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其他类型>[历史剧]朕不能死> [历史剧]朕不能死_83

[历史剧]朕不能死_83

  然后还有各大洋纺织厂,洋印染厂。。。一时间整个英租界是兵荒马乱。
  英国租界董事长布兰德原本给法租界董事长撂下了狠话,准备回去后就发动各大由英国出资的银行对法国兴业银行发动资金攻击,但是没等到他把命令通知到手底下的银行高管上,就被这一连串的罢工弄懵逼了。从这就可以看出潘仁的毒辣,先是“外滩臭气”事件引开布兰德注意力,再由“工人罢工”穷图匕现,打了他一套组合拳。
  于是乎,这压力不仅来自于英国外部,同样,英国内部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干资本家开始对布兰德施压,并且要求布兰德出动巡捕房,镇压工人运动。想想也是,要让这些资本主义吸血鬼对大清工人让步?想想都不可能。
  出动巡捕房是肯定的,但是你说英租界的巡捕房有多少人?也就一百来个吧,叫这一百多个人去和一万多人对杠?即使有枪,这一百倍的人数差距也实在是悬殊了。更何况,巡捕房里面除了几个高管是英国人,大部分还是zhong国人,这些中国人又哪是傻的,不知道青帮的厉害?即使出动了也是出工不出力罢了,偶尔抓了几个闹的比较凶的,也是恭恭敬敬的请进牢房里,好吃好喝的供着,就怕得罪了青帮,遭了报复。
  “董事长,大英沪江商会今天给你下了正式文件,请求你调走黄埔江上的两艘军舰,否则,他们将会在十个工作日撤掉汇丰银行的白银黄金储蓄。”
  小秘信,面色忧虑的把它交到了布兰德手里。布兰德看得这信,都快被气出中风了。这哪是什么请求,是逼迫!逼迫!
  这些资本家,只要妨碍他们赚钱了,天都能捅出一个窟窿,更何况军舰乎?
  “巡捕房不中用,叫陆军提督士迪佛利把军队调来!!!”
  “这。。。”小秘书面露难色:“怕是不成,洋枪队不知道什么时候堵在了普陀那了,军队如果要强行开过来,怕是要开火。。。”
  洋枪队是由大清与美国共同组建,队长夏尔如今入了大清国籍,并被赐官三品,更加预示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好家伙,墙倒众人推啊。。清朝,美利坚,法兰西,这是沆瀣一气,一起要从英国这啃下一口肉啊。一股由衷的寒意从布兰德脊柱直窜上脑门。
  “罢了,罢了,那就叫军舰开到马六甲去吧。”资本家全体上书,就是国会也扛不住这样的压力。
  “董事长,那如果军舰开走了,这群工人还罢工怎么办?”小秘书皱着眉头问道。布兰德摆了摆手:“不会的,英国人只会对英国人妥协,这点法国人很清楚。”
  的确,布兰德这句话说的很对,军舰会被迫开走,根本不是因为什么恶臭的外滩,什么法兰西的煽风点火,而是英国资本家的施压。这场工人罢工虽然名义上是要求工人权利,但到底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真叫资本家们吐出自己的利益去弥补工人,那才是真的会导致战争呢!
  果真,就在英国军舰开走的一晚后。外滩的上万只夜壶,就又好像变魔术一样消失不见,而上万的工人罢工也告以停止。一切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外滩又恢复了人来人往的繁华。
  当然,真的不一样了吗?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只要是有心人留言,就可以发现黄埔江上多出了很多大清传统的木船,而木船上来来往往的不用猜都是青帮的人。长江口的英国军舰一走,自此,大清南北东西的主要河道终于被打通,很快的,沉溺十几年的青帮又注入了大量的生命力。
  而李鸿章在得到这个消息后,也神神道道的终于从江宁府回到了上海驻地,这消息被布兰德听到的时候,差点气的碎了一口牙。
  这场无形的战争最终以大清的胜利告终。在这场战役之中,满朝文武也是充分认识到了李鸿章的能力与手段,同样的,对于青帮这般的黑社会组织也不得不正视起来。
  第93章 洋务运动(二十四)
  买办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买办是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 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作为洋行雇员身份的买办, 得到外国势力的庇护,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作为独立商人的买办, 又可以代洋行在内地买卖货物或出面租赁房屋、购置地产等。
  李鸿章串联青帮,法兰西人, 洋枪队, 以雷霆之势解决了英国军舰问题, 但对于他而言, 这还没有结束,他又迅速解决了以杨坊为代表的一批媚外过甚的买办官吏。
  要说杨坊这人,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买办的第一人。他早年在宁波当绸布店店员, 后入教会学校习英语,继因赌博欠债流浪到上海,混迹洋行,升充买办, 从中获利(还真是时事造人,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混出来。)从1853年到现在,十年的时间,此人就靠着帮洋人跑腿,收敛到了百万巨富, 名噪沪上,甚至在1856年被朝廷加封了盐运使,以对洋人示好。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他更是将从外国商人处了解的英、法联军的意图转报清廷,充当了外国侵略者迫使清廷妥协投降的工具,民间有百姓称之为“汉奸第一人。”
  李鸿章解决杨坊的方式很简单。一,在官位上,上奏军机处,罢免了他巡盐使得头衔;二,私下里示意青帮,趁着英国人忙于工人罢工之际,派人连夜闯入了他的家中,抢走了他藏在家中的银元,来了一次恐吓警告;三,调心腹丁日昌顶替杨坊的职位。
  这三个举动彻底就断掉了杨坊所有翻盘的机会,可见李鸿章手段之强硬。
  要说这丁日昌,后台可是比杨坊厉害多了,李鸿章在上奏举荐此人的时候,载淳问了问吏部官员对此人的评价,更是大吃一惊。
  丁日昌,字持静,1854年正式出士,十年不到时间,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就这一连串的头衔可以看出此人的官宦生涯到底是由多顺,能力有多强。
  李鸿章在举荐的信中这般说道,丁日昌此人性虽急,但忠君爱国,能力非凡,为人颇通事理,善于与洋人打交道,并对洋务有着独到的见解,最能担当大任。也正因他急公好义,颇具绿林气息,最适合漕运之事。
  载淳知道李鸿章是识人善用的,所以也闻弦而知雅意,赐了他两淮巡盐使的职务,并让他兼管漕运总督,总管江南粮盐大案。
  都察院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时即称为巡盐御史,全国总共有三人,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各一人,其中又以两淮地区的巡演使最是肥差,历来都是简在帝心之人才能担任,红楼梦中,林黛玉之父林如海便是担任的这个职务。
  这旨意一出,满朝文武震惊,因为大家都脑子里不由冒出了这么一个念头,丁日昌是谁?哪个山头来的?
