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战国野心家> 第781章 砀山围城战(三)

第781章 砀山围城战(三)

  老虎和绵羊永远不可能平等,平等的前提是羊可以杀死老虎。
  分封建制之下,士以上的贵族依靠封地的脱产,吃肉的同时可以脱产训练,这就是尊卑有别的基础。
  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秋风未至蝉先觉,处在反墨第一线的皇父钺翎,最先觉察到了这种改变,但却也已经无能为力。
  …………
  砀山城西侧的营垒小门处,数千老弱正在排队进入,宣义部的人正在那里宣传。
  一如皇父钺翎所想的那样,如果今天皇父钺翎没有释放这些民众让他们离开砀山,墨家依旧会打,只不过到时候宣义部的宣传口径便和今日不同了。
  许多民众心怀感激地想要跪下去,却被宣义部的人制止,反倒说一些是他们没有及时清理掉那些害天下之人以至于此云云。
  安抚了民众之后,将这些老弱安排到了营垒之后两里之外的地方。
  砀山紧邻彭城,并没有任何的后勤压力,这也是这一次围城可以用“人道主义”的理念将城中老弱撤出的基础。
  砀山的围城战,不可能是一场长久的围困,而是一场惨烈的攻坚,这些民众在城中和在城外,并无区别。
  但对于整个天下的道义而言,撤出的这数千人意义重大,只要善加宣扬,天下人总会认为原来民众的命也是命,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
  这种宣传对于砀山围城战毫无意义,但对天下却有意义。
  军队终究只是军队,需要服从于政治的需要,他们的意见不足以主导泗上决策层的战略。
  …………
  敌前指挥所内,参谋们各种各样的机会都已经呈现在了六指和他的战友们面前。
  炮兵的指挥官面对这些意见,却提出了不一样的建议。
  “砀山的地形和城防,并不适宜于穴攻。砀山城最大的缺点,就是外围的边角都是砖石结构,这倒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
  “如果外层覆盖的是土,铁弹打出去,很可能深陷于土中,反倒没有杀伤。”
  “可若是砖石,集中火药,猛攻一角,调整一下射击的仰角,就可以让铁弹砸在石头上四处乱飞,给敌人以重大的杀伤。”
  “如今砀山已经被围,南北都有沼泽,我们最适宜的进攻方向就是东边。不若大张旗鼓,就是猛攻东侧,使得城中士卒集中于东墙。”
  “我们大张旗鼓,他们便不敢不多派人手。”
  “多派人手,人群就密集,铁弹平砸在砖石墙上便可以跳起,杀伤极大。”
  “以之字形的壕沟坑道接近、以炮兵削减墙上的敌军,靠近之后再以先登营猛攻,只要攻破一角,则砀山皆破。”
  这计划却和六指所想的不谋而合,六指看了看穴攻的方案,成功率实在不高,而且一旦失败,对于军心士气的打击极大。
  四周的壕沟和水渠,以及延伸出来的外层防御,都使得挖地穴到地基的计划事倍功半。
  他也是考虑到了义师的炮兵优势,如何将这个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这便是一方主帅所要考虑的问题。
  看了看炮兵指挥官的计划草案,六指点点头,以示认同。
  泗上攻城法的整体思路从未改变,就是依靠之字形的土木作业壕沟,接近于城墙。
  利用炮兵的优势,猛攻一点,隐蔽出击,一举拿下一个凸角,那么整个城邑的防线就会崩溃。
  因为这是砀山城,而不是砀山堡垒,并没有二重堡垒建筑在城中,所以边角就是最大的弱点。
  之字形的壕沟战术,在之前几次攻城战中都发挥的淋漓尽致,城中不可能没有防备。
  但这种战术的流氓之处,就在于只要攻城一方炮兵占优、有熟练的工兵,就算城中知道外面的战术也无可奈何。
  说是之字形壕沟战术,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平行壕战术。
  以城邑城墙为点,最短的距离必然是和城墙垂直的垂线。
  但是,这种垂线会在守城一方的炮兵笼罩之下,会给攻城一方极大的损失。
  之字形壕沟的优势,就是用和城墙平行线为锐角的壕沟,靠这个壕沟的正弦慢慢接近城墙。
  城上的炮兵对于在壕沟中运动的士卒没有威胁,因为和城墙成锐角,在城墙上的炮兵看来,就像是一道平行于城墙的线,铜炮对于壕沟内的人无法打击。
  但因为之字形锐角的存在,实际上整个壕沟是不断接近城墙的,一旦接近到城墙三五十步之内,就可以派出先登营猛攻,使得最危险的距离城墙二百步到五十步的距离形容虚设。
  先登营,是各国诸侯和泗上的叫法,也有称之为掷弹兵的,或者以往在墨家体系内叫备城门之士,其实都差不多。
  他们装备有火枪和铁雷,有些人甚至不配火枪只带短剑和铁雷,算是步卒中最精锐的部队,大多数都是些挑选出来的壮汉。
  只要他们能够接近城墙,一两次猛攻就可以登城。
  想要应对这种“猥琐且流氓”的攻城方式,其实也很简单:派出野战部队出城,毁掉辛辛苦苦挖掘的壕沟;要么就是炮兵占据优势,毁掉攻城部队的炮兵。
  可方法简单,做起来却难。
  如果野战可以获胜,干嘛还要依靠守城呢?
