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587章 一场规模庞大的变革!

第587章 一场规模庞大的变革!

  在足足一百多页的规划中,河西走廊——灵州自贸区——庆州工业园——长安城的经济带将会成为一个外贸内销并重的经济中心,带动整个西夏的发展。
  在这里面,大基建是这规划的主题。
  道路、桥梁等等传统基建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条在河西走廊准备开建的公路更是引人注目。
  不仅如此,陕西六路的水利工程也被提上了日程,陕西六路的潜力非常大,只要水利完善起来,支撑起整个西夏都有可能。
  西夏的大夏商会也在被快速地筹建起来,陕西六路的商人们踊跃加入商会,甚至连大地主们都毫不犹豫地加入,因为如火如荼的基建建设需要的各种材料、工程队、后勤等等采购,都会通过商会来组织,加入商会就是加入财富盛宴之中。
  在这番措施之下,司马光认为的陕西六路至少会有一段时间的混乱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经济上的如火如荼,政治上也在产生巨大的改变。
  西夏的政治采取的是正统的三省六部制度,这方面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变,但最大的改变是管理下沉。
  欧阳辩领导下的西夏,在基层采用村民自治组织,在村一级建立村委会,这个村委会在接下来的大基建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陕西六路的水利建设中尤其如此。
  欧阳辩趁着冬季的旱水期,下令各级官府进行水利的建设,村民们出人力,而其中的食宿以及防寒保暖都是官府负责,甚至欧阳辩官府还对参与建设的百姓进行补贴。
  这里面的花费太大了,司马光去咨询了户部尚书卢秉为什么要大举的建设,卢秉给他的回答相当有意思。
  “……建设水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这当然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里面也是一本经济账,现在我们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促进内需,大基建的好处就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一步。
  所以朝廷颁发了建设河西走廊——灵州自贸区——庆州工业园——长安城的经济带的计划,而城市建设、水利建设、道路基建等等,都是这个大计划里面的一部分。
  基建会促进钢筋水泥以及各类建材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发展了,国内的经济也就活了起来了。
  而给参与建设的农民发补贴,就是给农民赋能消费能力,农民有消费能力了,那么百业自然就兴旺起来了。
  而且关键是,灵州自贸区以及庆州工业园这些年积攒下来太多的财富了,这些财富必须进行再次分配,通过这种方式,让农民也因此获利,最终受益的还是国家嘛。”
  司马光听得半懂不懂,但他想起宋朝在前些年也是一直在修路铺桥,那些年的经济的确是发展得如火如荼,如果不是两度市易法的伤害,宋朝不会是如今这副窘态。
  司马光的眼光不仅仅停留于此,西夏有更吸引他的目光的地方,他毕竟是个读书人,对于教育是更加关注的。
  西夏关于教育方面的措施让他很是吃惊,在随后颁发的《教育法》中规定,儿童满六岁就得入学,而西夏暂时会提供六年义务教育,并且配套各类技术学校。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没有什么好吃惊的,但具体的内容才是最让司马光吃惊的。
  长安城是最先筹办六年义务教育的,司马光去考察过,发现里面教材与现行的教材有诸多不同。
  虽然还是有几项传统的核心课程,但数学这些课程却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还多了几项所谓的自然科学,里面包含地理、物理、化学等门类都是一些基础的东西,但看起来非常有趣。
  这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是属于颠覆性的改变。
  司马光对此非常感兴趣,找了礼部尚书郑雍,教育是归礼部管的。
  郑雍对于司马光的询问,也并不藏私:“传统的儒家教育不是说不好,但要发展社会,儒家教育还是有所欠缺的。
  所以在传统的课程之外,我们增加了更加实用的自然科学课程,这是在很多不能走科举之路的学生来说,这些可以让他们脱离愚昧,还可以让他们长大之后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现在大夏最欠缺的就是技术工人。”
  司马光对郑雍的说法不置可否,在他看来,最好大家都读圣贤书,为了科举而努力奋斗,那才是康庄大道,读书如果仅仅是为了谋生,那么这样的读书人还算是读书人么?
