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况且皇帝之前还下了口谕,各宫暂且安心在宫内养伤,不得外出。
  然而长思是太后跟前的红人,在宫里各处都吃得开,十分有脸面,苏祈恩都要对他客气点,因此带德妃去延英殿,也没有人敢阻拦,都以为是太后的意思。
  好在谢令鸢来的路上,已经把借口都想到了,此刻无比恭敬地俯首:“是臣妾来的不巧了,请太后、陛下原谅。臣妾乃是偶然获一至宝,心甚喜之,欲献给陛下。却不料惊扰了圣驾,臣妾惶恐……”
  。
  皇帝被太后骂得心凉,其实此刻,心里也在反思比赛一事,是否太操之过急。于是更没有心情听什么至宝。
  对他来说,最期待的至宝,就是北燕立即亡国,拱手让出城池,晋国边境可以松一口气,他这个天子不必夜夜噩梦。
  他懒得听至宝,太后亦然。
  二人都明白德妃来的正好,免了他们颜面尽失地撕破窗户纸,折断那岌岌可危的最后一根支柱。所以此刻二人颇为默契,随便德妃用什么借口,他们都顺着台阶下。
  。
  谢令鸢对殿外唤了一声,两个内臣拖着一只横向宽度比他们还长的巨大海东青,艰难地抬过门口,拖了进来。
  海东青被用绳子困得牢牢,跨过门槛儿的时候,毛都蹭掉了不少。拖到天子面前的时候,双目沧桑无神。
  “臣妾昨晚闲逛丽正殿花园,闲来无事往天上扔石子儿玩,一个不慎,却打中了横空飞来的海东青,它掉在臣妾的院子里,也不知道是哪里养的。”
  谢令鸢当初只是不想看着这么有灵性的海东青被杀,但她在丽正殿里养一头如此巨大的鸟,哪怕倒吊在内室里,总会被人发觉。还不如坦率地交出来。
  她像陷入初恋的宫妃那样,温柔期切地看向皇帝:“如此宝贝,臣妾自然要来献给陛下。神鹰配圣人,是一展宏图之象,何其祥瑞啊。”
  。
  萧怀瑾扫了那只鸟一眼。它躺着都有半人多高,被一块石头打下来,也是十分倒霉。
  北地神鸟,怎么会忽然跑到长安来?
  联系到近些日子,北燕有来使,似乎也能解释了。
  不过……闲来无事扔石子儿,都能不慎打下海东青?
  那赛场上,你能否一石子儿打下北燕的马球将?
  想到朝阙殿上的二妃戏虎,掌劈猛虎……萧怀瑾竟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遐思和神往。
  。
  随即他摇摇头,他大概是因北燕比赛一事,太过郁结于心了。他一时理不清自己不停发散的思路,强拉回思绪,开口问道:
  “这鸟落地时,身上可有什么异状,携带什么东西?”
  谢令鸢回忆一番,摇了摇头:“臣妾不曾发现,它飞得悠闲,想来是无意中飞过了皇宫上空。否则依它速度,也不会被臣妾打中。”
  海东青飞速极快,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打中的。
  萧怀瑾不喜欢鸟类。这海东青虽然名贵,却也引不起他什么兴致。
  他和太后争吵至此,已经是两看生厌,此刻也不欲再和太后共处一室,便对谢令鸢拒绝道:“爱妃自己留着吧,这海东青是你所获,你的好意,朕心领了。”
  谢令鸢闻言,又失望,又小心翼翼:“那……臣妾就当这是陛下赐给臣妾的了?”
  萧怀瑾颔首。
  谢令鸢面露感激与欣喜:“谢陛下待臣妾的恩典。”
  。
  然而她谢恩了,竟然还不走,萧怀瑾耐着性子等了一会儿,却见德妃期期艾艾的,双手抓着披帛揉来捏去,似是在斟酌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
  对于救驾过自己的德妃,萧怀瑾总还是有那么几分耐心,他按捺住心中的焦灼:“德妃还有事情?”
