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战国野心家> 第370章 庶卒君子金鼓交(十一)

第370章 庶卒君子金鼓交(十一)

  现如今墨家义师攻破了武城,越王翳原本想要由倪而攻滕的计划不得不变动,越国的大军也不得不前往武城。
  不久前的政事商讨中,寺区就劝谏了越王翳,说明白了必须要先逼走墨家义师,夺回武城的重要性。
  寺区劝阻说“大国制义以为盟主,是以诸侯怀德畏讨,无有贰心。信以行义,义以成命,小国所望而怀也。信不可知,义无所立,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
  越国既然作为泗水流域的霸主,那么就必须要讲求信义,当年会盟的时候,这些小国诸侯遵从越国为霸主的理由,就是越国会保证这些小国的安危,除非是“无礼”的情况才会被灭国。
  二十余年前灭郯国,那也是因为郯君无礼与越,与齐成盟,背弃了当年徐州会盟的誓言。
  越国如今是有政治包袱的,墨家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逼着越王翳不得不去救援,驱赶走墨家义师。
  也有越人贵族觉得根本没必要,不需要管墨家义师到处攻伐,不如直接夺回滕国,彰显武力,各国自然臣服。
  寺区劝道:“昔年先王以邹、倪国君无道而废之,以鲁拒缯国故土而夺之,师出有名。会盟之时,曾约定‘勿相害’、‘被围必救’,是以各国信服。”
  “如今墨家破倪城而夺武城,若不救援,恐让各国贰心……”
  寺区的理由,是出于政治威信上的考虑。
  越王翳需要的正是一个理由,因为他本身就是想要去救援的,这一场会盟草草结束,弄成一个笑话,他必须要树立越国霸权的威严。
  如果连小小的墨家都能攻击那些小国,越国却“避而不敢救”,那么就算武力获胜了,那么越国的威信也就全都没了。
  单单靠武力,是不能够保持在北方的霸权的,因为越国的文化和政治都落后于中原,想要让各国臣服只靠武力可能会让各国将来投靠齐国。
  齐国才是越王眼中的头号大敌。
  当年勾践北上,也正是靠着鲁、齐两个相对于泗水小国的“巨国”经常欺压这些小国,才获取了泗水各小国的支持。
  越国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落后,导致“灭国置县”这样的手段对于越国来说简直是妄想。
  人才储备和政治制度,根本不足以支撑把这些小国变为自己的领土,而只能采取附庸称霸的形式。
  真要灭国,那就牵扯到各小国贵族的激烈反抗,得不偿失,滕国之前被灭更多的是一种恐吓和威慑,真要是全都灭国,那么越国在北方就根本撑不下去了,会被无穷无尽的复国、反抗、贵族抵触和大国干涉弄得焦头烂额。
  再者,从军事角度上,越王翳也必须要消灭这支外出的墨家义师。
  墨家善于守城,野战也只有商丘夜袭一事,越王翳确信只要抓住义师,邀其决战,那么反而更好,可以不去攻打难以攻下的墨家防守的城邑。
  墨家既善守城,那么滕国也不是一日可以攻下的,就必须做好长期围困的准备。
  越王翳没傻到想要强攻,想的就是围城困死墨家,逼墨家出城野战或者宣布投降。
  既要做好长期围困的准备,那么后勤就必须要做好,留下这么一支在后方乱窜的义师,对曰越国的后勤运输是毁灭性的。
  再加上从越国本地准备后勤,肯定不充足,必须得到这些小国的支持,哪怕他们出不了多少士兵,但是能够出动粮食民夫就够了。
  如果不去救援,这些小国会担心义师攻破他们的都城,以“助不义之战”的借口对他们动手,那样的话必然会导致各个小国不敢出力。
  越王翳气愤之余,也只能下令全军开往武城。
  随即派人去鲁国借路,声明自己不是想要入侵鲁国而只是从鲁国乡间借路。
  四万多大军,渡过沂水,经过十余日征途,终于抵达了武城,可映入眼帘的武城却是一座毫无兵祸痕迹的武城。
  墨家义师已经在五日前南下,不知去向。
  城门处,还残留着义师攻城的可怕景象,城门被炸成碎片,附近的城墙也彻底坍塌。
  越王翳听鸷说起过滕国破城时候的场景,但却没有亲见,今日一见才信墨家攻城的手段果然已超天下以后的攻城十二法。
  武城宰出面迎接了越王和费国的使者,越王勃然大怒,询问武城宰何不坚守?