  但这些年商业与工业的力量,他也是看到了的,这些东西在对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上,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的。
  所以他虽然不太赞同,但也没有反对。
  实际上他也没有立场反对,毕竟他是大宋的官员,而不是大夏的官员。
  基层教育如此,而相对高等的教育也在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说西夏的技术学校体系。
  司马光被邀请去观摩技术学校的筹备,所见所闻也是颇为奇特。
  技术学校倒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但真正走进去观摩,对于司马光来说也是稀罕事。
  尤其是技校里面各种在他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专业。
  什么水利工程、什么建筑工程、什么室内设计、什么会计专业,这些还算是中规中矩,但什么烹饪专业、裁缝专业、养殖专业等等,甚至还有农业专业?
  种地也要学习么,这每个农民都会的啊,为什么要一个读书人去学习种地的知识?
  司马光认为这是在贬低读书人的价值,在会议中颇为鞭笞了一番。
  司马光虽然不是大夏的官员,但他的地位在大夏诸多官员之中颇高,因为章惇、郑雍等等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对司马光也是毕恭毕敬,对于筹办技校的各类官员来说,司马光也是个导师级别的人,所以当时的情景颇为尴尬。
  好在郑雍当时也陪同一起来了,郑雍赶紧站出来解释:“……关于这事情,陛下倒是与我说过。
  昌黎先生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项工作,做到极致便是道。
  陛下认为,没有低贱的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拿农业来说,农民固然会伺候庄稼,但未必就懂得农学。
  您看,让一个农民去写一部《齐民要术》,他们也是写不出来的,只有读书人,才能够真正搞清楚里面的奥妙,光是知道怎么做不行,还得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才是进步的根本。……”
  对于郑雍的解释,司马光还是不置可否,在这个国家里,很多的东西都是似是而非,看似离经叛道,但仔细琢磨又是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来联系,有些好像是继承着传统的东西,但仔细深究,又只是套着儒家的外壳在做事。
  司马光尽量克制着自己不多说话,也隐藏着自己的不满,而事情的走向也让他惊奇,在诸多的政策之下,一块刚刚被占领的土地,原本该是动乱的时期,却偏偏快速地安定下来,而且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他目及之处,所有的人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他们本身从事的领域之内,全没有想着反抗侵略者的心思,大多数人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搞钱!
  农民为了每天的补贴,天天钻在沟渠里搞水利工程;
  商人为了扩大产品的销售,各种手段层出不穷,甚至有做虚假广告卖假货的;
  而官员们毫不知羞耻,一个个与商人们称兄道弟,为了招募更多的商人去他们的辖区内投资建厂,他们不惜三顾茅庐,毫无皎皎君子之风,却像是逐利商人一般;
  而本应该教育出圣贤继承人的教育,也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专业充斥其中;
  而欧阳辩这个新晋登基的皇帝,不顾民生,立即宣布大建城池,长安城啊,那么大的一座城,那得耗费多少民膏民脂啊!
  这一切在他眼中看来大约就是礼乐崩坏的前奏了。
  司马光心情很复杂。
  面对这种情况,他不知道自己是该觉得开心还是悲哀。
  开心的自然是眼看着这个国家就要衰颓了,在他眼里看来,这样的国家是不长久的,既然如此,自然没有办法威胁到大宋朝了。
  可是他终究还是感觉到有些悲哀,如果连欧阳辩这样的人,都没有办法营造出一个完美的国度,那么所谓大同,也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
  在大夏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时候,大宋朝迎来了最大的分裂。
  河中府一战,大宋朝的三十万军队被打溃,最终李宪收拢了十万军队,退到了渑池固守。
  这个消息传回大宋朝,顿时整个朝廷都沸腾了。
  失去陕西六路,大宋朝失去未来,失去河中府,大宋朝失去一切。
  河中府一失去,开封府便暴露出来了,如果西夏愿意,五十万军队便可以如同潮水一般往汴京而来,到时候他们怎么抵挡?
  于是,一个巨大的争议便产生了。
  ——是纠结兵力夺回陕西六路,还是赶紧收拾收拾逃到江南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