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楚臣> 第七百三十一章 凌云阁

第七百三十一章 凌云阁

  虎牢关巡视军情及关防建造之后,韩谦便与王珺返回洛阳。
  九月下旬已经是暮秋时节,草叶渐黄,一阵风刮过,园子里都有落叶被风带着旋转起来。
  韩谦坐在上阳苑凌云阁里,拿着他大梁国主的印玺,在一封封奏章上“啪啪啪”盖戳子,甚是爽利,奚荏禁不住抱怨起来:
  “这些奏章所言皆是要务,乃是诸公夙夜不辞辛劳推敲完备,你却看都不看,直接加印,就不怕叫人看到泄气?”
  “这些冯缭、郭荣、顾骞等人既然都讨论透彻了,又皆是立刻要交办下去的急务,我要一一细阅,不是耽误事情嘛?”韩谦说道。
  见韩谦如此不负责任的话,奚荏撇撇嘴;冯缭、郭荣、顾骞坐在下首也是无奈的笑笑。
  秦问作为谏议大夫站在韩谦身边,还是恪尽职守,集中注意力快速的看一遍奏章,以免当中有什么之前未曾发现的遗漏。
  只是秦问眼力再好、注意力再集中,也远比不上韩谦直接盖印的速度,几天积累下来上百封奏章,半盏茶的工夫就算全部裁过了,接下来就直接交给右内史府执行。
  连秦问都觉得韩谦这个国主做得太不负责任了。
  “还有什么事情?”韩谦将盖过印玺的厚厚一叠奏章,往案前一推,见冯缭、顾骞、郭荣他们也没有站起来将这些奏章拿出去执行的意思,问道。
  “尚书大人到洛阳有大半个月了,昨日宴席看他身体休养颇好,也应该要铤身而出为大梁效力了,不知君上可有什么想法?”顾骞迟疑了一会儿,就代表冯缭、郭荣二人直接问出来。
  韩道昌到洛阳后,执掌官钱司及大梁第一储蓄局,没有加参政知事衔,也就是没有相职,暂时没有资格参加枢密会议,大家不觉得有什么,毕竟韩道昌除在作为韩谦的嫡亲伯父外,其他资历还尚浅,才具也不显。
  然而韩道铭除了身为宗室大臣的身份,在楚廷就历任池州刺史、户部侍郎、岳阳行户部尚书、户部尚书及参政知事等显要官职,资历以及能力,冯缭、顾骞、郭荣都有所不及。
  之前为方便在金陵与楚廷谈和议,直接给韩道铭加了一个鸿胪府卿的头衔,但这个在中枢远谈不上特别重要的职务,理论上是留给冯翊的,已经有些不符合韩道铭此时的身份与地位。
  然而韩谦从虎牢关视军回来,几次邀集群臣饮宴都没有谈及韩道铭在洛阳的官职安排,私下也没有召见韩道铭。
  韩道铭目前还能沉得住气,但顾骞、冯缭、郭荣三人揣测不透韩谦的心思,又担心这事拖延下去,会使人心产生微妙的变化,决定直接找韩谦将这事挑明了说。
  另外,韩氏族人差不多都迁入洛阳了,宗正府或宗正寺照道理也应该要筹办起来,但韩谦也完全没有提及。
  听顾骞提及这个问题,韩谦盘膝坐在案后,手托着下巴。
  这其实是他目前所面临以及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
  虽然千百年来,宗室发挥的作用并不总是正面,甚至很多时候宗室内部的矛盾及冲突,常常将帝国拖入战乱的泥沼之中,但无论什么时候,想要巩固皇权之时,宗室永远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韩谦即便想要削弱荫袭之制,但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以及惯性力量,使得冯缭、郭荣也好,田城、高绍、赵无忌、林海峥也罢,这些人此时追随于他,尽职效命,内心的目标更多也是希望富贵能恩荫子孙。
  勋功赏爵的目的,也在于此。
  大梁现在及未来,也不可能避免会有一个庞大的、在大梁注定需要获得特殊地位的勋贵集团产生。
  从感情上,韩谦当然不想走“狡兔死、走狗烹”的老路,但要是给予勋贵集团以及宗室子弟过于优渥的经济特权,年代一久,必然会产生一个日益庞大的经济特权集团,吞噬、侵占地方及中枢财政,最终使中枢财政运转失效,将日益庞大的国事及国防开销全面摊到对底层平民日益严峻的盘剥上。
  一旦遇到较严重的内忧外患,整个社会体系就会直接面临新一轮的崩溃危机。
  韩谦不是没有考虑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只是之前还不够成熟,同时也是时机未到,便没有提及,但此时既然谈到大伯的任命,看冯缭、顾骞等人的架势,必然会谈及韩氏族人的安排,这些问题也就没有办法再拖延下去。
  要不然的话,难免会对人心产生一些极微妙的负面影响。
  “军务繁忙,我精力也有限,难以兼顾国政,我对诸卿是信任有加,但对诸多奏函草草盖印了事,还是难免会受数落,”韩谦慢条丝理的说道,“我想着是不是将左内史府的审议、封驳之事,单独划出来新设府司执掌,到时候只要新府司与左右内史府对州县及诸府司奏议之事取得一致,我原则上就不再驳回,直接裁定通过便好,你们觉得怎么样?”
