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其他类型>城姬三国> 第489章 楚巴东郡

第489章 楚巴东郡

  对于临江万余守军的连夜撤走,楚国也很有“默契”的没有深追……
  有铜锣山阻隔,想直接从巴东行军到巴西着实可不容易,通常来说,是要先南下江州,再从巴郡的中心江州北上去巴西地区的。
  不过江州军的话,豁出去行军慢一些、体力消耗大一些,能够翻山越岭,而楚军……这方面还真不行!
  其实不只是江州军,整个益州军都是如此,算是源自于兵源地人口特长的兵种特性。
  也是益州易守难攻的另一个原因!
  除非是像历史上邓艾那样,直接“偷渡”到绵竹——有一条直通城都、且没什么山势的大道。
  否则绝不是打进益州内部之后,益州的地利就消失了,甚至地利反而会更加明显。
  因为突破了那些真正的“绝路”,进入益州之内后,一些小山小脉,外来的军队难以行军,而当地的军队却只是“行军不便”!
  原本只是易守难攻,而进来之后,如果选的位置不好,被对方在山林中穿插偷袭,那就是己方既难攻也难守……
  不过有法正、郭淮等一众参谋在,显然不会给严颜这个机会。
  在之前“进攻”时,法正的用计令赵云、黄忠等主要将领,都认可了他的能力。
  法正在临江的用计,可不仅仅是“虚张声势”或者“调虎离山”,而是一环套一环,将严颜的所有考虑都已经想到!
  如果严颜当时追击留守营寨、护送辎重离开的那两个团,埋伏在山中的楚军,会直接杀出来两面夹击,而之后山中惊鸟用的牛马之所以被发现,也是故意留下线索,暗示敌军斥候的结果。
  严颜唯一的机会,就是不为所动,坚持十天左右,楚军也只能从山里出来——毕竟……真的没有路!
  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来是法正深谙“难知如阴”之道,最擅长这虚虚实实的计谋,二来……也是因为楚国的压缩军粮足够坚挺。
  楚军能够随身携带的干粮,绝对比严颜想象中要长太多,在严颜的常识里,没有辎重队,只靠单兵携带的话,有个两三天的军粮就已经是极限,而楚军的压缩军粮,用糖、油、盐,以及打粉后的谷物,混合后压制而成。
  虽然吃起来只有热量,没有营养,无法支撑长时间的训练或修炼,但短时间内顶饱没有问题,而且十分方便携带。
  只要有水源,楚军的单兵军粮携带量,足以支撑半个月……
  而在严颜退走后,稳固战果的阶段,郭淮也发挥出色,明明抵达巴东不久,却迅速凭借沙盘模拟,准确的判断出适合固守的位置——其中好几处,在楚军前往时,都发现了江州军暂时废弃的隐蔽军寨!
  可见郭淮的判断,与巴郡长期以来的判断,重合性很高,而且……更适合楚军。
  迅速布置出来的防御线,有效的抵挡了江州军几次小规模的试探性反扑,令本来就进攻欲望低迷的严颜,彻底转为守势。
  之后新野一师,扭头又往东南去,打下了涪陵!
  最终在巴郡鏖战三个月,楚军占据了鱼复、朐忍、临江、平都,以及东南的涪陵,也就是巴郡东部的五个县。
  可惜朐忍没有想象中的军需储备——文聘气不过,为此还写了匿名信送去江州举报。
  并且平都和涪陵,虽然没有彻底的坚壁清野,但也抢割了未成熟的稻穗,今年是指望不上他们能提供军需,不过好在巴郡的百姓,家底普遍比较厚,不至于像当初袁术祸害过的淮南一样凄惨。
  赵云下令发榜安民、宣扬楚学、明确楚军的军规,甚至鼓励举报军中违反乱纪的同时,也开始组织在鱼复、朐忍、临江三县,以糖、盐、肉干、咸鱼、江东锦等等,来交换粮草……
  巴郡的百姓的确有些家底,糖、盐、肉干等等,在普通百姓中很“畅销”,毕竟肉价、盐价都还蛮划算,更重要的是……原本百姓以为,楚军会直接劫掠,毕竟平时益州府对楚国可是多有抹黑。
  然而现在见到楚军只是明码标价的交易,普通宗族也都组织着,在存粮足够的情况下,咬咬牙、开一两次荤——这叫“识相”。
  不过江东锦什么的,普通百姓消费不起,或者说……没有消费的理由!
  益州本来就是织锦之乡,普通百姓凭什么为了更好看些的织锦,就付出大量粮食?
