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獒唐> 第259章 文明的支点

第259章 文明的支点

  黄帝战蚩尤,虽然被认为是神话传说,可是,抛开那些怪力乱神的部分,单从它的实际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炎黄两大部落联盟战胜了九黎氏,一统了黄河流域。
  进而,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基调。
  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
  它的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呢?就是农耕文明。
  黄帝播百谷草木,事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
  炎帝则是亲尝百草,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农具。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新石器时代,部落普遍以狩猎为主的时期,将农业定为了炎黄子孙生存的基调。
  而蚩尤九黎,从神话描写之中,也可以窥得一二。以金为兵,驾驭凶兽,骑着国宝跟黄帝干架。
  这说明,九黎族很可能是以狩猎、驯养畜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游牧部落。
  当然,以当时黄河中下游物种的多样性来看,可能不用“游”就能猎,也能牧。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农耕和游牧两种生存方式,在当时的社会原是并存的,并且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结果则是,炎黄胜出。
  那如果反过来呢?蚩尤得胜,吞并了炎黄部落,可能华夏民族的文明走向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总之,炎黄胜了。
  除了我们现在都叫“炎黄子孙”,而不叫“蚩尤子孙”之外,最深远的意义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是种地的!
  黄河是母亲河,黄河流域也成了华夏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粮产基地。
  而之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华夏的历史都是围绕着这条母亲河,围绕着这个产粮基地而发生的。我们围绕着这一个大粮仓,创造了文明。
  甚至到周朝,楚人在长江流域建立诸侯国,使得农事在长江中游发展起来,也被认为是黄河粮产基地的延伸。
  而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
  ......
  武则天现在心中生疑的是:穆子究在谈秦之一统,可是他现在说的粮产和农耕,好像和这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吧?
  因为,秦国只占算黄河流域的一小部分,远没有达到左右全局的地步。
  两个问题不搭边儿。
  “子究到底要说什么?”
  “麦!”吴宁吐出一字。
  “秦国虽只是偏居黄河一隅,可是陛下忘了吗?秦国有麦!”
  “麦?”武则天不是太懂。
  “对!秦国所处关中,陇右之地,正适合麦子的耕种。而由西域传入中原的麦米,也正好第一个到达秦国。”
  “然而,当秦人通过种麦得以大幅提升粮产之时,其余六国还是以粟米为主要作物。”
  “试问陛下,粟米对麦子,哪个能胜?”
  “!!!”武则天眼前一亮
  “不错!!粟米对麦子,怎么可能得胜?”
  粟米的产量和麦子是没法比的。让吴宁这么一说,倒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秦之一统。
  而吴宁的声音适时传来,“秦国虽不占黄河产粮的全部,可是得麦子之利,秦国等于是把黄河上下这个产粮之地升天再造了。”
  “秦因麦子一统六国,而麦子也因秦而广植天下。”
  “对对对!!”武老太太显然来了兴致,举一反三,道:“子究所言极是!正因有麦子遍植天下,中原自秦起,便是繁盛千多年,四海皆服。”
  说白了,秦国利用麦子的高产,先让自己升级,进而统一六国,使得中原跟着晋级。
  而自秦之后,华夏文明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那陛下可曾想过,始皇帝为何要修长城呢?”
  “嗯?”
  武则天一愣,“不是......不是为了抵御异族吗?”
  “确实是为了抵御异族,但却也没有那么简单!”
  “哦?怎讲?”
  吴宁一笑,“恳请陛下取一山河图来。”
  老太太与吴老九探讨的正起兴,怎有不可?
  “婉儿,速去取来!”
  不多时,山河图于二人面前展开。
  吴宁指着秦长城旧貌之处道:“陛下且看,秦长城在这里。”
  “陛下找来懂地志天候的天官一问便知,秦长城画的这条线,正好把这块粮产之地包裹其中。长城之内,雨水丰足。长城之外,干旱无收。”
  “是吗?”
  武则天仔细看着山河图,身边没有天官,也只能听吴宁一家之言。
  而事实上,秦始皇画的这条线,比吴宁说的更加精确。
  如果用后世的水文地图来看,正好卡在400毫米降雨线上,分毫不差。
  秦始皇等于是用长城隔出了内外两重天。内里,风调雨顺,粮米丰足;外面,则是赤地千里,不事农耕。
  “陛下不觉得,始皇帝画的这条线,另有深意吗?”
  “什么深意?”
  “微臣以为,始皇帝不但深知中原粮仓的重要性,而且还发现了它的一个致命缺陷。”
  “那就是......”吴宁指着黄河上下,这片原粮产地所在,“这块地太好了,乃中原命脉所在!”
  “可是,这块地......也太孤独了!”
  “!!!!”
  武则天再次浑身一震,“子究是说....”
  “不错。”吴宁点头,“一但中原粮仓受到异族侵扰,那便会影响整个中原的吃饭问题。这对咱们来说,太致命了!”
