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明末皇太子> 第五百八十三章科改(3)

第五百八十三章科改(3)

  “还有呢?”朱慈炯问道。
  “回禀陛下,还有就是会试录取的进士人数,臣等觉得是否太多了一些?”史可法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
  “何以见得?”
  史可法正色道:“大明自立国以来,共举行会试加上恩科计一百零三次,获得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共计两万五千一百人,折合而算,每次会试成为进士的举子大约在两百四十三人左右,陛下要将每次录取的进士人数提升至千人,臣等觉得实在是太多了一些……”
  太多了……自然也就不值钱了,三年才两百四十三,平均每年才八十出头……录取一千,一年半一次,每年不过六百,很多吗?相比以往自然是多了很多,但相对官员的缺口数,朱慈炯觉得没准还少了……
  “史卿也说了,大明三百年来录取的进士两万五千余,但参加会试的举子有十万余人,差不多四名举子当中取一人,之所以大明三百年才有十万举子参加会试的根本原因是读书人以及获得举人功名的太少,但现如今大明正在普及教育,二三十年内,朕不敢说让大明百姓都能成为读书人,但有信心让三四成甚至一半的百姓读书识礼,到了那个时候大明便会有几千万的百姓拥有参加科考的资格,每届录取一千都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何能更少,朕觉得一千人尚且太少才对。”
  史可法被唬了一跳,一千人还少?要是再多的话,那岂不是举人遍地走进士烂大街了?
  朱慈炯笑道:“其实科举改革,朕在拟定条文的时候也有考虑欠缺的地方,比如每届录取一千人这一点,朕觉得过于死板,应当按照参考举子的人数比例来决定最后录取的人数是多少,比如百中取十五,或是百中取二十皆可,相比往常百中取二十四五反倒是降低了录取率,诸位爱卿以为然否?”
  当然不怎么样!众臣这下真被吓到了,往年每次会试尽管录取二三百人,但前来京师参加会试的举子说起来也不过千余人,现在呢?新学教育在大明境内遍地开花,用不了五年,这新学士子当中够资格参加会试的举子只怕上万甚至数完,这要是按比例录取,这得录取多少?一千两千还是五千!细思极恐啊!
  高弘图果断起身道:“老臣以为,会试录取千人,差不多正可弥补如今的官员之缺,少则不足多则滥,因此老臣赞同取千人入仕之议。”
  陈子壮:“臣附议。”
  王永吉:“臣附议。”
  ……
  史可法一脸尴尬……
  朱慈炯干笑道:“既然诸卿无异议,那便暂且以取千人为准,往后再视情形酌情更改。”
  群臣:“陛下英明……”
  录取人数也好,缩短会试时间也罢,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学制变革以及考试类目、选官制度的变更!
  按照科举惯例,科举一般分为四段,第一段院试一般在每年二月到四月举行,取中者便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第二段为乡试,也可称之为府试或者省试,取中者为举人,头名为解元,第三段为会试,也可称之为春闱,顾名思义是在春天举办,由礼部官员主考,取中者为进士,第四段殿试,说白了就是排名次,黜落进士的可能性极低,之所以这么干,无非是帝王觉得让新进士认座师不妥,故而亲自上阵,取一到十名或一甲进士冠以‘天子门生’的雅号,比如张煌言,严格说起来就是天子门生,自然没有哪个官员敢当张煌言的座师,因为他的老师是圣武大帝!
  科举千年以来主考的是经议、策论一类的道德文章,经典读的越透理解的越深刻,文章作的越好,那么只要科考没有猫腻的情况下,出人头地并非什么难事,一篇文章定出身尽管有些夸张,但基本也算得上旧式科举的一个缩影。
  但因为新学的出现,以文章取仕途的路必然会越来越窄,因为文章的好与坏,与阅卷官的个人喜好关系太大,比如有的主阅卷官喜欢务实,那么下面阅卷官自然会将文章作的比较务实的士子给选出来,而有的喜欢花团锦簇似的锦秀文章,那么策论写的再好,即便能出头,名次也不会高到哪去。
  再以张煌言为例,张煌言当时的几篇文章在内阁阅卷官当中是引起不小争议的,王铎认为张煌言狂悖大言,即便文章写的不错,但名次至少也要排到二甲五十名以后,史可法则觉得张煌言的文章比较切合当下国情,更重要是应该符合天子的胃口,故而要求将张煌言列为前十,几位阁老虽最终无法统一意见,但史可法毕竟是首辅,张煌言最后还是成为前十,被递交君前,事实也正如史可法所猜测的那样,只不过便是连史可法也没想到,张煌言会成为状元,前十在内阁的意见当中,文章作的比张煌言好的至少三位以上,张煌言能列二甲一二就不错了,何况头甲头名!
  这便是朱慈炯认为以文章取仕的不合理之处,既然不合理自然要改,怎么改?唯分数论!这可是后世的光荣传统……
  现如今新式学校分为乡学、县学、府学、省学以及京学五等,乡学是启蒙教育,教认字和算术,考试合格可以凭自愿升入县学,要么就顺利结业,结业者为童生,此童生仅仅表示认字,以及会简单运算,进入各行各业以后,无疑要比目不识丁的人要占据更大优势。
  县学按照本次科举新制属于低等教育,虽学四书五经,但升学考核已经不以经典为主,而是属于其中一门,结合其它两门学科,最后以总成绩决定是否合格,也就是说经典在其中的比重只有三分之一,合格者为学士,科举教育新制,已经取消生员称号,至于秀才俗称那是民间的事,朱慈炯的手没打算伸那么长,还管不了百姓怎么称呼新学士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