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覆汉> 第341章 关东起群雄(下)

第341章 关东起群雄(下)

  七月间,随着连绵阴雨的结束,常山会盟的檄文和曹操伪造的那个什么三公讨董文书,开始在中原、洛阳,甚至徐杨开始传播开来,随之而来的,则是大规模串联与讨论。
  而这其中,洛阳那里,几乎是同时收到了两封檄文。然后,洛阳朝中的百官公卿就都在窃喜之余越发战战兢兢起来……窃喜,自然是因为终于有人明目张胆的与董卓掰腕子了,而之所以战战兢兢,则是害怕董卓的暴戾反应会波及到自己。
  举例而言,就在之前数日,发生了一件直接促成袁术逃走的事情……话说,当时董卓又给自己升官了,他成了相国!
  然后,升官的第二日,侍御史扰龙宗在朝堂之下去见他说事情,没有解剑,然后立即就被董卓下令活活打死……理由是对方没有尊重他董仲颖相国这个‘贵无上’的身份。
  很多人不能理解,董卓为什么会一朝得势就这么残暴?
  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合理。
  首先,董卓并不是为了残暴而残暴,没人生下来是变态,他其实是在用这种逾越常理的方式来试探自己的权力,是想看一看自己的权力边缘到底在哪里。
  实际上,一个正常人,骤然得势以后都会有类似的心理,只不过大多数人会很快触摸到自己新权力的边缘,受到教训,然后迅速回收。而且,大多数人获得的新权力也没有那个决定人生死的效能。
  可是董卓不一样的,董相国用那三天获得的权力,是这个帝国,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星球上此时此刻最高等级的权力!
  他试探了一下,发现可以;再试探一下,发现还可以;接着试探下去,还是无所顾忌,那就只能一头栽进这个权利的深渊中去了。
  其次,更可怕的一点是,董卓之前是个边郡武夫……虽然说之前的确是中枢歧视边郡武夫,但实事求是,武夫不把人命当回事也是事实吧?他们的职业特征摆在那里,不要说董卓,公孙珣在军营里做事,准备立威的时候是不是杀人?后来曹操打了半辈子仗,是不是也要屠城,也要杀俘?
  常年的战争与军旅生涯真的会摧残人性的!
  而两两相加,就造成了董卓眼下这种做事风格……不爽了,杀人呗!怀疑有人心怀二心,杀人呗!有人做的不对了,杀人呗!
  杀着杀着就没底线了。
  而与此同时,偏偏这里是帝国的中枢,是政治核心;偏偏对于士大夫与公卿贵族而言,杀人是最后不得已的手段;偏偏滥杀不能震慑人心,只能让人心怀怨恨!
  “奉先亲自去,将周毖、伍琼这两个吃里扒外的货色,给我杖毙在铜驼大街上前!”
  这一日,已经改为相国府的太尉府中,董相国果然又下令杀人了。
  当然了,这一次所杀之人,其实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周毖、伍琼二人是第一批投奔董卓的人,也是他们向董卓献策,劝董仲颖主动与各路人马和解的。
  但是,偏偏当日和解的态度,反而让今日河北、关东诸人有了喘息之机,而那些用来和解的名器,更是成为了那些人聚拢兵马的根本。所以说,那不管周、伍二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吃里扒外,又或者是天生幼稚,此时活该被杀。
  当然了,肯定不止如此,当吕布将周、伍二人拖下去以后,相国府中众人依旧屏声息气,等着董相国继续做出指示……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曹操弄出来一个三公文书,说三公传说号召讨董,那三公怎么办?
  公孙珣直接拍桌子说讨董,而且直接了当的亮刀子,那又该如何应对?
  但有意思的是,董卓居然在杀了周、伍二人以后,坐在相国府的特制太尉椅上沉默许久,而未发一言。
  “岳父大人?”作为女婿,如今是已经如偿所愿当上经学博士的李儒无奈上前。“如今之计,该当如何?”
  “你觉得该如何?”董卓耷拉着眼皮反问了一句。
  “要不要出兵平叛?”李儒说了句废话,因为他知道,这时候是没法出兵的。
  “怎么平?”董卓果然是一声冷笑。“曹孟德一个混小子造了几封伪书,找了几个财主凑了几千壮丁,出兵打掉他倒是容易,可有什么用?真正反我的关东诸侯都还没跳出来呢!至于公孙珣,他倒是坦坦荡荡,可其人远在常山,难道要我放着眼前的这波关东人不管,直接卖出后背给关东这群人劳师远征去河北?!”