  对此赵云等人也早有预料,这些主要是向那些大士族推销——普通百姓都知道什么叫“识相”,这些大士族更是“识相”的祖宗。
  另外令赵云稍感惊讶的是,除了织锦和金银之外,楚币居然也意外的很受欢迎,甚至有些大士族还接受了赵云以宛城一师名义打得欠条。
  当然,赵云可没有欠债不还的意思,只是……楚币要运过来,也需要运力、需要时间!
  “之所以接受楚币,也是因为这些家族相信,楚国能够在巴东,甚至是在巴郡、在益州站稳,这样将来商路一通,楚币自然也就有大用……现在用楚币交易,可都是给他们溢价的。”法正提醒道。
  “巴郡士族,居然对我大楚如此有信心?若是益州大族皆是如此,何愁益州不平!”赵云开怀的说道,眉飞色舞的样子,的确情真意切。
  毕竟见多了大士族的谨慎,听闻这好消息,难免觉得楚国已经“天命所归”。
  不过法正看了看赵云之后,稍微泼了个冷水:“我刚刚说的,是正常思路,他们之所以接受楚币,五分的确是对楚国的信心,不过另外五分……也是希望‘我们知道他们对楚国有信心’!”
  法正说的有些拗口,但赵云稍微转了转也就明白了法正的意思——变相的投名状而已。
  接受楚币,就代表接受楚国、对楚国有信心,这信心是真的,不过更多还是为了表现出自己对楚国有信心、甚至有归属感——毕竟现在巴东是在楚国的控制下。
  何况楚币这东西,还是很保值的。
  哪怕益州禁止与楚国交易,不过这些大士族,哪个没有些自己的路子?实在去不了楚国,还去不了关西、去不了中原吗?到时楚币自然能花出去!
  即便将来益州驱逐楚军,他们也不会亏,益州府也不可能追究他们在楚军占据期间的交易行为……
  如果说巴东的百姓家中是“小有家底”的话,那这些当地士族,就真的称得上一个“肥”字!
  恩,仔细想想,朐忍的库藏也不是“消失”了……而是被转移到了这些士族的家里!
  一方面将这些粮食充塞军用,另一方面楚军还将一部分粮食,“借”给了受人祸的平都和涪陵一部分。
  至于抵押物,自然是来年的粮税。
  赵云也用出征前,白图给他的“节钺”、也就是“总督入益后军政”特权的象征,宣布分鱼复、朐忍、临江、平都、涪陵五县,设“楚·巴东郡”!
  显然没有抢一笔就走的意思,而是要真的将这里并入楚国,不打算离开……
  巴东郡百姓的一切待遇,理论上自然也都和楚国其他百姓一样,只是……巴东郡暂时被划分为战备区,粮税上浮到十税三,而不是楚国通用的十五税一。
  不过多收的部分,也承诺在战备区划分解除后,会在之后以减免的形势,分数年归还。
  同样对徭役人力的“征收”也更重一倍……
  另外在其他管制方面,也都更加严格,并且在徭役人力的分配上,并不遵循楚国的“最低基建比例”——楚国对人力征收后,要用于地方工程建设的比例有所要求的,不过在战备区,肯定以辅助军需为主、不会急于收效慢的建设。
  还有就是巴东必定还不稳定,楚军没有马上在这里厘清田亩、彻查人口的意思,最多是给田地太少的百姓分些荒地。
  虽说有区别对待,但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弹。
  毕竟原本益州的粮税是十税一,但巴郡因为要保持军队数量,还要再收一个十税一,还有各种名头的苛捐杂税,楚军在账面上,对粮税的提高也并不多,而从实际征收考虑,因为取消了那些乱七八糟的税,对普通百姓来说,其实根本就没涨!
  相当于没涨税,还承诺将来会暴降,即使将来的事儿,百姓不是那么相信,但也肯定不会有太多不满。
  如果一定要说不爽,那也是知道楚国百姓真正的粮税后,出于羡慕嫉妒恨的不爽……
  并且其他大型地方工程,虽然肯定没有余力去搞,但“神农精华”却也是在向巴东运过来的!
  运神农精华,可比运粮食划算——毕竟神农精华可以令巴东的亩产提升,以巴蜀本就肥沃的土地,可以“换”到比神农精华多得多的粮食。
  如此一来,基本就不需要运主粮进巴东,大大节省运力,虽然更多的军队养不起,但是保持两个师的规模,却绰绰有余。
  尤其是等来年神农精华生效之后,在民心上,楚军也将彻底化巴东为主场!
  不过江州为核心的防线,的确也抵挡了楚军的进一步攻势,两万楚军要突破江州,靠强攻肯定不行,何况真的强攻,军需物资也不充裕,要么增兵、要么……需要找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