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大宋燕王> 第21章 闲人

第21章 闲人

  午时已过,杨丛义二人一路向城东走来,忽然见前边聚集多人,快步赶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家饭店开张,门前大大的板子上写着两字“免费”,十分惹眼。
  午饭时间过了,才说免费,明显是没有诚意。围观众人议论纷纷,店主虚情假意,不地道。
  杨丛义一看,饭馆里确实没几个人,与在外面围观的人没法比,实在是冷清。
  杨丛义二人正饿着肚子,才不管店家厚道不厚道,有免费饭菜解决他们肚子问题就成。
  二人进店,找了一张空桌坐下,等待伙计来招呼。
  他们刚落座,就伙计过来问道,“二位差爷想吃点什么?”
  杨丛义道,“随便来两个下饭的小菜,要快。”
  伙计应了一声,快步回去下单。
  刘三说道,“城里的饭馆酒楼我基本都知道,这家店来的突然,听都没听过。”
  杨丛义道,“管他听没听过,有饭吃就行了,吃完赶紧回去交差,出来大半天了。”
  二人正聊着,忽然有人在旁边道,“多谢两位差大哥光顾小店,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杨丛义一听就知道是店主看进来了衙门里的人,出来打照面了,便道,“不必客气,有免费饭菜,我们还要谢你。”
  店家笑道,“二位以后常来,本店全免费。”
  杨丛义突然觉得店家说话的声音有些耳熟,好像在哪里听到过,他这才仔细的看向店家,细看之下猛然发现他就是前不久被抓进县衙的其中一人,就是那个与人四姨太私交甚好,气坏张大人的青年。于是便笑道,“原来这家店是你开的,以后好好做人,好好经营,也不枉张大人对你格外开恩。”
  店家面现诧异,心中暗惊,不知道眼前这人是谁,知道自己什么事,便小心翼翼的问道,“我们好像没见过吧?”
  杨丛义单手遮面,笑道,“还记得吗?”
  店家一下就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谁了,顿时吓的脸色惨白,冷汗直冒,不敢开口。
  杨丛义本无恶意,只是遇到熟面孔打个招呼,不想见店家被他吓成那样,才忽然想起他那种事被人知道,后果非常严重,赶紧说道,“大人都不追究你了,你还怕什么。坐下说话。”
  店家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坐下。
  杨丛义拍拍他的肩膀笑道,“你不要怕,好好做事,好好生活,一切重新开始,没人能把你怎样。”
  店家点头道,“明白,明白。”接着问道,“不知道差爷,尊姓大名?”
  杨丛义道,“姓杨,名丛义,杨丛义。?”
  店家连忙道,“杨爷,以后还要麻烦你多关照。”
  杨丛义道,“别叫什么爷的,听起来老气。你贵姓?”
  店家急忙改口叫道,“那我就叫你杨大哥,小弟姓郭,郭青。”
  杨丛义道,“好,郭兄弟。我们改天再聊,你赶紧让厨房上菜,我们吃完好回去交差。”
  郭青笑着应道,“好叻,杨大哥,你们稍等,我这就去催。”说完便快步向后厨方向走去。
  刘三对于他们刚才的对话很好奇,问道,“杨捕头,你怎么认得他,我都不认得。”
  杨丛义道,“上次不是抓了十几个嫌犯吗,他就是其中之一,我挨个辨认,当然见过他。”
  刘三又问道,“那他到底犯了什么事?”
  杨丛义道,“小偷小摸,手脚不干净。”
  刘三听后不屑的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这就把他吓住了,白长那么大个了。”
  杨丛义笑道,“县衙盗案,虽然没人再提,终究是没破案,小偷小摸的就不怕?”