  “这就好比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一但篮子倒了,那鸡蛋也就全碎了。”
  “所以,始皇帝不惜耗尽天下资财,也要把中原‘唯一的一块田’围起来。”
  说到这里,吴宁由衷感叹:“不得不说,始皇帝之思虑深远啊!”
  “嬴政知道,自炎黄而起的这个中原大粮仓是重宝,但是又没有战略纵深,也是它的致命缺陷。一但受创,必有亡国之危。”
  “所以,他修建了长城,等于是给中原文明加了一道保障。”
  “是啊!”武老太太也是长叹一声,由感而发,“始皇之才,旷古绝今!”
  吴宁一笑,有意无意道:“可是始皇想不到,数百年之后,有人和他干了同样的一件事。”
  “谁?”武则天老目一瞪,还有人和始皇比肩吗?
  “呵呵,正是那个千古第一昏君——杨广!”
  “隋炀帝?”
  “正是!”
  吴宁道:“不管杨广出于什么目的,是玩乐也好,彰显功绩也罢,但他都修了大运河。这条运河的作用,不亚于万里长城。”
  “怎讲?”
  刚问出口,武则天又是低头思索开来,猛的一个激灵,“子究是说,大运河......?”
  “陛下英明,正是如此。”
  吴宁解释道:“陛下且看!”指着山江图。
  “在汉末三国之前,中原只有一个粮仓,纵深太浅。”
  “尽管始皇逆天而行,筑就万里防线。可是,一但中原势微,异族番邦还有是机会越过长城,进犯中原。”
  “而一但让异族踏入中原粮仓,那灭国亡种就已成定局。”
  “直到汉末,东吴的崛起。”
  “江南,东吴的崛起,变相地开发了江南之地。”吴宁竖起两根手指,“使之成为,第二个粮仓!”
  “嗯!!”武则天深以为意,看着山河图上江淮所在。
  “这样一来,南北呼应,即使中原粮仓被毁,我们也可退守江南。”
  猛的张大眼睛,“所以,那五胡入境之时,汉人政权才有了南渡的可能,依仗江南,再图后进了?”
  “对!!”吴宁点头认可。
  武则天不愧为一代明君,很多事情一点就通。
  只闻老太太继续道:“这么看来,杨广的大运河正好把江南和中原粮仓连为一体,成南北呼应之势。”
  “单从功效上来看,确实与长城异曲同工。”
  “妙啊!”武则天由衷赞叹,“当真是妙啊!”
  老太太虽然掌权几十年,把天下握于股掌之间,可是像今天这样,看着一张山河图,指点江山,纵论前人功过的情形,还是第一次。
  当真是酣畅淋漓,不由想大喝三声,以泄豪情。
  可是,话说回来,认可吴宁所言的同时,老太太心里怎么那么不是滋味呢?
  好吧,武则天多自信一个人?心高气傲,估计连太宗李世民都没服过。
  今天好不容易服了一个始皇帝嬴政也就算了,这个杨广又是哪根葱?这特么就不能忍了啊!
  让个昏君骑脸,武则天当然不好受。
  而一旁的吴宁见武老太太脸色连变,心说....
  心说,老子磨叽了这么半天,唾沫腥子费了二斤,火侯也该差不多了吧?
  深吸口气,终于把话头儿引向了重点:“陛下!”
  “陛下今日叫臣来,是不是有朝议相商?”
  武则天兴致不高,“确实有事相商。”
  “是关于世家十数万子弟的去向,还有那四千万亩耕地的事吗?”
  武则天一皱眉,原来这小子早就知道?早知道你特么跟老娘扯这么一大通闲篇儿?
  语气不太好,一半因为吴宁,一半因为杨广。都懒得与吴宁客气,直接问道:“子究有何高见?”
  “呵。”吴宁略有贱相的一笑,看的武则天又想杀人了。
  又来了?那讨人厌的嘴脸又来了!!
  “陛下!”吴宁一指山河图,“其实,微臣浅见,已经在这图里了。”
  “嗯??”武则天意外地看着吴宁,“什么意思?”
  “呼.....”吴宁再次深吸一口气,“容臣再多说几句。”
  “其实,如何安置世家,如何处置四千万亩良田,这两个问题,和刚刚微臣与陛下所言之事,存在关联。”
  “陛下且看。”吴宁指图。
  “江南也好,黄河上下也罢,皆是中原命脉。可是,始皇只知围堵,杨广亦不过是联通,皆是顺应时事之举。非大智慧也!”
  这还不算大智慧?
  武老太太心说,看到你牛逼的!这还不是大智慧?
  “那什么叫大智慧?”
  “陛下!”吴老九一挑眉头,略待勾引。
  “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啊!”
  “嗯!?”武老太太这个心啊,被吴老九勾搭的不上不下的。
  英雄创时势?
  他是说,始皇和杨广只是顺应时势,而真正的英雄要创造时势?
  武则天登时跟打了鸡血一般,来了精神。
  “说说看,这个时势如何创造!?”
