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北颂> 第976章 气死人不偿命的包木头

第976章 气死人不偿命的包木头

  即便是包拯听惯了别人叫自己吝啬鬼,如今听到寇季的话脸颊也有点发烫。
  诚实的包拯在寇季面前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撒谎,所以有些气弱的低声道:“今日路过马行街,见到了街道上有纨裤子弟欺负卖货的货郎不识字,想借此占货郎便宜,学生气不过,就上去管了一番。
  货郎为了答谢学生,给了学生十几文钱。
  学生不肯收,货郎就猜出了学生身份,知道学生是个当官的,还是个清官,就执意拿了一包糕点答谢学生。
  学生还是不肯收,那货郎说学生不收就是看不起他,非要拽住学生理论。
  学生拗不过他,就只能收下他的一片心意。”
  寇季听完了包拯一席话,嘴巴微微张着,说不出一句话,赞他为官清廉吧,寇季说不出口,骂他是一块木头吧,人家做的也没错。
  所以寇季一时间哑口无言。
  包拯见寇季一脸惊愕状,小心翼翼的问道:“先生觉得不妥?”
  寇季想让包拯滚出去,但张了张嘴没有说出口,一肚子的话化成了一口浓浓的叹息。
  “哎……”
  包拯见寇季盯着自己手里的糕点叹息,迟疑了一下,道:“先生若是喜欢,就拿去吃。回头学生上门的时候还给你带。
  学生余下的那点俸禄,买一些糕点还是不成问题的。”
  寇季翻了个白眼,大马金刀的往座椅上一座,没好气的道:“你又不是个蠢货,何故拿一包糕点羞辱我?”
  包拯咧嘴一笑,“先生为官清廉,也不是那种收受贿赂的人。听说文彦博等人入京,带着珍贵的礼物上门拜访,先生都让他们带回去了。
  可见先生品行高洁。”
  寇季瞪了包拯一眼,喝道:“所以你包侍郎特地登门拜访,是想看看我有没有收受贿赂,好拿我去你们刑部大牢问罪?”
  包拯拱手道:“学生不敢。”
  寇季随手指了指一旁的座椅,没好气的道:“自己找地方坐,别让我请你。”
  包拯赶忙点头答应了一声,找了个距离寇季最近的地方坐下。
  寇季瞥了包拯一眼道:“听说你包拯是个大忙人,同窗故有邀你去饮酒赏月你都不肯,怎么有时间到我府上来了?
  难道是害怕我寇某人收受贿赂,犯了王法,所以特地带了一包糕点过来提醒我?”
  包拯苦笑道:“学生绝无半点羞辱先生之意,先生何故揪着此事不放呢?”
  寇季吹胡子瞪眼的道:“那是因为你是个木头!”
  包拯闻言,立马知道了寇季语气中的怨气从何而来,他苦笑着没有开口。
  寇季见包拯没有提此事的意思,只能叹息一声,不再提此事。
  “说说吧,找我所为何事?”
  包拯坐直了身子,正色道:“学生近些日子清理刑部的卷宗,发现了一些陈年旧案,多有不妥之处,所以想重新调查取证,审理此案。
  但那些陈年旧案,多数已经审结。
  学生要重新审理,就要得到上官的首肯,还得去查阅大理寺的卷宗。”
  说到此处,包拯缓缓闭上了嘴。
  寇季哼了一声,“被人为难了,所以上门求我帮忙?”
  包拯郑重的点了点头,道:“事关人命,学生不能轻易放弃。”
  寇季感叹道:“你啊你,非得把自己弄成一个孤臣不可。刑部和大理寺既然审结,那就说明刑部和大理寺的诸多官员都认可的先有的判词。
  你要翻案,那不就是打人家脸,说人家无能吗?
  人家不为难你为难谁?”
  包拯沉声道:“人命关天,纵然人已经被处以极刑,清白还是要还的。王尚书已经首肯了学生去清查旧案,就是下面的人不怎么配合,大理寺那边也不让学生去翻看卷宗。”
  寇季幽幽的道:“王曾是一个见不得草菅人命的人,又去刑部不久,刑部办理的许多冤案跟他无关,他自然不会为难你。下面的人为难你很正常,因为一旦查出了大的疏漏,他们的饭碗就得砸。
  案子大多是大理寺判的,定刑也是大理寺定的。
  真要是草菅了人命,大理寺的人得担责。
  所以大理寺的人为难你,也属于正常。”
  包拯正色道:“在人命案上,黑就黑,白就是白,不能因为怕丢饭碗,就让许多人冤死。若是大理寺的人一直如此断案,那他们就是尸位素餐,当罢落。”
  寇季盯着包拯问道:“你要是执意如此做的话,很有可能会沦为一个孤臣。在朝堂上,成了孤臣,下场可不太好。”
  包拯义正言辞的道:“学生要是怕下场,学生也不会说今日这番话。更何况先生昔日查处六部,手段可比学生厉害多了。
  先生不是也没沦为孤臣吗?”
