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明末之鱼龙变> 第53章 狼藉

第53章 狼藉

  虽然张坚做出了走私盐的决定,可是其中的细节他却不怎么了解,比如从哪里进盐货,运回来后如何销售,等等。所以得像专业人士讨教。
  丁存义虽然没有做过盐的生意,可是对其中的关节却是知道的。虽然他对张坚做出的这个决定不甚理解,可是还是把私盐的流通环节向张坚做了介绍。
  在大明,全国共设有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全国各地的食盐都是由这六个都转运盐使司供应,而其中以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规模最大,供应两淮,江苏,河南,湖广等中原数省的食盐。也就是说河南的食盐都来自两淮。
  其中扬州是两淮盐运使衙门所在地,那里盐商云集,是两淮食盐的集散地,盐商从盐运使司购得盐引,再把食盐销往各地。
  当然这是指的官盐,事实上私盐贩子们怎么可能千里迢迢跑到扬州去贩私盐,且不说路途遥远,就是遍布各地的巡检司也是绕不过去的。其实在大明官盐私盐也分不那么清楚,因为有资格贩盐的商人也会携带大量的私盐,一是为了逃避税收,二是私盐利厚。
  大盐商们取得盐货后,会运送各地,再由各地的盐商进分销,然后由店铺零售。
  有盐引的盐商是官商,没有盐引而又贩卖盐货的自然是私盐贩子。他们一般是私自从盐场进货,然后躲过重重关卡把私盐运送到各地,再由小贩子挑着担子在各个乡村售出。所以就流通手段而言,官盐和私盐基本差不多,而私盐的环节可能更少一些,而且不用购买盐引,也就不用交税,也没有沿途官府的层层扒皮,所以私盐的价格远远低于官盐,而私盐贩子获得的利润也是非常的惊人。
  当然有利润就有风险,因为盐税是除了粮税以外朝廷最大的税源,所以官府对于私盐贩子从来都是格杀勿论!
  正是因为知道贩卖私盐的罪名太大,丁存义才对张坚的决定感到震惊。
  格杀勿论吗?张坚不禁冷笑了起来。大明有一亿人口,每年消耗掉的食盐至少五六亿斤,按照朝廷的税制若大家都吃的官盐,盐税一年至少有一千多万两白银,而现在朝廷每年的盐税只有区区一百多万两。本应该入国库的税银哪里去了?一部分自然是进了各贪官污吏的口袋,还有一大部分自然是私盐不需要交税的。
  不仅是明朝,哪怕是张坚所来的后世,各种非法的生意也多的很,并不是商人们不知道这是违反乱纪,而是这种非法的生意利润实在太高。后世西方有一个哲人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而私盐的利润可是达到百分之五百甚至百分之一千!
  如果是太平年月,张坚绝对不会干这种违反国法之事,哪怕它的利润再高。可是眼下,张坚有一种紧迫感,那就是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李自成很快会再次攻打开封,在那之前张坚必须给张寨乡亲找到一条退路,所以就急需大量的银子。
  想在短时间内筹得大笔银子,靠正常途径的话不现实,那么只有做这种违法之事。
  况且自己有秀才功名做为护身符,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张坚相信做这种事难度不是太大。
  “我们可以坐船沿着黄河去徐州(注1),徐州是运河和黄河交汇之地,来自两淮和山东的私盐在徐州尽可以买到。只要我们能避过官府的耳目和巡检司的排查,就可以用船把私盐运回开封。在黄河两岸,自然有数不清的小贩等着盐货。”丁存义把自己了解的私盐环节向张坚做了说明,然后担心的问道:“咱们真的做这种事吗?这可是违反国法之事。”
  “不这样就没办法赚到足够的银子,一旦开封有失,咱们这么多人怎么办?况且走私盐的人这么多,你可曾听说谁被抓到,别人做的咱们为什么做不得?”张坚道。
  “我只是有些担心。”丁存义紧紧捏着手中的酒杯,担心道。
  “没关系的,只要咱们事前筹划好,做好准备,不会出事的。”张坚安慰着丁存义,打消着他的顾虑。丁存义是张坚手下少有的几个能独当一面的人,很多事都要靠丁存义去做。
  丁存义一仰脖喝下杯中酒,重重的把酒杯顿在桌子上:“干了!”
  下了决心干后,丁存义马上开始为张坚筹划如何进行这个生意。
  首先要雇一艘船,由于运的是私盐,为了安全期间要带上不少的人,所以船小了不行,至少要三千石的大船。开封黄河河段大船有很多,只要有银子尽可以雇得,不过由于私盐是杀头的买卖,需要注意不能走漏了风声。
  张坚仔细考虑了一下,决定买上一艘大船。
  “你疯了!一艘三千石的“黄河满蓬稍”(注2)至少要一千两银子,即使是旧船也得八九百两!咱们雇一艘船跑上一趟,顶多四五十两银子。只要注意一下不露了风,何必花这么多冤枉钱!”丁存义不满的叫道。
  “别急别急,听我说。”张坚赶忙抚慰丁存义:“我是这样想的,咱们要是有了自己的船,就可以训练社兵们练习操舟的技能。买船的银子虽然很多,可是要是咱们有自己的船,一是不怕走漏风声,二是只要多跑上几趟船钱自然就赚了回来。”
  丁存义听了张坚的话,想了一下也觉得有道理,毕竟走私盐是冒着杀头的危险,走漏了风声可不是闹着玩的,相比私盐的厚利买船的钱倒是不算什么,可仔细一品味,却觉得不是那回事。
  “你,你还没有放弃去江南的打算啊?”丁存义总算回味了过来。
  注1: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在明朝末年黄河下游河道是从开封到商丘虞城再东至徐州,由淮阴进入淮河入海。现徐州、淮阴还存有废黄河故道。
  注2:黄河满蓬稍:明时黄河上的大船,大者可载三千石,小者五百石,其主要航道是“自河入淮,自淮溯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