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大明春色> 第五百七十八章 忽好忽坏

第五百七十八章 忽好忽坏

  从除夕到元宵节前两天,整个过年期间,朱高煦与前锋将士们都在水上飘着。
  朱高煦坐在一艘大船上的楼阁上,船上“伐罪讨逆”大旗在风中招展。他眺望着右侧的大江南岸,情知那片陆地已经属于直隶地界。
  鼓|胀的风帆高高挂在半空;甲板下面,两座水车的轮子在江水里“哗哗”转动着,轮子周围旋转着洁白的浪花。蹬着水车的军汉们发出节奏均匀的“哟嘿”唱声。在波浪中起伏的楼船,顺着向东的江水、航行速度很快。
  就在这时,甲板上的武将喊道:“太平州城!”
  朱高煦马上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走到船侧,扶在木栏杆旁边、眺望南面。他的目光穿过初春朦胧的潮|湿迷雾,果然看见了一座城楼耸立在远处。江岸上,一些游骑的身影也进入了视线。
  大江上成片的白帆蔽江,如同云层,舰队的战船连绵不绝,阵仗非常大。于是官军斥候、必定掌握了汉王军水师的动向!
  双方的阵仗,已经逐渐摆到了明面。
  十余天之前,朱高煦还远在湖广省南部,仿佛扎眼之间,他竟然已经来到直隶地区了、京师近在眼前!他不禁脱口说道:“我说过,一定会回来的。”
  “请王爷下令!”身后一员水师武将抱拳道。
  朱高煦转过脸,点了一下头。
  过了一会儿,旗舰上的青色旗帜舞动起来,周围的号角声“呜呜呜……”地成片吹响。
  忽然“轰”地一声巨响,朱高煦感觉整个船体都是剧烈地一震。甲板上的火炮喷|射出了耀眼的火焰,空中一枚石弹呼啸而去。
  接着江面上到处闪起了火光,成片的硝烟在风中腾起;无数的炮声,仿佛天空下连绵的雷鸣。饶是在大白天,光线似乎也顺着大炮的轰鸣、而似明似暗。
  各式朝天抛射的大炮,剧烈的后坐力震荡、让各艘战船的船体摇晃不已。无数的炮弹毫无准头,大致向南岸乱飞。不过舰炮的杀伤力并不重要,声势震慑才是关键。
  一阵舰炮的炮击之后,“隆隆隆”的鼓声齐鸣,许多沙船直接冲到岸边搁浅。无数的将士们冲下战船,人群向江岸深处弥漫。
  登陆战并没有发生,官军游骑在炮击的时候就跑了。汉王军陆师一部冲上江岸,没遇到任何抵抗。接着王斌率部,将更多的将士、战马都陆续运下了战船,汉王军的军队在江畔聚集。整顿队列……
  不到中午,王斌派人来报:太平州官吏开城投降了!
  消息传开之后,船上的将士们一阵雀跃欢呼。江面上宏大的欢呼与呐喊声此起彼伏,大江上十分喧嚣。虽然人们坐了很久的船比较疲惫,但看这场面将士的士气仍然高涨。
  汉王前锋军的长驱直入,到目前为止进展非常顺利,几乎没有遇到有效抵抗。
  朱高煦道:“传令各部,陆师各部全部登岸,进驻太平州!”
  “得令!”
  原先朱高煦在船上与诸将商议,预料各种处境、制定了一些方略。
  朱高煦认为官军极可能会在京师外围,太平州、镇江府等地布防;因为但凡防御一个地区,若非万不得已、守军不可能采取困守孤城的方略。
  如果汉王军前锋一时拿不下任何一个城池,便应把大军部署在沿江地区、寻找战机;水师战船则部署在江上,策应陆师。
  (万一官军的抵抗意志没有瓦解,汉王军前锋打不赢时、便于连夜沿江岸退兵,然后丢弃辎重上船自保。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
  眼下的形势,却已超出了朱高煦的预料!太平州城的文武听到炮击之后、见到一股汉王军兵临城下,他们便很快投降了。
  于是朱高煦立刻选择了另一个方略。
  他走下战船,下令将所有陆师的辎重粮草、火器弹药都搬下船;他又命令水师船队、随后返回湖广省,去汉王军中军主力的位置,继续水运兵力到直隶。
  朱高煦麾下现在有六万多精锐。有了太平州城,他自信即便进攻受挫,用这些人马守城几个月、完全没问题。
  太平州城,将成为汉王军进攻京师的据点!