  寇季被包拯气笑了,“你能跟我比?”
  包拯郑重的道:“学生自然没办法跟先生比,但学生十分喜欢先生的做法。”
  寇季长出了一口气,“得亏官家是个明君,你先生我又罩得住,不然你如此做官,肯定没好下场。”
  包拯沉声道:“学生不怕没好下场……”
  寇季眉头一挑,厉声道:“牵连到家人你就乐意了?我大宋可是有株连之刑的,若是没有株连之刑,你如此做,我不反对。
  可是有株连之刑,你就得为家里人考虑考虑。
  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的命不是你给的。
  你没理由带着他们一起去死。”
  包拯皱眉道:“可学生为官,若是不匡扶正义,那还不如不当官。”
  寇季瞪了包拯一眼,“没说不让你匡扶正义,但你也得讲究一下方法。比如你今日奏请我帮忙的事情,你完全可以上书给官家,由官家下令。
  有圣谕在手,谁敢拦你?
  你若是奏请了官家,不仅能让官家看到你的刚正和忠心,也能让那些心里对你怀有怨恨的人投鼠忌器。”
  包拯略微思量了一下,拱手道:“学生受教了。”
  寇季不咸不淡的道:“此事你回头写成奏疏递到政事堂,我会将其呈报给官家。以官家如今的秉性,相信不会拒绝。
  不过我得提醒你,陈年旧案不好查,你最好去法医馆,请一两个手艺高超的仵作帮忙。
  在审案的时候,最好将案子审清楚。
  没审理清楚之前,千万别急着断案。”
  包拯皱眉道:“学生不会草菅人命。”
  寇季翻了个白眼道:“我是怕你遭人陷害,遭人算计,判了冤假错案。”
  包拯沉吟了一下,郑重的道:“学生会小心的。”
  寇季点了点头,没有言语,该提醒的他必须提醒到,免得包拯遭人算计,失了官位。
  如今办案的方式方法相对还比较原始。
  寇季就知道不下十种杀了人以后验看不出来的方法。
  包拯涉足刑律的时间还不算太长,比起那些经年老吏差了不止一星半点,人家要是给包拯使绊子,包拯若是不小心,还真不一定看的不出来。
  寇季叮嘱过了包拯以后,眼看着包拯还是不走,寇季询问道:“还有何事?”
  包拯赶忙道:“登闻鼓……”
  寇季听到了包拯提起了登闻鼓,脸上浮起了笑意。
  登闻鼓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周,多设立在京师,为百姓鸣冤,或者百姓申诉民情所用。
  史书上记载,北宋时期包拯治理开封府,效法登闻鼓,设立了鸣冤鼓,立于开封府外,为百姓提供有利的伸冤条件。
  寇季入朝以后,就抢了包拯的政绩,提前在各地衙门设立的登闻鼓。
  由于寇季身份了得,所以他在各地衙门设立的鸣冤鼓,沿用了登闻鼓的名字,并没有改名。
  寇季抢了包拯在史书上的政绩,如今正主当面提出此事,寇季觉得心里蛮爽的。
  寇季笑着道:“登闻鼓有什么不对?”
  包拯抱拳道:“登闻鼓乃是先生设立的一条善政,自从登闻鼓出现以后,民间就少了许多罔顾国法的事情,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情也大大降低。
  但是学生觉得,无论是皇宫门前的登闻鼓,还是各地衙门前的登闻鼓,设立的律条相对有些苛刻。
  许多百姓对敲响登闻鼓的律条畏之如虎,使得他们不敢走近衙门里诉说冤情。
  所以学生以为,当更正。”
  寇季闻言,点点头道:“告御状,需要丈责一百,许多人未曾走到登闻鼓前,就被守在登闻鼓前的御前卫杖毙。
  府衙门丈六十、州衙门丈三十、县衙门丈二十。
  碰到了黑心的衙役,确实会出人命。”
  包拯郑重的点头道:“当官本就是为民做主,若是以丈刑吓退百姓,那就有些失去了当官的本意。”
  寇季询问道:“你觉得该如何改?”