  伴随着太平天国被平定,李鸿章对于漕运的奏疏不断上报朝廷,满朝文武都缓过了神来,把目光盯向了江南这个大肥缺。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何况是与盐商打交道的巡盐使?当三年下来五十万是灰色收入是打底的。
  “起奏陛下,丁日昌非进士出生,又无资历,如何能担任两淮巡盐使之职务?”
  在今日早朝的时候,右副都御史就此事提出了异议。右副都御史是正三品,仅在左右正御史之下。
  右副都御史这句话一提出来,顿时就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这么多人眼红着这个职位,这丁日昌算是怎么会事啊?
  不过相较于那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四大军机大臣(恭亲王在京城镇守,不在承德。)心里都不由冒出了同一个词。“蠢货。。。”
  御史虽然有纠察百官的职能,不过这事谁都能提,偏偏轮到督察院的人,还真是不好说,倒不是出于职责,而是为官之道。督察院里的最高长官是左右正都御史。原本的左都御史董元醇得罪了载淳,被发配到了甘肃吃黄沙,如今是由帝师焦佑瀛担任,谁不知道焦佑瀛是天生的皇党,焦佑瀛会反对载淳的旨意才怪呢。
  说完左都御史,再来说说右都御史。自1726年雍正时期,就颁布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总督授加兵部尚书衔者,惯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不加尚书衔则一律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其实,说来这右副都御史也是个倒霉蛋,他原是右正都御史,但后来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之后崛起,被封了兵部尚书,后又因战功,加了两江总督头衔,这就把他挤了下去,生生掉了一品,成了副的。
  不过,他倒霉归倒霉,眼力见确实事也不行。跑开焦佑瀛不谈,要知道这丁汝昌乃是李鸿章举荐之人,李鸿章又是曾国藩的徒弟,这层关系在,你一个在左右正御史手下混的副御史,反对自己的顶头上司,日后还能有好日子过?
  果真,就在他提出这异议之后,曾国藩与焦佑瀛二人的眼刀“嗖嗖”的刮了过来。这曾国藩与焦佑瀛是何等人物?那气势一放,杀伤力可是几何倍的增加,顿时,这右副都御史就觉得腿一软。
  “臣并不赞同副都御史之言,即是李巡抚提议之人,必有其独到之处。再者漕运一事乃李巡抚一手促成,于朝廷有大功。若驳之,恐寒功臣之心。”
  说的乃是户部尚书桂良。桂良知道曾国藩碍着裙带关系不好直接出面,乐得卖他一个面子。桂良乃军机大臣,他的话也代表了军机处。所有人听他这么一说,才想起来丁日昌的任命乃是军机处也通过的。兵部加上军机处一齐发力,显然,这事誰都不会再凑上去触霉头了。
  于是,丁日昌的任命便算顺利下达。
  不过,载淳显然并不仅止于此,他见得这个情形,又再接再厉说道:“朕还打算加李鸿章两江提督头衔,众人以为如何?”
  提督乃是从一品大官,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与总督品级,称得上封疆大吏。它与总督的区别仅在于,提督兼任一部尚书,才可称为总督。
  载淳的这项建议,大约是要架空掉曾国藩的两江总督,让他全职做兵部尚书,同时,加强李鸿章的权利,能让他更加不必束手束脚的进行洋务。
  这项权利变更说白了乃是湘军内部的交替,并没有牵扯到外人。虽然很重大,但是群臣看见曾国藩没有意义,反倒比丁日昌的任命更快的通过了。
  第94章 洋务运动(二十五)
  丁日昌被调到李鸿章麾下之后,就马上接见了青帮头目, 与盐商。会晤的地方就在当年李鸿章送行美国军火商查尔德的绿波廊。在这场宴会上, 丁日昌表现的很平易近人,也正如外界传闻一般, 一点也没有读书人的架子,相处的很是愉快。当下, 他就把盐票的事情落实了下去, 众盐商在看得丁日昌的态度, 心下也松了一口气, 做生意最怕遇到难搞的官方,这样平平安安的过度,最好不过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