  “岳父大人所言甚是。”李儒赶紧点头。“所以说如今首要的举措还在于内……在于洛阳。”
  “不错。”董卓也变得严肃起来。“我何尝不知自己突然掌握朝政,天下人多有不服?但为今之计,不在于外而在于内!若朝中安稳,兼有雍凉,又握有天子,大势依然在我……”
  “不知如何才能让朝中安稳?”李儒终于问到了点子上。
  董仲颖扶着腰带勉力站起身来,在堂中走了数步,方才驻足言道:
  “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但曹孟德那小子的三公书信明显伪作。别人不说,太傅在洛中事事都没有与我为敌的意思,而且论宗法,袁绍、袁术也跟他们不是一支,不能说袁绍在河内蹦跶,袁术逃亡南阳,就擅自归罪于太傅。”
  “那……此事就不追究了?”李儒向前一步问道。
  “怎么可能?”董相国扶着肚子转身睥睨道。“既然那群小子敢拿三公作阀,我岂能不应?之前司徒丁宫主持废立一事时,仗着自己学问高,在诏书中拐弯抹角的嘲讽我,若非是你提醒,我现在都不知道……这样的小人,岂不正好立威?让李傕去,给我在铜驼大街上明正典刑!”
  李儒欲言又止,但终于是扔下此事不管:“那敢问大人,公孙珣处又该如何回应?”
  “我也为难呢!”董卓忽然起身,屏退堂中诸多属吏,然后方才踱步言道。“若论军事,公孙珣相隔千里,本不该多有表示,但公孙文琪此人素来强横,用兵出众,却也不得不提早防备;而若论人事,我之所以能独尊于洛中,靠的就是兵权二字,各处武力,多有雍容,但如今公孙珣既然起兵,便要小心他的旧部有所动摇……文优,你说该怎么办?”
  李儒摇头不止:“军事上的事情,请大人专断,人事上的事情,我更无话可说……只能劝大人尽量雍容一二。”
  董卓不由冷笑:“我何尝不能雍容?但我听周、伍二人之言,雍容士人,却只落得他们兵戈相对……当然,士人是士人,武人是武人,士人如此凉薄我是没想到的,而武人的心思我倒能有所通晓,也自问有些驾驭之力,唯独兵马乃是我立身根本,不容有失,所以反而要格外小心。”
  “其实岳父大人。”李儒无奈低头言道。“我还真有一策……既如此,何妨分吕、徐、张三人之势,让其不能为祸,再加官进爵,各有封赏,以安人心?”
  董卓陡然怔住,却又不假思索,立即反问:“此策极佳,可又该如何分三人之势呢?”
  “吕奉先武力卓绝,大人可以用在洛阳调用;徐荣大将之才,而洛阳八关之险,以东南面最为疏阔,何妨让他去东南以做警备?张辽年纪尚小,正好让他随牛辅将军往河东应对白波盗匪……这样的话,非只三人分势,不能生乱,还能各尽其用。更重要的是,三人皆能避开洛阳正北方向,避免将来与卫将军有所接触。”李儒张口便来,俨然是早有准备。
  “好策,正该如此!”董卓不由眉头舒展。“我即刻下令封赏派遣这三人便是……不过文优你也真是,如此好策,为何不一开始便道来?!”
  李儒苦笑一声:“不瞒大人,这一策非是出自于我,乃是咱们相国府兵曹掾贾文和所献。”
  “哦?”董卓恍然醒悟。“贾文和居然在我的相国府吗?”
  “这是自然。”李儒愈发苦笑不止。“他本就是太尉府的兵曹掾,关中平叛后也只加了千石的加秩,却还是做他的兵曹掾,而大人先任太尉,后自任相国,他便一直都是你的属吏。”
  “哎呀,这是我的错。”反正周围也没别人,董卓倒是干脆认错。“贾文和是咱们西州乡人,还兼通文武,我只顾得给那些士人升官,给属下士卒赏赐,却居然忘了他这个兼通文武的之人……这样好了,你去告诉他,这件事情交给他来办,办完后我以此为功劳,给他安排个两千石的兼领职务,而将来若有佳策,让他尽管直说!”