  包拯沉声道:“学生以为,当减半。”
  寇季沉吟着摇了摇头,“减半也会打死人的。”
  包拯沉吟了一下,想到了衙役们熟练的行刑手段,赞同的点点头。
  一些老衙役们,能在不伤人皮肉的情况下,几棍子下去就能将人打出内伤。
  甚至有的一棍子下去就能将人抽吐血。
  寇季思量了好一会儿后,道:“应当取消庭丈,改为罚银。”
  包拯皱眉道:“如此一来,会滋生许多贪腐。”
  寇季感叹道:“至少贪污不会要人命。回头你将此事奏上来,让百官们议一议,我和官家也商量商量。
  最好就是百姓告状,不打也不罚,除非断定是诬告,再罚也不迟。
  如何罚,罚多少,应当定下数额。
  确定百姓们能接受的起,不能逼死人。
  借着大宋书报将此事传给百姓,让百姓明确的知道此事,知道罚款的数额,大大的避免地方上的贪腐。
  此外,为了避免诬告成灾,当设立一定的门槛。
  地方衙门判案不服,才能向上一级衙门申诉。
  如此往复,直至御状。
  斩刑是由大理寺审定,所以不怕地上衙门为了压下案子,草菅人命。”
  包拯沉吟着点头道:“应当及时查阅地方上的大案要案、人命案卷宗,避免地方草菅人命。”
  寇季感叹道:“想要细化刑事,需要大量人手的。”
  包拯认真的看着寇季道:“依照先生所言,只有地方判案不服以后才能向上一级衙门申诉,那么越往上,需要的人手就越少。
  朝廷完全可以裁减上面的人手,将他们分派到下面去。”
  寇季点头道:“你说的也对,不过想要将此事彻底解决,并且避免其中的纰漏,就需要一套完善的刑律支持。
  也就是说,刑律得大改,朝廷的刑律衙门得做一下调整。”
  包拯盯着寇季问道:“先生有魄力动商律,难道不敢动刑律吗?”
  寇季失笑道:“胡说八道。之所以逐渐的调遣你们回京,就是为了随后修订其他律法做准备。其中就包括了刑律。
  原想着等你们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以后再说。
  不过看你们如此快就适应了朝堂。
  那也该动手了。”
  包拯沉吟着道:“先生可是要学生做马前卒?”
  寇季摇头笑道:“等着为朝廷出血出力就行了。现在朝堂上不需要什么马前卒。”
  以前寇季没有登堂入室的时候,自然需要马前卒去拼杀,为他搭路。
  如今他已经登堂入室,什么事情跟赵祯商量过以后就能下结论,根本不需要什么马前卒。
  寇季和包拯聊完了正事。
  寇季盯着包拯感叹道:“小子,该交朋友的时候就多交一些朋友。别把自己弄成孤臣。如今朝堂上没什么山头,不需要什么孤臣。”
  包拯瞥了寇季一眼,没有说话。
  寇季一开始以为他不想说话,仔细的观察过了他的眼神以后脸就黑了。
  包拯那别样的眼神,就像是在告诉寇季。
  朝堂上如今是没以前那么多山头了,那是因为寇氏山头太大,将其他山头全部压死了。
  如今是寇氏山头一家独大。
  “滚!”
  寇季对包拯没有客气,果断让包拯滚蛋。
  包拯知道寇季没有真的生他的气,笑嘻嘻的起身施了一礼,往书房外走去。
  眼看着包拯将带来的糕点要带回去,寇季又黑着脸喊了一声,“你见过谁上门拜访,又将礼物带走了的?”
  包拯一愣,笑着放下了糕点,匆匆离开了寇季书房。
  寇季在包拯走了以后,喘着粗气道:“狗日的说话不知道拐弯,又不怕死,难怪能将官家逼的坐在座椅上,任由他喷一脸的唾沫……
  官家没把他砍了,真是仁慈到家了……
  我要是被他喷一脸唾沫,我能将他全家给埋了……”
  寇季被包拯气的口不择言,将一些发生在史书上的事情也说了出来。
  “相公要把谁全家埋了?说出来,妾身吩咐府上的侍卫去拿人。”
  向嫣端着一碗参汤笑吟吟了入了书房。
  寇季一边从向嫣手里端过参汤,一边翻着白眼道:“我是喜欢草菅人命的人吗?”
  向嫣笑着道:“就是因为相公你不喜欢草菅人命,所以妾身才帮你。”
  寇季瞥了向嫣一眼,不想说话,端着参汤一勺一勺的往嘴里送。
  向嫣见此,笑着道:“谁气到相公了?”
  寇季放下勺子,没好气的道:“你说呢?”
  “包拯?!”
  向嫣笑着道。
  寇季瞪了向嫣一眼道:“你明明看到他了,还问我?”
  向嫣笑道:“总得问清楚相公要埋谁,才好下手。”
  寇季撇了撇嘴,没有说话。
  向嫣了解他,知道他是在开玩笑,所以才敢如此说。
  若是寇季真的要埋人,恐怕府上的侍卫们早就到门口待命了。
  向嫣见寇季不说话,就笑着问道:“那个包木头怎么气你了?”
  寇季听到此话,气又上来了,“那个包木头,拿了一包糕点入府,我以为是开窍了。谁知道他说那是别人送的。
  临走的时候还要带走,你说我气不气?”