  吴宁一笑,那叫一个贱,“两位前人其实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或者说,没有解决一个问题。”
  “那就是,内部的危机,长城和运河是解决不了的。”
  “嗯,确实。”武则天点头。
  所谓内部问题,说白了,就是富户兼并土地。到了极致,不用外敌,国自亡。
  “中原粮仓和江南粮仓,也非是两位前人的功劳。”
  “......”武则天还是点头,不知不觉,已经被吴老九牵着鼻子走了。
  “所以,陛下现在既无长城可修,也无运河可挖,那何不想想怎么从内部解决问题?或者......”
  “或者什么?”
  “或者再造时势,多创造几个粮仓出来?”
  武则天一听,翻了白眼,还几个?
  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哈?老娘要是能创造出一个大粮仓来,那就是吞天之功,不输前人了。
  你这还几个?
  “子究?已有定计?”
  “有一个想法。”
  “那就说来听听吧!”
  “效仿王莽!”
  “王莽?”
  “对!相仿王莽新政,土地公有。地契在朝廷手里,土地分配农户。朝廷只领税金,不收租金,同时禁止私自买卖。”
  “......”武则天听的一愣一愣的。
  “能行吗?王莽的结局可不太好啊!”
  “陛下放心!”吴宁给了老太太一个坚定的眼神。
  “陛下现在的局势是不一样的。王莽是把别人的土地公有,分给农户,所以人人反对。而陛下,则是把手里的地分出去。”
  “......”武则天再思考,亦在犹豫。
  而吴宁则在一旁规劝,“陛下在担心什么?”
  “四千万亩良田,加上山东一带的官田、职田、奉田,几乎占了黄河粮仓的大半!!”
  “如果陛下效仿王莽,把地攥在自己手里,耕种由人。那么富户兼并土地之事,在北方将不复存在。”
  武则天抬头,“朝臣那里怎么办?朝臣们不会放任朕施行此法的。毕竟就算分的不是他们的地,可是也对有产富户有损。”
  “这个损失可以接受,不大!”
  “而且.....”吴老九眼中杀机一闪,“而且世家新死,谁想做下一个?”
  “!!!”
  武老太太看着吴宁那个眼神,直觉告诉武则天,这小子绝不是说着玩的!
  够狠!武老太太心说,有老娘几分精髓。
  “那世家如何安置?”
  吴宁道:“陛下不觉得,南北两处粮仓太少了吗?”
  “以大周的万里疆域,需要更多的支撑点,更大的战略纵深,更多的天下粮仓!”
  “你是说....”老太太听到此处,瞪圆了双目。
  来了,这小子果然还有货!
  老太太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有第三处粮仓。这个穆子究,已经帮她想好了。
  强行镇定下来,略有颤抖地问道:“需要第三处?在哪儿!?”
  “不止!”吴宁的回答更让武则心跳加速。
  只见吴宁摇着头,脸上现出狂热,“微臣给陛下找出来另外三处,正好可安置世家,创造天下粮仓!”
  “什~~么!?”
  武则天腾的一下就站了起来,音调都带着拐弯儿了。
  这就是一个小疯子吧?
  中原苦熬千年,才弄出来两处粮仓,他一下就找三个?
  还真是“几个”?
  “哪三个?”
  “陛下且看!!”
  吴宁一指山河下方,“川黔!!此为一!!”
  再指上方,也就是后世黑龙江所在,三江平原和嫩江平原的位置,“靺鞨部!!此为二!”
  又指西北,也就是后世新疆吐鲁番、喀纳斯一带,“西域!!此为三!!”
  吴宁一拍山河图,声若金铁,振聋发聩。
  “陛下若得这三地,与中原、江南,五大粮仓互为支点,遥相辉映!”
  “单个来看,都可为中原的战略缓冲,而连成一片的话....”
  “西域、中原、靺鞨三地,可将草原呈三面加急之势!”
  “川黔、中原、西域,又将吐蕃三面合围!”
  “江南与川黔、夹击岭外,中原受游牧袭扰的局面,将一去无存!!”
  ......
  “......”
  “......”
  “......”
  不但武老太太彻底懵了,连一旁的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也都是目瞪口呆。
  这家伙儿.....没事儿吧?把手都伸到哪去了??
  川黔众人还能理解,再怎么说,那是本朝的地方。
  可是靺鞨部,那是在契丹人人的地盘还要往北。
  而西域更扯,把西域变成大周的粮仓,那不就等于是把西域诸国变成大周的吗?
  她们哪知道,吴宁也明白有点唐突,可他也是没法办。
  错过了这个机会,那就只能等到近一千年后的满清入关,才可能实现这个愿景。
  ......
  五大粮食基地支撑中原大地,这就像五根定海神针,如果实现,可能华夏历史将彻底改写。
  草原民族也好,日本鬼子也罢,还有什么吐蕃、金蛮,将很难对汉人构成毁灭性的威胁。
  这样的诱惑,不值得狂一把吗?
  ......
  。
  ——————
  ps:这里所说的川黔,并不是四川和贵州的简称,而是指四川东南和贵州、广西一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