  因而这种战术在这个时代的围城体系下,机会可以算得上是攻无不克,而且经过“科学”的计算,只要步卒数量是守城方的五倍、炮兵是守城方的两倍,便可以保证能够在一个月内攻下一座火药时代的棱角堡垒。
  天下的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比拼的不再是双方勇士的勇武,而是在比拼双方的施政水平。
  谁能有钱造出更多的铜炮。
  谁能有能力在保证国内不崩溃的前提下动员更多的部队。
  谁的识字人口多。
  谁的数学九数几何更好。
  谁的动员能力更强。
  谁能有钱到建造更多的这样的堡垒。
  基本上,谁就站在了胜利的一方。
  针对天下任何一国,泗上在这些对比中都是占据优势的,所惧怕的也就只是以一州之力对抗其余八州。
  六指很清楚泗上这边的优势,也很明白泗上这边怕什么,所以对于上面要求在一个月内攻下砀山的要求,既赞同又确信自己可以完成。
  炮兵指挥官的意见经过几人表决之后,得到了认可,很快以这个战术构想为蓝本的计划就由参谋部的人制定出来。
  主攻的方向是砀山的东侧,以东侧城门的两个凸角为主攻方向,放弃穴攻和蚁附的攻城方法。
  以两个凸角为目标,同时挖掘两条之字形的壕沟接近,壕沟的宽度在六米左右。
  每隔五十步,就挖掘一道平行于城墙的屯兵壕沟,防止城中的士卒出城反击,也可以使攻城一方的士卒隐藏在屯兵壕中随时可以反击。
  所有的炮兵集中使用,最开始的任务就是防备城中出城反击,封锁东侧城门到壕沟之间的空地。
  等到之字形的壕沟接近到城墙三百步的时候,工兵开始在壕沟附近挖掘炮兵阵地,利用夜晚将炮兵部署在接近城墙二三百步的壕沟阵地中。
  天一亮,立刻调整角度,炮击城头。
  利用砀山砖石结构的斜坡,将大量的铁弹以接近于平行地面的角度射出,造成铁弹在砖石结构的斜坡上跳动,不以轰开城墙为目的,而是以杀伤守城士卒、击毁守城器械为目的,掩护城下的挖掘。
  正常来说,从四百步开始挖掘,那里是城头炮兵瞎猫碰到死耗子能对攻城方造成损失的最远距离。
  以四百步开始挖,每隔五十步到八十步,挖一道平行壕用于屯兵和作为中转站,一共需要挖掘三条左右的平行壕就可以接近城墙。
  在最靠近城墙的方向,利用炮兵的掩护,挖开出击口,使得可以一次性展开两个先登营连队的攻击,就算是大功告成。
  因为这时候的铜炮发射的都是实心的铁弹,所以炮兵最大的威胁在于纵向的射击,如果直接进攻,纵向的炮击威胁极大。
  之字形掘进,使得守城一方的炮兵等同于废掉,因为铁弹不可能在几乎平行于城墙的壕沟内滚动,也就不可能杀伤攻城方的士卒。
  城头的弓手、弩手、火枪手,都无法对沿着之字形壕沟活动的人造成杀伤,只要计算好城头的高度、壕沟宽度和深度以及和城头的角度,就可以无损接近。
  这种战术的重中之重,就是不骄不躁,不急不躁,用看起来最慢的速度,达成最大的战果。
  只要炮兵占据优势,只要之字形的壕沟接近到城墙凸角之前二百步,只要能够防守住城中的反击,那么距离也就只有一步之遥。
  最后的那几十步百余步,是集中铜炮猛轰打开缺口、还是派人挖坑用上千斤的火药埋下去炸开城墙,意义也就都差不多了。
  上面给出的命令是一个月,以此时各国的动员速度和动员能力,一个月内都不可能有援军出现。
  一个月后是重要的秋收结束和中原地区的宿麦种植期,也是各国是否出兵、是否干涉的最后期限。
  不出兵宋国局势稳定,再出兵意义就不大了。
  出兵,砀山围城战也会让各国再三斟酌。
  不过六指对于上面给出的一个月的期限不以为然,他稍微计算了一下,其实十五天的时间足以攻克砀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