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文唐> 第680章 重订度量衡

第680章 重订度量衡

  从皇宫出来岳山就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的骑马回四姓坪过年。今天大年初一,他这个当儿子的必须要回家陪父母过年。
  回到家和家里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顺嘴把武畅产子的消息告诉了他们,然后他就后悔了。
  岳山娘一脸惊讶的道:“真的?圣人和娘娘肯定很开心吧。”然后状似不在意的道:
  “太子妃今年才十三岁吧?比丽质还要小两三岁。这么小就生孩子,太危险了。”
  岳山心中顿时大叫不好,这哪是在关心武畅的身体,就差直接质问为啥别人小的都能生,你不能生。
  再看李丽质,脸上的笑容变得僵硬起来,说了句:“我吃饱了,你们慢慢吃。”说完起身就离开了。
  岳山也是一个头两个大,很后悔为什么要提这回事儿。他娘哪里都好,就是对待下辈人方面太过于古板。
  儿子结婚就迫不及待的想抱孙子。尤其是听到谁家媳妇怀孕生孩子,都能给自己怄半天气。
  他给她解释过年龄小产子太危险,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她总算消停了一些。可还是不能再她面前提孩子的事情,要不然她就会控制不住自己。
  平时岳山从不在她面前提孩子什么的事情。但太子妃产子是一件大事,对他们家来说也是一件喜事,就顺嘴提了这么一句。
  在他想来,她在想要孙子也要看看场合吧,总不能大年初一喜庆团圆的日子闹不愉快。
  但事实是他还是低估了自家母亲对下一代人的渴望,都近乎魔怔了,真的当场就闹的让人下不了台。早知道说这个干嘛。
  他摇了摇头,道:“你们吃,我去看看。”说完也放下筷子去追李丽质。
  “哎哎哎,你们干什么这是,饭还吃不吃了。”岳山娘还在后面喊道。
  “啪。”一直默默不语的岳老四猛的把筷子拍在桌子上,沉着脸道:“现在你满意了吧?”
  岳山娘下意识的缩了缩脖子,但嘴上却不认输的道:“这怎么能怪我,我说什么了我。”
  岳老四道:“别装傻充楞,说什么了你自己心里不清楚?整天就想着抱孙子抱孙子,我看你都魔怔了。”
  岳山娘兀自嘴硬道:“我想要孙子怎么了,难道你就不想要?谁家结婚这么久了还不要孩子的,隔壁陈十三的儿子才十七岁,已经给他添了俩孙子一个孙女了。”
  “你儿子都二十好几了到现在一个孩子没有,我为什么不着急。你就不怕哪天突然死了没办法给祖宗交代。”
  岳老四被气的直哆嗦,指着她道:“你……你胡说八道些什么。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年初一,有什么事情不能改天再说?”
  “我看你是好日子过多了忘记自己是谁了。”
  “咱们家有今天是靠谁?靠你吗?靠的是儿子自己。他从小独自一个人一拳一脚打拼才有偌大的家业……他做事自然有自己的主见,你瞎掺和什么?”
  “丽质是谁?是公主,圣人和娘娘的嫡女。万一……咱们家的好日子就彻底到头了。”
  “你是不是好日子过多了想重新过回以前那种连饭都吃不饱的日子?等两年又怎么了,一家人平平安安的不比什么都重要。”
  当年那种吸心般的饥饿感再次被忆起,岳山娘也慌了,道:“我……我听你的还不行吗,你说现在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凉拌。”说完岳老四也气哼哼的起身往外走。
  “哎,你怎么也走了,吃饭呢。”岳山娘喊道。
  “吃什么吃,气都被你气饱了。”岳老四丢下这句话头也不回的走了。
  只留下岳山娘看着一大桌子菜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她心中也充满了懊悔,忍不住打了自己一下,道:“怎么就管不住这张嘴呢。”
  ……
  且说岳山一路追到自己的房间,在卧室里找到了趴在床上低声抽泣的李丽质。
  他过去在她身边坐下,伸出一只手搭在她肩膀上道:“都是我不对,让你受委屈了。”
  然而李丽质却毫无反应,好像没有听到他的话一般。岳山心中知道,她应该是真的被气到了,否则不会这样。
  “娘今天确实过分了,怎么能说这样的话……”
  然而听到这句话一直没有反应的李丽质却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抹着泪珠道:“你以为我是生娘的气吗?”