  刘三道,“也是,偷盗官府这么大的案子,说不查就不查了,张提刑连他的印信都不找了,真是奇怪。”
  杨丛义道,“这有什么奇怪,丢了印信再刻一个,再说张大人事物繁忙,哪能为了一个盗窃案就在太湖县耽搁下去。”
  刘三叹气道,“当好官不容易啊。”
  “二位,你们的饭菜来了。”二人正说着呢,他们的桌子上就摆上了四个菜,外加一个汤。
  郭青过来说道,“杨大哥,你们慢用,我就不打扰了。”
  杨丛义拿起筷子道,“恩,你去忙吧。”
  二人早就饿了,也顾不得的什么吃相,将桌子上的饭菜直接往嘴里塞,家常小菜,味道可口。一顿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桌上的四个菜全进了肚里,他们才算吃饱。
  回到县衙,杨丛义把要账的过程与结果向知县大人汇报之后,知县大人也没有多说什么。那王员外虽是早年的进士,但并没有多少背景,从没做过官,跟他不相熟,也没有交情,因此也就没放在心上。
  杨丛义等人交完差,暂时没有安排,边各自休息去了。
  县衙是县老爷做主,不管什么事都只能是县老爷安排,他不安排事做,衙役都可以休息,反正花的是县老爷的钱,只要他不管,就没人会管他们这帮人到底在做什么。
  太湖县本是小县,靖康之乱前人口不过三四万,之后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虽然前几年金兵渡过淮河,一路南下攻占寿春府、庐州,进入安庆军,直逼池州,不过太湖县在安庆军西边,全县地处大别山南麓,以山地为主,偏远贫瘠,金兵没有派兵前来骚扰,相对较为安全,因此二十年来太湖县人口也增加到五六万之众。
  由于山地较多,相对贫瘠,人口居住分散,管理起来十分不便,加之又处在金兵兵锋威胁之下,历来都是不太受欢迎的差遣地。
  陈如是自从三年前来到太湖县,就没再动过地方,似乎朝廷已经把他忘记了。穷乡僻壤的地方,被朝廷遗忘也是正常的。
  在朝廷不注意的地方也是有好处的,做好做坏都不会有人关注,只要不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惹得百姓揭竿造反,朝廷始终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给了县官巨大的权利,他们可以尽情搜刮民间财富,再拼命向上叫苦,申请免交赋税,最后往往都能挣的家财万贯,老来衣锦还乡。
  然而在大家看来,陈如是好像是个例外,他似乎只对升堂断案感兴趣,对搜刮民财不在心,对下不搜刮,对上自然也就没有孝敬的银子,所以在太湖县任知县三年了,也没有人想起来给他调动一下。
  太湖县山地为主,水田较少,粮食产量低,加之这些年安置不少流民,朝廷将所有赋税减半。但今年风调雨顺,如果秋收顺利,秋粮也会是丰收,那今年的赋税压力就小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十月底之前,只要不是突发天灾人祸,各家各户基本都可以把该交的赋税交上来,毕竟受战乱影响,近几年税赋比较轻,除了特别困难的人家,都可以承受。
  太湖县隶属安庆军,属军州,安庆驻军的粮饷大多数是由营田产出,自给自足,需要朝廷拨付的不多,因此太湖县每年向上报灾,收不上税来,朝廷也不追究,在朝廷看来,只要不出叛乱就谢天谢地了。
  陈如是只育有一女,年方十岁,据说陈夫人生育时难产,自从生下女儿以后就不能再生育。陈如是本是小妾所生,由于家族人丁兴旺,虽然他早早就中了进士,入仕为官,但仍然不受重视,而陈夫人娘家又很有势力,不允许他娶小纳妾,以免他怠慢了自家女儿。如此,陈如是也就没有强烈的上进心思,反正只有一个女儿,过不了几年总是要嫁出去,挣下家产又有何用。
  陈如是为官十多年,从主簿到县丞,从县丞到知县,一路也算顺利,不过他也知道如果没有外力相助,知县恐怕就是他仕途的顶点了,这对他来说也无所谓,家中人口不多,知县的俸禄足够一家人的开销。
  升迁无望,政绩对他来说就并不太重要了,只要控制好北方来的流民,不闹事,不出事,就能安稳的做个知县,他看得清楚,所以来到太湖县,就把如何安民治民放在首位,经过一番思虑,认为在天下未安,流民四起的时候,以威治民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他醉心于升堂问案,把衙门的威严传遍太湖县的每一个角落。
  经过几年近乎疯狂的审案断狱,太湖县的平民百姓几乎都小心翼翼,不敢做出格的事。虽然张青天来查过一次放了许多人,但谁也保不准还会不会再被抓进牢里去,毕竟青天大老爷不会一直住在太湖县,因此太湖县治安状况好的没话说,衙役们天天在街上晃悠,都找不到需要到公堂上解决的纠纷。
  衙役眼下在太湖都成了最清闲的人。
  虽然没有任务,杨丛义却没有闲着,每天把时间都花在练功,读书写字上。以前在山里没有机会,现在有大把的时间自然要好好利用,毕竟读了十几年的书,怎么说也是一个读书人,不会写字太说不过去。
  就这样,每天没事儿的时候练功、看书、练字,就成了杨丛义的生活日常,比起以前在山里不知道清闲了多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