  “君上要行前朝三省六部之制?”顾骞问道。
  前朝初年所行三省六部,乃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诸多事务的具体执行,待朱温创立新朝,一为集权,二为提高议事效率,将门下、尚书两省合并。
  韩谦禅继国主,忙于防务,顾骞、冯缭等人主要负责前期的两军融合之事,将尚书省及六部合并到右内史府,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内史府,外加军事参谋府、监察府共支撑起梁国新的中枢架构。
  听韩谦的话,顾骞以为韩谦是要将左内史府的决策、审议权柄分拆,最终仿效前朝形成三省六部相互制衡的中枢格局,这样也能分拆出一个全新的中枢机构,由韩道铭执掌。
  他与冯缭、郭荣对望一眼,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差不多这个意思,”韩谦说道,“但也略有区别……”
  “区别何在,还请君上示下。”顾骞说道。
  “前朝三省皆任职事官,荫袭也好、征辟也好、科举也好,皆由吏部选拔任命,官吏需要精简能干,左右内史府承袭中书、尚书两省职权,官制可以主要承循前例。不过,新设院司核心职责乃是参议国是,需要集思广益,人员任命要多一些,而除主持大臣外,参议者也不应再区分上下阶层。我以为新的院司,不再由吏司任命职事官,而由宗室大臣以及为大梁立下汗马功劳的勋臣以及地方推举的乡贤直接参与便好——你们觉得呢?”韩谦说道。
  韩谦所提是上议院制或者说贵族会议的雏形,顾骞、冯缭、郭荣都有些发愣,他们当然知道韩谦所言新制与他们所熟悉的三省六部之制,实有着天翻地覆的区别,但一时间也看不透此事对国政的影响有多深远。
  他们此时也说不定哪里好或者不好。
  韩谦也不会此时就要冯缭、顾骞、郭荣给他答复,只是限定了一个范围让他们先讨论起来,等过一段时间才召集众人讨论决定。
  顾骞、郭荣、冯缭以及秦问等人捧着一堆奏章离开凌云阁。
  “你这是要做什么?”奚荏看到顾骞、冯缭等人离开时一个个满脸困惑的样子,这时候忍不住问韩谦。
  “你替我掐掐肩,我便告诉你……”韩谦盘膝而坐,笑着说道。
  奚荏跪坐到他身后,却不想韩谦无赖的躺过来。
  韩谦头枕着温软处,忍不住要伸手去摸一把,却不想被奚荏掐了一下,抬起头看着她散发出成熟妇人诱人容光的脸蛋,说道: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然千百年来大治所开启的盛世却又是昙花一现,即便是前朝贞观、开元盛世,前后也不过一百三十年,然而从安史之乱始,前朝便每况愈下,直到山河崩坏,逾一百五十年,这世道便如铜炉煎熬世人。汉末自到隋朝这段历史不提,所谓两汉不可谓不强,但民众能安居乐业的年头也十分有限。故而有诸多雄主常叹,马上得天下易而马下治天下难。我大伯到洛阳来还没有满一个月,人心就有些微妙了,顾骞迫不及待的提及这事,却也不是私心,只可惜千百年诸多大家所倡致世致用之学无数,却也没有一个办法能有效解决掉宗室及勋贵所滋生的诸多弊端。其他人不说了,奚昌以及廷儿她的父亲,到洛阳后,让他们参议国政,多少有些力不从心,但他们也不会甘居人下。不要说此时将吏军民皆苦、大家还要共克艰苦,即便将来国泰民安,我也不希望封他们一个公侯之爵,再赏赐他们良田美宅姬妾僮仆让他们痛快的享受余生。姓韩的,仅仅因为姓韩,现在洛阳城一个个都帮着他们说话,恨不得只要姓韩就都应该封侯。只是真要这么去做的话,总有一天大梁会冒一个与世家宗阀一样,压得底层民众喘不气来、到最后不得不变乱天下以求革新的庞大集团来。然而他们跟着我打天下,也不想临了一无所得;赤诚为民、甘愿满袖清风者总是少数。而将来也没有谁能保证我的子孙个个都英明神武、勤于国政,不荒之于嬉?不说远的,就说我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谁又能保证文信、文聪他们兄弟之间不手足相残,又或者保证大梁不冒出一个徐明珍来?这些问题头痛着呢,要是在棠邑,还不那么迫切,但我禅继大梁国主,朱家宗室子弟以及册封的那些公侯以及不适应新制之政的将史,现在就要安置好,这些则都成了迫在眉睫要解决好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