  朱高煦身披重甲,在大队马兵的重重护卫之下进入太平州的城门。此时城楼上已经挂上了汉王军的旗帜,各城已被王斌部控制。
  “隆隆隆……”无数的铁蹄踏在砖地上,马蹄声非常沉重。然而朱高煦此时却觉得身体很飘,周围的地面似乎隐隐在摇晃。
  他在船上呆的时间太长,船体一直在摇晃;到现在脚踏实地了,仍然没习惯过来。
  偶尔之间,朱高煦还能听到干呕的声音,有的将士晕船。
  前锋大军必须修整两天、才能恢复体力作战。而太平州城的州官和武将,投降非常及时!朱高煦的心里,此时对这座城的文武心怀感激。
  王斌的人已经征用了一座宅子,朱高煦在将士的带引下、来到了临时的中军行辕门外。
  就在这时,一骑赶来禀报:“王爷,咱们的斥候将士发现了敌军大军!”
  “何处?”朱高煦坐在马上问道。
  来人抱拳道:“敌军上午已出京师,正在向南进军,敌将似乎是魏国公。斥候营的弟兄估摸着,敌军大军或有十多万步骑!”
  “我知道了。”朱高煦踢了一下马腹,立刻又转头道,“继续派人去探,确定敌方大将都有谁!”
  “末将得令!”
  朱高煦来到行辕内。他还没有卸甲,不多时大将平安、王斌、王彧、尹得胜等人,文官侯海、裴友贞都到中堂来了。
  那个武将尹得胜,在湖广会战中表现很好,再次得到了朱高煦的提拔。现在尹得胜已是云南前卫指挥使,有资格到前锋军的行辕议事了。
  平安一向爱嬉笑怒骂,但今日得知敌将乃徐辉祖后,他竟然十分沉默。
  徐辉祖与平安是有旧的。当年“靖难之役”的灵壁之战,徐辉祖曾率建文军京营增援平安;虽后来徐辉祖又被调回去了,但平安毕竟与徐辉祖在战场上有些交情。
  反倒是王斌一脸讥讽的神情道:“之前京师来人(高贤宁)不是说,魏国公告病了?他这病忽好忽坏,全看俺们啊!”
  尹得胜不解地问道:“王都督,魏国公的病、与咱们有啥干系?”
  王斌道:“俺们在湖广拥兵数十万,魏国公的病就很严重;这会儿俺们只有六万多人,魏国公的病便不治而愈。这不是关系很大么?俺们王爷不仅文武双全,还能治病哩!”
  几个文武顿时忍不住笑出声来,有人脸也憋红了。
  平安看了王斌一眼,“王都督这嘴,学得很快啊。”
  朱高煦踱了几步,转身说道:“我大舅魏国公领兵,或许是一件好事!魏国公是大将之才,然而他多年不带兵了,‘伐罪之役’也未曾与我军交手、不了解咱们的战术。他眼下临危受命、十分仓促,无法知己知彼,乃兵家大忌。”
  诸将听罢都点头称是。
  朱高煦又道:“而薛禄、谭忠之辈若被调回直隶战场,他们的才能威望或许不如魏国公,但在咱们面前吃过大亏,必有准备。此战要是薛禄领兵,咱们兵力不足、还不一定好打!
  除此之外,我大舅一向看我不顺眼、多次与我作对!这么多年来,我也比较了解大舅。他是个很顽固守旧的人,谁想改变他坚信的想法,绝不容易。此战我军可抓住魏国公顽固的弱点,进行战术布置。”
  朱高煦停顿了一下,继续道:“我大舅也有长处。借其先父中山王之赫赫威名,他的威望是很大的;他出来统率大军,应能号令敌军诸将。且京师的侍卫亲军、京营兵强马壮,衣甲兵器精良,兵力人数又远远多于我军。故此役必不可轻敌!”
  众文武纷纷执礼道:“末将(下官)等,遵王爷训话之意!”
  平安道:“王爷对敌军大将的性子,还真是琢磨得一清二楚。末将佩服!”
  朱高煦不动声色道:“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
  他说罢一掌拍在桌案上的地图上,又用手指敲了两声。大伙儿陆续靠近桌案,看案上铺着的地图。
  “京师距离太平州城一百余里。”朱高煦道,“从今天开始算起,敌军主力最快三天到达太平州城。咱们宜按兵不动,先让将士修整、养精蓄锐,再设法对付魏国公的人马。”
  周围的人纷纷附和。
  “最后一战了!”朱高煦回顾左右道,“但愿如此。”
  如果此役能击破徐辉祖麾下的十几万人,洪熙朝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聚集任何像样的军队了;京师的武备将穷得像个乞丐。真到了那时,伐罪之役的战事、便彻底结束了。
  接连大胜、伪朝老巢就在眼前,朱高煦的情绪稍微有点浮躁。这样的心情,就像那些走钢丝绳的表演者,往往会栽在最后几步不够镇定的心态上。
  他不断调整心情,让自己冷静下来,全力准备此役。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