  “不是吗?”岳山疑惑的道。
  “娘的想法很正常,换成我儿子成婚这么长时间都不要孩子,我一样会着急。”李丽质道。
  “这……那……那你这是……”岳山迷惑了。
  “你说我在怪谁?”李丽质杏眼圆睁,瞪着他质问道。
  “呃……”岳山懂了,锅最后还是扣在了他的头上。是他一直不想要这个孩子,才有了后续的种种矛盾。
  可他也觉得冤枉啊,他是真的为李丽质的身体考虑。只是这个时代……
  “今年是我的及笄之年。”李丽质又补充了一句。
  岳山知道她是什么意思,眼神不停闪烁陷入思索,过了好一会儿似乎做出了决定。什么话都没说,起身大步来到门口对守在外间秋儿叮嘱了一句:
  “有人过来就说我身体不舒服已经睡下了,不要让任何打扰。”
  说完‘啪’就把门关上,几步来到床前‘恶狠狠’的盯着李丽质。
  “你……你想做什么?”李丽质有些慌乱的道。
  “你说呢。”
  “你……你不要过来……”
  “不过去怎么生孩子。”
  “啊……天还没黑呢。”
  “生孩子谁还管天黑不黑。”
  “……”
  嫡长孙的出生确实是一件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因为国丧略显冷清的皇宫重新变得热闹起来,总算是有了过年的气氛。
  百官纷纷上表祝贺圣人得嫡长孙,恭喜太子得嫡子……在京城的官员只要级别足够的都准备了一份贺礼,不在京城的后续肯定还是要补上。
  百姓们也由衷的为朝廷感到开心。乱世人不如太平犬,百姓们都不希望大唐出现动乱。
  经过李渊李世民两父子的治理,天下元气已经恢复,说一句百姓安居乐业没有问题。
  好不容易过几天好日子的百姓自然希望大唐国祚绵长,让他们能多过一段时间的太平日子。皇室有合适的继承人出现,就是一个好消息。
  不少百姓自发的为嫡皇孙祈福,祈祷他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和他祖父一样的明君。
  对于百姓来说嫡皇孙仅仅代表着皇权的延续,对于李世民和朝中大臣来说这孩子更加特殊,是吉兆。
  李承乾动手术前一刻,恰好他被诊断出来到这个世界。然后李承乾的手术顺利完成,且康复的也非常好,预想中的危险一个都没出现。
  李渊驾崩举国悲伤,他的到来冲散了悲伤,带来了喜讯。
  恰好李世民又准备大刀阔斧的改革……出生日期还是大年初一……
  对于李世民来说他就是吉兆,是苍天对他改革的认同,百官也差不多都有这方面的想法。
  所以说这个孩子来的太是时候了,时间点卡的有天命之主的感觉了。
  对李承乾来说这个孩子同样是他的祥瑞。不管他本人能力如何,只要不胡作非为,看在嫡长孙这一身光环的份上,李世民和群臣也不会轻易废太子。
  所以这个孩子的出现让他的太子之位变得更加牢固。
  对武畅来说更是如此了,有了这个孩子她的太子妃之位才真的稳如泰山。就算李承乾当渣男变心,也无法动摇她太子妃之位。
  前世李治时期王皇后为什么斗不过武则天?什么武则天更阴狠手段更高啊之类的,那都是虚的,真正原因是她没有孩子。就算没有武则天也会有别的女人把她斗下去。
  整个武家也跟着受益,李世民直接下旨召应国公一家回京探亲。
  武士彟被发配的原因是他忠于太上皇,现在李渊死了这个结自然也就解开了。武畅又生下嫡长孙有大功于皇室,他这个做父亲的也能分到一份功劳。
  说是探亲,回京后他但凡表现的恭敬一点,再有人给搭个梯子,李世民大概率会把他留在京中任职的。
  对于年近耳顺的武士彟来说也算是善始善终。
  可以说这个孩子的出生真的是在万众期盼中诞生的,天生就拥有无数光环。
  嫡长孙的出生也让李世民更加的大胆,年假结束第一天的朝会就接连宣布了几个重大改革。
  比如重订度量衡。现在使用的度量衡标准还是千年前制定的,流传到今天肯定会出现误差,重新校对的目的是让这个标准更加适合当前需要。
  长度单位倒是没怎么变,就是确定了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米。
  尺和丈正式被取消……取消的原因是一米等于三尺,一尺是三十三点三三三……厘,除不尽呐,会有误差产生争议。
  为了避免这些争议更加细化长度单位,所以取消尺和丈,采用毫厘分米四种单位。
  严格来说这个变化其实和没变化差不多,只是重新确定了几个新的单位,大小和原本是一样的,原本是一米现在还是一米。
  真正改变大的是重量单位。
  斤从原来的十六进制改成了现在的十进制,也就是说以前十六两为一斤,现在改成十两为一斤。原因很简单,十进制更容易计算。