  向嫣听到此话,哭笑不得,“还真是一块纯木头……”
  寇季叹了一口气。
  向嫣沉吟着道:“妾身觉得,絮儿不嫁人,他不会着急。”
  寇季愣了一下,看着向嫣道:“你的意思是给絮儿找一个夫婿,逼一逼包拯?”
  向嫣点头。
  寇季迟疑道:“若是弄巧成拙了呢?”
  向嫣不咸不淡的道:“那就弄巧成拙呗?絮儿都要嫁人了,他还不着急,活该他一辈子娶不到妻。”
  寇季思量着道:“如此也好……以絮儿的性子,怕是不会向他低头。他喜欢絮儿多一点,他若不肯低头,他们二人恐怕一辈子也走不到一起。
  与其让絮儿等他,不如逼他一把看看。
  他若是真的豁不出去,那就让絮儿另嫁他人吧。”
  向嫣赞同的点头。
  寇季长吁短叹道:“其实我真的很希望他和絮儿好事成双。刚刚我发现他要将自己弄成一个孤臣。
  孤臣的下场可不太好。
  若是娶絮儿为妻的话,关键时候絮儿的身份还能保他一命。”
  向嫣冷哼道:“他自己不肯低头,总觉得自己芝麻绿豆大的官很值钱。那就活该他讨不到婆娘。”
  寇季感慨道:“他也是一位人杰,是人杰总有一些傲气。”
  向嫣撇着嘴道:“人杰了不起?咱家门口求见的人杰比狗都多,皇家门口的人杰比蚂蚁还多。
  凭什么就他可以傲气,别人不能。”
  寇季听到向嫣此话,哭笑不得。
  向嫣的话,在她心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在寇季心里却不怎么赞同。
  大宋人杰是数不胜数,愿意入皇家门户、愿意入寇氏门户的多不胜数,但是能名流青史的缺少之又少。
  不过,貌似能名流青史的,如今都在寇氏门下,即便是一些不能名流青史的,也在寇氏门下。
  在寇氏门下的,就相当于在赵氏门下。
  但无论是在谁门下,包拯都是一个将公事看的比私事重的人。
  包拯离开了竹院,回到了刑部以后,立马草拟了两份奏疏,差人送到了政事堂。
  寇季次日下朝以后,就看到了包拯的两份奏疏。
  稍稍翻阅了一下,跟拜访他的时候说的没有两样,寇季就写了一个准字,吩咐留在政事堂专门向宫里传递奏疏的宦官,将其送进宫。
  奏疏送进宫里以后,赵祯见寇季已经准了,稍微审阅了一番后,也写了一个准字。
  大宋历任官家,对人命案看的很重。
  赵祯也是如此。
  包拯要清查旧案中的冤假错案,赵祯没有理由不同意。
  只要能为一人昭雪,对赵祯和包拯而言都有好处。
  赵祯会获得更多人的拥护,包拯会获得极大的名望和功绩。
  唯有当时办案的官员会遭殃。
  所以刑部的属官和大理寺的官员,看到了包拯拿出的赵祯和寇季签署的同意翻旧案的文书以后,脸色都不好看。
  他们下了差以后,奔走相告,将包拯要彻查旧案的消息传扬了出去。
  弹劾包拯的奏疏瞬间塞满了赵祯和寇季两个人的桌案。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其实很少办冤假错案,除非是有熟人托关系,让他们办一些冤假错案,又或者是他们自己疏忽造成了冤假错案。
  以及办案的方式跟不上,所以出现了冤假错案。
  所以包拯彻查旧案,很容易将里面的一些蝇营狗苟嫌出来。
  虽说寇季此前查过刑部和大理寺,可在刑部和大理寺的人服软以后,寇季就收手了,所以刑部和大理寺受灾并不严重。
  加上寇季权重,他们奈何不了寇季,所以就只能自认倒霉。
  包拯如今要将所有的旧案翻出来梳理一遍,他又是刑部侍郎,在任上要待好长一段时间。
  那他造成的灾难会被寇季大的多。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自然不能容忍。
  他们不会自己出面去弹劾包拯,因为容易被包拯抓住辫子,往后面查。
  所以他们都让他们的同窗、同年,乃至于求他们办过事的同僚帮忙。
  弹劾包拯的奏疏堆砌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
  赵祯和寇季二人看着那座小山,愣了半天。
  许久以后,赵祯侧头询问寇季,“四哥,你这个学生得罪谁了?查个旧案而已,也得引起这么多人弹劾?”
  寇季瞧着那些奏疏,哭笑不得的道:“恐怕就是那些旧案引起的。”
  赵祯有些不敢相信的道:“那也没理由被这么多人弹劾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