  武城宰却道:“费人国弱,不善征战。滕地越人驻守,尚不能支撑五日,况于武城?”
  越王翳不好发怒,又问义师在武城如何,城内人皆道:“秋毫无犯,乃君子之军。反而整饬政事,惩罚贪吏,赏罚分明,救助贫苦,行天道之礼……”
  武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所说的君子之军,非是越国这种基于血统和经济地位的“君子”,而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君子。
  此时能做到秋毫无犯的军队,旷世罕有。
  越王翳也想让自己的军队做“君子”,然而军队需要吃饭,需要粮食,这“君子”做起来就有些难。
  墨家义师在临走之前,将府库的粮食多数分发给了城内的民众,剩余的多是一些祭祀的税粮。
  越王翳不想得罪贵族,因为这是越国维系霸权的根基,大军所需要的粮食也就不能动用贵族的粮食和祭祀的税粮。
  无奈之下,只好征收民众手中的粮食。
  按照越国的习俗,在城门敲鼓,集中城内百姓,告诉他们必须在三日之内将“府库”的粮食归还。
  这些粮食原本属于府库,被墨家分给了民众,留给越王翳的就是个两难的选择。
  要么,做君子之军、仁义之师,秋毫无犯……粮食从府库跑到个人手中再收回去,同一批粮食,意义却截然不同。
  要么,就做残暴之师、虎狼之国。
  其实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打击本地的贵族,逼着贵族交粮食,只可惜墨家连这一点都算到了:越王翳要是这么做,那就可以称之为同志了,他不敢这么做,他的霸权和威信需要贵族的支持。
  越王翳既下令,武城宰闻言去劝,但是越王翳以这是费君之命为要求,说是费国作为盟友理应提供一定的粮草。
  武城宰劝阻不成,叹息不已。
  墨家义师是破城而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确实守卫不住,他这个武城宰已经做到了极致。
  之后,墨家义师又打开粮仓,说城内百姓多饥馑,这些府库之粮是为了让百姓在饥馑的时候得到救济、为了在战时的时候可以守卫。
  现如今百姓已经饥馑,面有菜色,就该发放被百姓。至于守卫,墨家人也出面表示,武城无非防鲁,若是鲁国入侵,墨家自会阻止这种不义之战,定会前来支援。
  武城宰既是被迫,也是被墨家说服,发粮给百姓后,百姓欢呼,皆呼万岁。
  期间墨家义师秋毫无犯,正是儒学氛围浓重的武城民众眼中的“君子之师”,毕竟武城是曾参、曾点、澹台灭明的故乡。
  越王翳为了名声,又以费君的名义让武城宰下令完成征收的工作,武城宰见识到了民众得到粮食时的喜悦,如今又要让自己出面逼着民众交还粮食,不由长叹。
  便想到《卫风、氓》中的一句话,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他心想: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一邑之宰?
  前几日自己出面,虽说有墨家义师武力的逼迫,但还是有道理的,再加上自己也已经认可了墨家的说辞。
  现如今又要自己出面让民众将粮食返还,自己的话数日两变,这如何能行?日后家族在武城如何立足?
  那士人二三,妻子便会离开。
  自己这一邑之宰若也二三其言,又怎么能够让民众信服家族?
  又想:一月二变其言,不信;夺百姓之利而被怨,不义;弃君之命,不忠。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死志既生,又想到了义师主帅名适的宣扬的一些事。
  这一次墨家义师的宣扬,是止战非攻,是要驱逐残暴之越,创立一个泗水八国的非攻同盟,期间各国非攻止战,一致抵御外部的反抗,并且墨家愿意支持各城的变革……而且暂时没提政治变革,只是提起了一些先进的农具和技术方面的。
  义师秋毫无犯,军容齐整,更为可怕的是其中不少泥腿子出身的贱民竟然都认字会一些九数,这让沛邑宰不得不佩服。
  他觉得义师能够击败越国,因为他亲眼见到了义师的军容,也见识到了义师攻城手段的可怖,还有那些之前从未见过的可怕武器:义师主帅说这是天志之力,只怕所言不虚。
  既是这样,想来墨家在泗水必能获胜,自己的家族想要继续在这里扎根维持,总不能成为那个“助纣为虐”之人,自己被越王翳逼着征收粮食,那岂不是会被墨家认为“助不义之战”?