  这牵扯的可就太多了,从根本上改变了‘斤’的多少。以前所有的秤都作废了,重新锚定新秤,带来的麻烦很大。
  不光是生活上带来的麻烦,史学家也麻烦。关于前朝的岁入亩产什么的记录也都要跟着变,工作量很大。
  所以关于这个改变很多大臣都站出来反对,理由就是扰民,不方便,损害百姓利益什么的。
  李世民直接反驳,十六进制就方便了?现在一时的麻烦是为日后千百世提供方便。
  损害百姓利益?这个也简单,朝廷会让工部制作足够的新秤,到时候百姓可以免费用旧秤换新秤。
  甚至他还豪爽的表示,就算是腐烂不能用的旧秤也能换新的。钱也不用国库出,走内库报销。
  这下反对的人也没有了理由,只能默默的同意。
  还有重新修订文字和官话,两个月后朝廷会颁布贞观大字典,所有文字的字形释义皆以大字典为准,官话发音也以字典为准。
  贞观大字典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编了十年了还没个结果,据说现在还在为发音的事情争论不休。
  前段时间李世民亲自派人接手,强行制定了标准。官话以长安口音为标准以洛下音为辅,去除那些发声困难的读音,遇到比较难以分辨的多音字也可以采纳其他地方的方言进行区分……
  就按照这个新的标准,必须要在春分之前完成编撰工作,否则就把有意见的人给换了重新找一批人过来做。
  自己花了十年心血编出来的字典自然不能就这样送人,在胳膊扭不过大腿的情况下只能按照李世民的标准来编撰。
  为了赶时间这些人年都没回家过,不分昼夜加班。因为有原来的基础剩下有争议的地方本就不多,估计二月份就能正式完成。
  李世民提前通知,也是为了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同时为了推广大字典,五年后科举考试阅卷皆以大字典为准,十年后会说官话的士子科举名次上调一等。
  这个决定自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争议不是来自于字形字义,大多数人不但不反对这一点,反而很高兴能确定统一的标准。
  有争议的是科举考校官话,大城市还好,偏远地方学官话就太难了。对那些偏远士子不公平,尤其是寒门士子,他们上哪学去?
  李世民既然提出了这个标准,自然也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制定出了应对方法。
  县考不考核官话只看文章,考中之后可以凭借生员的身份免费进入当地县学学习。不光可以学说官话,还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为州试打基础。
  如此一来就彻底堵住了那些反对者的嘴。
  这里其实也是一个坑,给古学派和世家挖的一个坑。世家家大业大又有名师,基本都会自建家族学校传授家族学问。
  如此一来他们就形成了一个闭环,自己生产,自己教育,学有所成之后出来做事做官,新学很难渗透进去。
  现在标准官话掌握在朝廷的学政体系手里,也就是各种官立书院。那些世家子弟想要出来做官,就必须要进入官学学习,而官学则是新学的天下。
  这就相当于是打破了世家的那个‘闭环’,强迫他们的子弟接触新学,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力量。
  所以强制推广官话表面看是为了统一口音,实际上就是给古学派和世家挖的陷阱。
  还不用害怕他们不跳,只要他们还想让自己的子弟出仕,就必须要跳。
  当然他们也可以主动学习官话,然后用官话在家族内部的学校授课。但没关系,这事儿就是搂草打兔子,能坑一个是一个。
  今天坑你一次,明天在坑你一次,慢慢就把你坑的半死不活的了。
  这个坑挖的很隐蔽,甚至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个坑,短时间内也不用害怕他们察觉,过上几年他们发觉在相反对就晚了。
  比起前两个革新,第三个计划才真的让天下震动。
  朝廷准备建立圣贤祠,把古往今来所有为华夏文明做出贡献的圣贤全部放进去,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祭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