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都市生活>春柳湖上> 第一节湖面上出现一幕奇妙的景象

第一节湖面上出现一幕奇妙的景象

  第二十五卷 扬旗举兵
  第一节 湖面上出现一幕奇妙的景象
  为了扩大侦查思路,这天上午我和刘淑滨、罗德焕走进了雷耀湘、杨惠橘的别墅。这对老夫妻历经百年沧桑,如今仍然健康的生活着,这本身就是传奇。
  他俩对黄春江有着特别的情感,也有着特殊的了解,我想请他俩谈谈对黄春江失踪案的看法,并帮助我分析会有哪些人客观存在着谋害黄春江的可能。
  我按下门铃,别墅大门打开,接待我的是过去的春柳湖捕捞大队团支部书记、如今春柳湖现代渔业集团总经理雷红菱。四十多年前的鹅蛋脸姑娘,春柳湖的第一美女,不,洞庭湖西畔的第一美女,此时在我眼里除了体型稍稍发福,满头青丝中夹杂几缕白发外,依然风韵不减当年,那种成熟的美简直夺魂摄魄。
  我向她表明了来意。
  她告诉我,每天早上7点,她父母都会按部就班地到春柳湖里给鱼儿喂食料,然后才回来吃早饭。
  我听了大为惊讶。
  如果我没记错,雷耀湘老人今年102岁,杨惠橘老人今年112岁。如此高龄,还每天准时下春柳湖给鱼儿喂食。这真是太神奇了。
  我和刘淑滨、罗德焕迫不及待地跟踪到春柳湖上。
  隔老远,就看见一条小型机动船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往返穿梭,雷耀湘老人在船尾把持操纵杆,准确地把握着船速和航向。
  杨惠橘老人坐在船头,双手往湖中抛撒着金黄色的颗粒饵料。她那古铜色的脸微微扬起,满头银丝随风飘飞。船头犁开湖水,激起绿色的波浪。鱼群追逐着食料,从绿色的波浪中跃出,高高飞起,落下,银光闪闪,把渔船和渔人团团包围。
  我和刘淑滨、罗德焕在鲤鱼嘴码头跨上公安快艇,朝两位老人驾驶的喂渔船靠拢过去。
  相距还有几百米远,两位老人就认出了我们,用爽朗的笑声,欢迎我们的来访。
  两条船相帮在一起。我看见喂渔船的中舱里还剩有少半舱饵料没有投下湖里。我说:
  “雷四伯、橘姨妈!我们一起动手把鱼饵料投放完了,回到岸上去谈吧!”
  橘姨妈笑着说:
  “这号脏活哪用得着你们当官的动手。我三下五除二就ok了。”
  我差点惊叫出声:天啦!百岁老人竟然满口时髦的语言。与时俱进,毫不落伍呀!
  我还没从惊讶中回过神来,又见杨惠橘老人左手提起一面圆溜溜金亮亮的小铜锣,右手扬起一只小锤子,敲击着锣面,发出节奏明快的“当当当”的响声。
  我不知其意,张大疑惑不解的眼睛,对刘淑滨、罗德焕发出询问。
  就在这时,湖面上出现一幕奇妙的景象给了我回答。
  就在我们四周的湖面上,听见锣声召唤的鱼儿成群结队,黑压压一片,摇头摆尾,欢快地游拢过来。
  雷耀湘、杨惠橘用盆子端起鱼饵料,像表演艺术似的抛撒进湖水里。鱼儿张大嘴巴,争相抢夺,发出咂咂的一片声响。
  船舱里的饵料喂完了,鱼儿还不肯离去。
  杨惠橘又举起铜锣,连连敲响。
  鱼儿听到铜锣声,乖乖地四散游去。
  两位百岁老人发出哈哈大笑。
  我们被他俩乐观的笑声所感染,仿佛也变得年轻了许多。
  接下来,我们在湖上开始了交谈。
  两位百岁老人的思维一如四十多年前那般敏捷,谈起过去,绘声绘色。分析问题,精辟入里。
  他俩的言谈中对黄春江充满了无限深情,对陷害黄春江的人充满了无比的愤恨。
  他俩首先回忆了当年修筑愚公垸的情景,从中排查对黄春江有仇的人,可能乘黄春江衰老时对他下毒手。
  那是1965年国庆节前夕,绝代堤上,渔人们砍倒鲤鱼滩四周刚刚成熟的芦苇,捆绑成一束束,就地搭建起一座座芦苇棚,间隔均匀的从西向东一字排开,一家一户一棚,82座崭新的芦苇棚排满了3华里长的绝代堤,看上去像古时的兵营,威武壮观。100多条渔船靠拢在绝代堤前的滩岸旁,一条挨一条,对应岸上的芦苇棚,桅杆林立,风蓬高悬,像诸葛亮率领出征赤壁的战船,万事俱备,只待东风起,号令响,便齐刷刷劈波斩浪,冲向战场。
  9月28日上午,阳光灿烂,万里无云。
  春柳湖渔民集中列阵鲤鱼滩,开始了盼望已久的筑堤修垸。