  李儒当即应声,然后便退出堂去……然而,临到此时其人才想起来,自己本是犹疑于贾文和数月皆无所言,此时忽然献策,未免让人疑虑,这才没有第一时间献上此策的。
  不过,转念再一想,如今这洛中,士人不可信,武夫皆无智,若是同为凉州人的贾诩都不能信,还有人什么可以信呢?
  而且再说了,这个计策确实是一个应对出色的法子吧?
  一念至此,李儒倒也懒得多想了,便径直去寻贾诩商量吕布、徐荣、张辽三人的封赏去了。
  时日匆匆,到了七月中旬的时候,形势变得愈发明显,除了公孙珣摆明车马的会盟外,中原一代本就赶不上常山会盟的诸侯也纷纷向袁绍输诚,表达了对在黄河以南再立一盟讨董的认可。
  而考虑到公孙珣本就设置的一月期限和常山这个会盟地点,几乎可以想象,他本来就是是真对河北发起的会盟,这样的话,两股巨大的讨董势力很可能会根据地域形成两个暂时‘同盟’而又‘对立’的阵营。
  然而,檄文和邀请传到了徐州之时,又有人出幺蛾子了。
  没错,徐州刺史陶谦陶恭祖向来不甘居于人后,这个实际上只能稳住州中两个郡地盘的老头子既不想响应首倡义兵的公孙珣,也不想响应距离他更近一些的袁绍,偏偏眼看着天下士人都要相应讨董,不参加自己不能立住脚……于是,老头子很有创意的自己组建了一个会盟!
  当然了,陶谦自知自己威望不足,所以遥尊远在洛阳的朱儁朱公伟为车骑将军,并拉拢了扬州几个郡……用他的话说,河北有公孙珣,关东有袁本初,徐杨也要有自己的联盟!
  更有趣的是,这个联盟还未得到任何相应,也就是刚刚往徐杨诸侯发完文书以后,陶谦居然就第一个往洛阳出兵了!
  要知道,连月淫雨后,此时河北、中原多有大水,道路艰难,可人家陶恭祖还就是准备妥当立即出兵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公孙珣还有袁绍,真该找根绳子把自己吊死的!
  那么出兵去寻‘盟主’朱儁的将领是谁呢?
  答案是之前募兵回来,正好停在下邳的刘备刘玄德,其人自告奋勇,不避艰险,主动求往,而陶谦大喜之余也即刻上疏表奏其为骑都尉。
  那么,刘备领了多少兵马呢?
  答案是三千丹阳募兵……正是之前刘备自己奉命募来的那三千兵,这三千人,由徐州供给后勤,直接就出发往洛阳而去了。
  临走之前,广陵陈登,东海糜竺,彭城张昭感其忠勇,纷纷来送。甚至于广陵太守张超,由于是张邈之弟,所以一开始便准备响应曹操,可却依旧壮刘玄德志气,派遣了郡吏吕岱,引甲士五十相从。
  但是,最早出兵的人还不是刘备,因为就在前一日,远在荆南的长沙太守、乌程侯孙坚在接到一封船马相连,疾速送达的书信后,却是直接慨然出兵。其人不顾千里迢迢,居然扔下长沙不管,引兵数千,倾巢而出,一路向北。而荆南豪杰多有相从,甚至有武陵黄盖这种举了孝廉的地方豪族,捐家相从!
  董卓擅行废立,鸩杀太后,国家瞬间动摇,然而当此时,何止是公孙珣与袁绍这种大人物意欲有所为?天下又何止是他们二人与董卓的舞台?
  曹孟德弃官而走,扔下妻子,孤身出洛,一路上被一个亭长抓到,差点被县吏当成盗贼杀死,也曾误杀故交吕伯奢一家,然而其人一到陈留,便扔下种种心思,即刻矫书会盟,倾家起兵!
  刘玄德孤悬在外,一日未曾堕其志气,一旦得到机会便不避风险,依旧要直扑洛阳!
  孙文台远在荆南,咋闻洛阳出事,便居然扔下长沙基业,横渡长江,以求功业!
  平心而论,遭逢大变,后面这三个‘小人物’比某些大人物更让人心折。
  “是这样的,召大家过来,是因为眼看着二十二日便要到了,不能再拖了!诸君,你们说,这个董卓在洛阳,传旨意说其余二者都是叛逆;袁绍在河内,却拿着渤海太守的印,让渤海的兵马去河内寻他;公孙珣在常山,乃是我冀州境内,还号召河北义士都去他那里会盟……这三人,我到底该助谁啊?”