  谢令鸢确实是有话要说,只是正在斟酌——
  方才,长生殿主事公公长思来请她去延英殿的时候,星使便忽然向她传达了天道使命——【姊妹情深】。
  姊妹情深,需同时与三位以上的星君,齐心做成一件事,放弃对彼此的一些成见和恩怨,积累一丝初步的好感与默契。事成之后,便会获得一度声望。
  一年内刷不上【众望所归】是会死的。
  所以这个使命,就算特别难,也要硬着头皮去完成。
  谢令鸢在来的路上追问长思,待长思说了原委,心中便有了些思量。
  两国比赛一事,历来也不是没有。唐太宗时期,唐国和突厥就进行过马球比赛,是李世民和突厥可汗亲自带队,后人还以此作画歌颂。
  但是,听到条件之一是北燕会从后宫挑个女子和亲时,谢令鸢就预感到,这是一个有预谋的比赛——
  北燕皇室,已经明确了九星的存在。
  此番大概是要她过去严刑拷打审问,抑或者是收服为北燕所用,也可能是将九星隔离、强行改变轨迹。最可怕的是逼问出九星后,斩杀或掠夺……
  她决不能落在他们手里。
  如果她能参加马球赛,并且赢了,是不是可以挫败对方?那样,【姊妹情深】和【蓝颜祸水】的使命——要皇帝说的三句话之一,都可以尝试完成。
  只不过……
  她要是提议亲自参赛,便会和萧怀瑾一般,有莽撞争勇之嫌,并且,于德妃身份亦是不合。
  她一时拿不准要不要提及此事。一个不慎,说不得会因“牝鸡司晨”而被降罪。
  。
  斟酌半晌,谢令鸢感到皇帝和太后几乎要耐心告罄,只好破釜沉舟道:
  “陛下,臣妾斗胆有事要禀。此事乃臣妾一片忠心,却也许不合圣心,所以还望陛下先恕过臣妾,臣妾才敢言说。”
  闻言,萧怀瑾和何太后一起看向谢令鸢。
  从来没有在德妃脸上,看过如此忐忑犹豫之色,萧怀瑾念及她终究是不会有什么忤逆心思的,心下恻隐:“你说,朕恕你无罪。”
  尊卑有序,谢令鸢不能直视皇帝,她抬起脸,看着萧怀瑾常服龙袍上的横襕,是言辞铿锵的赞美:“臣妾方才在殿外,冒昧听到了陛下与太后之言。臣妾心中感念甚深。”
  “陛下与北燕以马球比赛方式,议定和谈条款,也是为了我大晋家国安定的一片拳拳之心。毕竟北燕兵临国境,又提出苛刻条款,倘若我们回绝,他们便要开战,致使百姓生灵涂炭。陛下爱民之心,如青天白日,光辉万丈;又如汪洋之水,泽被苍生。臣妾替天下万民,铭感五内。”
  这毛顺的,萧怀瑾瞬间舒坦了。
  他挑衅地看了一眼太后。
  “而太后之言,亦让臣妾佩服,太后明辨善思,心系天下,是我晋国之福。”
  。
  何太后并没有因为德妃两边赞美,而有什么动容之色。她从来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早已经习惯了踽踽独行。
  但德妃这欲抑先扬的口气,她却看得穿,其后必有所求。她淡然视之,等着德妃接下来的诉求。
  果不其然,谢令鸢话锋一转,开门见山:
  “既然北燕以晋国后宫女子做彩头,那就干脆让臣妾们也上去比一场。”
  萧怀瑾猝不及防,被谢令鸢这惊世骇俗的提议,震惊得空白了半晌。他从来没有听过,哪个人敢在他面前,提起女子参与两国间的比赛,且还是他的后宫妃嫔。
  他好一会儿才找回神智,怒道:
  “荒唐!两国比赛,与女子何干!德妃休得再胡言乱语!”