  此前,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筑堤修垸,在沅水与春柳湖之间建起了一条6华里长的围水堤,开垦出了300多亩旱地,当年秋天种植了油菜。
  第二年开春,第一场洪水袭来,围水堤垮了,快要成熟的油菜全部淹在了水里。
  渔人们的血汗白流了。
  自那以后,渔人们对筑堤修垸有了恐惧感。很多人都不愿意谈起,很多人都不愿再做。黄春江、雷耀湘等却把这次失败看成是经验的积累,看成是成功的开始,是取得连改定居胜利的必由之路。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不敢再来。
  此次,黄春江经过反复动员,终于统一了大多数人的思想和意志,在原有6华里围水堤的基础之上,把旧时的张家碈、鲤鱼滩全部囊括进来,边开挖鱼池,边筑堤修垸。也就是说取鱼池的土,筑围水堤,一举两得。
  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刘源福主持开工仪式。
  黄春江作动员报告,他发出号召:船靠工地旁,搭起芦苇房,全凭两只手,挑土六万方,堤身六华里,三千零十二米,围出面积859亩,大搞养殖大种粮。彻底消灭血吸虫,男女老少保健康。
  随着一阵鞭炮声响起,筑堤修垸正式破土动工。
  全大队登记在册82户、357人,肩扛撮箕扁担、手提铁锹锄头排列在队伍里的有135人,而真正的正劳动力则不到一户一人总共只有58人,其余都是妇孺老幼,连一年级的学生也包含在内,而且妇女多,男人少,这种人口比例失调现象也是连家渔船造成的。渔民一家一条船,长年抬头看天,低头看水,除了捕鱼,就是捞虾,黎明推开棚拱出湖,擦黑拖了棚拱睡觉,男女间在被子底下的那点事是唯一的娱乐活动,除此再也没有别的了。所以渔民别的都不多,钱不多,物不多,就是生的孩子多,由于吃住行都在渔船上,怀胎率特别高,一年一胎,一生就是一窝窝儿。已婚渔民一年一胎,这是雷电都打不掉的。解放前生育率高,死亡率也高,真正成活下来的是极少数。新中国成立后则不一样了,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成活率大为提高,达到了一半对一半的比例,一般的渔民家庭都会有四五个小孩。孤儿减少了,寡妇却不见减少,血吸虫依然疯狂地夺走一个个壮年渔民的生命。在135人的队伍里,妇女占了大半边天。
  杨惠橘把陈五奶、雷大姐、刘秀莲等老一辈渔家妇女组织起来,做力所能及的事,特别是排练表扬新人新事的文艺节目,利用渔民们中间休息、用餐时间演出,鼓舞人,教育人,为筑堤修垸起到了加油鼓劲,助威壮胆的作用。
  梅秋华把历水莲、武香梅、姚美珠、石五湖、李玉妹、苏端阳、肖月美等中年渔家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娘子军扁担队,专门挑土。把稍微轻松一点的取土上土这样手上的工夫,让给杨惠橘、陈五奶、雷大姐、刘秀莲等上了年纪的妇女。
  铁娘子扁担队你追我赶,比学赶帮,还不时传出一阵阵渔歌声。那种激越,那种豪放,那种大气,那种柔情,那种纯美,没有哪座舞台上的演出能够与之媲美。
  雷红菱、周小芹、王萍、周中枝、周银枝、黎明月等不甘落后,不愿示弱,成立了一支铁姑娘冲锋队。
  三代妇女的斗志,看上去比男人们还要高。
  渔民本来就不会编撮箕,不会削扁担,更不会用锹挖土、用撮箕担土,只晓得拉麻网,撒大网,放丝网,抛流钩,挂划钩,布卡子,使麻罩。自古以来农民、渔民一个水上,一个土里,劳作生存,各不相同。如今春柳湖的渔民要做农民做的事,那真是赶鸭子上架,亘古开天没有过。
  三个生产队长相继找到黄春江报告:由于渔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超出了事前的预期,导致取土、挑土的工具严重不足。去买新的板锹、挖锄、窝铣和土撮箕、扁担、子篾,生产队的账户上已经拿不出那么多钱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