  说话的,是一位真正的大人物,乃是前御史中丞,现冀州牧韩馥,地点是邺城官寺大堂之上,而他所询问的对象,则是冀州州中诸多属吏。
  “明公此言大谬!”话音刚落,旁边早有明白人忍耐不住了。“明公是国家重臣,守冀州一州,怎么能说什么助袁、助董、助公孙呢?!你应该兴兵助国家!而且再说了,董卓那种人,昨日杀太后,今日杀公卿,这种人能助吗?”
  韩馥定睛看去,却是自己的治中从事刘子惠,倒也不由面露惭愧:“是,子惠所言甚是,是我糊涂了,不该生怯意……只是便是为国家兴兵讨董,又该应和何人呢?公孙文琪百战百胜,袁本初四世三公,如今若助其中一人,岂不是要让另一人怀恨在心?”
  “这有什么可说的?”刘子惠不由叹气。“明公,如今的局势是,卫将军在河北多有威德,若你再去会盟,怕是冀州不保;而袁本初空有名望,却无兵马,我们去助他,却可以用我们冀州兵马粮草的强盛,在讨董中立下首功!而且再说了,也只有借着袁本初的名望,才能阻止公孙文琪在我们后面吞并冀州郡国。”
  “你是说,卫将军有意吞并冀州?”韩馥不由惊慌起来。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刘子惠继续抗辩。“卫将军在北面,距离洛阳甚远,却与冀州近在咫尺,他会盟诸侯,却限期一月,俨然是只认准了幽冀两州,而若是冀州郡国都响应他,放他大军入各君侯,明公拿什么名义抵抗?为今之计,只有联手袁绍,方能让冀州持重于天下。”
  “我明白刘治中的意思了。”韩馥缓缓点头。“是这个意思,只有加入了袁本初的会盟,方能取得大义,让卫将军不好吞并我们,而且还要尽量拉拢冀州下属各郡国,让他们一起加入南面的会盟,才能阻止他们加入北面的会盟……是这个意思吗?”
  “正是此意。”刘子惠终于面露笑意。
  “那我应该即刻发文,一来告知天下,我要相应曹操和袁绍的这个会盟,二来,要即刻通知州中九郡国,随我一起……”
  “是六郡国。”刘子惠再度无奈了起来。“渤海太守的印绶本就在袁本初初,而常山、中山公孙珣是奉命持节都督的,甚至他就要在常山会盟……发文往这两郡,只会惹怒卫将军!”
  “是,六郡国。”韩馥不由失笑,却又环视左右。“呃,沮別驾在哪里啊?麻烦他来作文……没来吗?”
  “回禀明公。”刘子惠不由再三无奈。“沮別驾送人去了,天下纷纷,他有个好友决定出山襄助豪杰为讨董事……昨日便告假了。”
  “哦。”韩馥缓缓颔首。“我想起来了,那就子惠你来执笔,最近的魏郡就不发了,我待会面见张太守,如此便是五郡国了!”
  刘子惠点头称是,便俯身到堂下几案之上写公文,然而写到一半,忽然间,门外便有使者来寻韩馥,刘子惠头也不抬,只是写信如常。
  然而,那使者来到堂前,恭敬一礼,便直接言道:“韩公!我家审公有文书在此,他说他要往常山会盟去了,请假一旬!事关重大,还请韩公不要以此怪罪于他。”
  韩馥与堂中属吏多少一滞。
  “那便是四个郡国了。”刘子惠直接掷笔言道。
  “不错。”坐在上首的韩馥喏喏而答。“子惠所言甚是,如此,便是四个郡国了。”
  —————我是群雄并起的分割线—————
  “董卓乱政,太祖发檄文会盟常山,袁绍亦合曹操、桥瑁、张邈,伪作三公书信,道卓恶,求起兵会盟。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公孙氏邪,助董氏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公孙?’馥有惭色。复问:‘兴兵事定矣,然袁氏、公孙氏何择?’或曰:‘卫将军强横于北,绍孤立于河内,从北,恐冀州主人更易矣!而从绍,则可抗北!’馥善之。子惠复叹:‘冀州自强,从袁者,盖洛阳在南也,何云拒北?’馥愈惭。”——《新燕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