  。
  果然。
  萧怀瑾是被士大夫们教导着长大的,萧怀瑾怎么想,那些士大夫只会比他更激烈和不满。
  若是寻常妃嫔被帝王这么厉声呵斥,早已吓做一团瑟瑟发抖。可德妃……不寻常,也不怎么怕他。她知道萧怀瑾嘴硬心软。
  萧怀瑾正觉得荒唐,只见德妃睁大那双杏眼,其中竟然有几分光彩,神情与朝堂上力战群臣的老言官们一模一样,他顿时心生不妙。
  果不其然,谢令鸢再拜之,脸上有几分委屈,亦有几分慷慨,开始了滔滔不绝的陈情。
  “请陛下恕臣妾的罪过,臣妾也是一片拳拳之心。两国交战拼杀,并非与女子无关,并非只有将士喋血沙场。家主入军营,主妇护家宅,子女生与养,皆是女子功。若无女子生养,何来百年戍边护国之男儿?所以,此事自然与天下万民,都息息相关的。”
  “臣妾自幼读史,观史也可知,凡举国之战,向来是关系到全民,国若破了,男人会被杀,女人亦然;男人会成为奴仆下人,女人亦会被凌-辱。因此国家存亡,匹夫有责,不分男女老幼,在家国存亡前,都是生死共之。”
  “征战如此,比赛亦如此啊。此次马球比赛,不只是晋国和北燕男儿的比赛,更是关乎我大晋和北燕两国的比赛。何况,这比赛,还以后宫不知哪位姐妹,作为彩头的。”
  ——这彩头,九成九是德妃娘娘我。
  “既然北燕提出那些苛刻条件,我大晋何不提出女子赛——倘若晋国女子输了,一切遵从男子赛的胜负条款;倘若晋国女子赢了,做为两国平等条件,也应该在他们北燕皇室里挑一人,留在晋国!”
  。
  萧怀瑾本是想让德妃闭嘴的,然而德妃说的话,虽然惊世骇俗,但细品一番,似乎无从反驳。
  何太后的神色,却是比方才松了些。谢令鸢在说,她的心中,转得比德妃还快,已经想好了要如何藉此与北燕交涉,以挽回萧怀瑾答应他们比赛的劣势。
  她示意德妃继续。
  谢令鸢见萧怀瑾眉头紧蹙,是在审慎思考,赶紧先上一番溢美之词:
  “北燕此国,也诚然嚣张!他们想拿陛下的后宫女子当彩头,实则存了羞辱之意!我等妃嫔,皆是一心一意爱慕陛下,陛下这般英明神武的男儿,才是我们倾心的人啊。倘若去了北燕,岂不是日日南望,辗转反思,以泪洗面,郁结而终?”
  何太后一个没忍住,被呛到了。
  萧怀瑾心里,没有方才那般怒意盎然,思绪也渐渐清晰。
  他确实从未想过要把后宫妃嫔给北燕,因为在他看来,晋国占据地利人和,是一定能赢的。
  谢令鸢见他神色微动,趁热打铁:“我晋国男儿勇猛可赢北燕,则生养出勇猛男儿的女子们,也肯定能赢过北燕的女人!况且即便最不好的可能,负于北燕,我们也并不需要付出多余的代价。”
  “陛下,臣妾们定会为晋国赢一个北燕的质子回来!”
  。
  萧怀瑾还在思忖可行性,何太后已经想通了。相比起来,她也觉得,德妃那日在朝阙殿上威克猛虎,身手不凡,比北燕女子更刚猛。于是颔首道:
  “此议,可行。北燕若同意了追加条件,晋国才能同意比赛;否则,北燕若不敢答应,心生怯意,晋国也顺理成章回绝比赛。两国就重新坐回桌前,以谈判主国事。”
  何太后如此定夺,大势已定。
  虽然已经答应了北燕的比赛,但以反将一军的方式,如此回旋,总算不是最坏的结果。
  她也不待萧怀瑾赞同与否,拢了拢衣袖批帛,径直出了延英殿。
  萧怀瑾虽然对太后心存怨愤,但他下意识还是相信,太后作出的决定,至少有她充分考虑过的道理。
  太后的身影逆光,走出了延英殿;萧怀瑾的目光则回到了德妃身上。
  德妃的坚定神情,表达出了必胜的渴望与迫切。
  ……萧怀瑾莫名的,和德妃惺惺相惜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