清丈天下田亩,增加府库收入,达到丰盈府库的目的。一方质疑清丈天下田亩是否能够施行,同时提出丰盈府库的新路,那便是朝廷组织远洋回易,通过与南洋、西洋诸国进行物产交换,互通有无,而赚取差价,达到丰盈府库的目的。双方四人激辩半个时辰,最终远洋回易论胜出。杨丛义与另一个同是武学学子的汤姓学子胜过太学学子秦淼和沈缙,而今秦淼已经中了进士,另一个学子沈缙就在选将营中。”
  “原来如此,杨副使与沈参军早在太学辩议之时便已经相识。章大人看过那篇辩议吗,大人以为如何?”
  赵瑗感慨一声,而后追问。
  章复道:“辩议都是临场发挥,你来我往,争锋相对,随机应变,其实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远洋回易富国论》中杨丛义和汤姓学子提出的观点很新颖,他们两人次年便联手督造了回易船队,历时两年给大宋带回诸多金银宝货,皇家内库和国库确实丰润了不少,他们用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是对的。至于文风辞藻,不知是否经过后续修饰,固然华丽,但稍显堆砌,不过文中所展现的见闻之广博,还是让人叹为观止,读来让人感觉他的脚步和目光已经跨越西域万里,到达南洋、西洋不知尽头的极远之处。细究之下,不由得让人对他的来历很感兴趣,不过却也查不到太多,有记录可查的也是从绍兴十五年太湖冤案起,在他籍贯黄梅县几乎没有任何记录。”
  见赵瑗看自己的眼神有些奇怪,章复马上又道:“杨国公决定任用杨丛义建造选将营之前,派人调查过他的来历,毕竟选将营职责非同一般,容不得半点马虎。”
  “原来如此。”
  赵瑗微微点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