  将来墨家若在泗水得势,自己的家族名声既毁,民众怨恨,这如何能够长久?
  想到“义”,萌生了死志。
  想到了现实和家族的未来,更让他的死志坚决。
  于是,武城宰在民众面前说了一堆义士之言,横剑自刎,民众恸哭,心中更怨。
  他既死,城中也无人愿意站出来做这件事,越王翳只好强制执行,下令三日之内必须返还粮食,各家的数额都有定量。
  因为墨家义师实在是太过“秋毫无犯”了,府库整理的干干净净,账目清清白白,每家分了多少粮食也都写的清清楚楚。
  大军在城内,民众敢怒而不敢言,只好乖乖地将刚刚分到手的、还没有捂热乎的粮食缴纳上去。
  还有不少家还有墨家的纸币,有购买的,并无粮食,便想着把这些“钱”缴纳上去,毕竟这些钱确实能够买到东西。
  然而越人却并不收,凡是交钱的,一律退回,强制各家缴纳如数的粮食才行。
  这一来一回,对比严重,便有人在城中传唱歌谣,只说越人残暴而墨家行义。
  越王征集了粮食,又传来消息,义师南下,似乎有直奔费国都城的意思。
  在武城,越王翳已经知道,义师不过万人。
  若是别的军队,万人攻破一国都城,那就梦话,即便费国小国,但也不是万人可以顷刻攻破的。
  就算城内不能反击,若是被困在城下,前后夹击,必能大破。
  可是义师这万人的攻城能力,已经让越王翳胆寒。
  滕、倪、武城皆是数日攻破,火药之物攻城配合坑道挖掘,却是利器。
  那公尚过当年游越的时候,便说起过墨家守城的手段,挖坑以防穴攻,那是墨家守城的重点技术,挖坑的手段已然天下无双,再配合这些火药,实在是不能防备。
  既是这样,那么这义师南下说要攻取费国的都城,就不得不防。
  一旦攻破,这些小国如何肯全面听令于越?而且墨家的大本营在沛县,越人也只能攻打滕国,而不能攻打沛县。
  当年商丘城下,楚王盟誓,沛县利天下,所以若是有攻打沛县的楚人必然救援。因为楚国可以从沛县得到技术和各种先进的东西。
  楚国盟誓之后,中原各国也纷纷表态。
  虽说后来楚国和三晋都各自指责对方而没有参与墨家主导的弭兵会,但是关于沛县的盟誓还是奏效的,尤其是墨家在商丘和牛阑邑展示了手段之后更是如此。
  再者,沛那是宋国的领土,墨家只是名义上的“沛宰”,越人若是越过滕地直接攻打沛,那就是对宋开战,这不是越国所希望的。
  因此,这场报复之战,只能围绕着滕国来打,不敢越境。
  如果现在不展示出可以救援附庸国的力量,这些附庸国日后就再难听命越国了,越王翳没有彻底灭掉墨家的能力,他只是想彰显滕国的霸权以维系越国在北方摇摇欲坠的统治,就不得不考虑附庸国担心墨家日后报复。
  不管真假,义师既然南下,越王翳就必须也要南下,若是能够在费县国都附近与墨家义师决战,那是最好的。
  否则,这万余人的义师在外,墨家又可以困守滕城,自己这数万大军如何能够安心作战?
  按照天下之前的规矩或是常识,这么打仗就是自己作死,很容易被尾随的大军包围在城下,可现在却真的不一样了。
  天下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战法。
  因为天下之前,从未有过能够三日破万人之邑的攻城手段,多是围城,可墨家义师完全改变了天下战争的规矩。
  那些夯土的、两丈高、七里周长的、看似牢固的小国城邑,在善于守城的墨家眼中,竟好像是一块随意可以捏碎的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