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重建北宋> 0720、赵桓的阴谋

0720、赵桓的阴谋

  高俅没有跟随太上皇赵佶继续南下,据说身体不大好,准备提前返回京城。这是固有历史,李宪并不奇怪。
  可是,包国雄派人传来的紧急消息,并不是说高俅决定回京,而是高俅要面见李宪,据说有要事相商。
  真实的历史上可没有这么一回事,李宪顿时就蒙了:“这都什么时候了,高俅见我干什么?妹子,来人在何处?”
  杨琼摇摇头,递给李宪一个小方胜:“来人已经走了,就留下这么一张纸条。大哥,高俅在这个时候提出见你,不会有什么阴谋吧?他手下可有三千多禁军,需不需要我调一批人过来?”
  “这一点你尽管放心。”李宪很肯定:“只要没有来自上层的压力,高俅这个人很少无故树敌。他现在决定回京,说明他已经和太上皇赵佶决裂,没有给我施展阴谋诡计的必要。”
  高俅提出的秘密会面地点,就是京城南面五里的青城寨,信中只说有要事相商,并没说是什么事情。
  杨琼走了,李宪却陷入沉思。
  第一,高俅让包国雄派人送信,而且相信包国雄肯定能够找到李宪,说明他早就知道李宪和包国雄之间有联系。
  高俅早就知道内幕,却始终不动声色,更没有处罚包国雄、关弢、蒋宣和李福。李宪断定高俅没有阴谋,也是据于这一点。
  第二,高俅称病回京,是脱离太上皇赵佶势力圈的一个托词,也是给小皇帝赵桓一个理由,同时表明一种态度,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以上两点,并非李宪考虑的内容,他沉思的是另外一回事。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高俅突然决定回返京城养病,就是因为太上皇赵佶已经决定复辟。
  太上皇赵佶,一辈子都好大喜功,缺乏最基本的战略眼光。
  听说老将种师道带兵勤王,而且朝廷已经派出人质,太上皇赵佶自以为是,认为和大金国议和肯定没有问题,所以就有些迫不及待。
  但是李宪心里很明白,小皇帝赵桓别的本事没有,却把自己老爹赵佶不要脸的绝学融会贯通了,太上皇赵佶的复辟注定不会成功。
  高俅最大的特长就是综合平衡能力超人,李宪都能看出问题的核心所在,高俅当然也看出来了,所以他才称病脱离太上皇集团。这是最高明的自保之道,你不服气都不行。
  如果按照小皇帝赵桓的原定计划,朝廷不计一切条件,即便是暂时的,和完颜宗望的议和本来能够成功,而且金兵撤退也没有问题。
  但是太上皇赵佶突然南下,而且一直跑到镇江,从而引出了一个巨大变故,最终酿成了遗恨千古的靖康之耻!
  朝廷开始和金国谈判议和,而且双方已经停止战斗。在一般人看来,局势正朝着和平方向发展,这应该是一个大好事。
  在这种情况下,京城的安全已经没有大问题,按说太上皇赵佶应该返回京城才对,可事实恰恰相反。太上皇赵佶不仅没有北上返回京城,反而率领自己的小朝廷离开亳州南下。
  京城保卫战最危险的时刻,太上皇赵佶留在亳州没动地方。现在京城已经基本安全了,他却要向南逃跑。
  按照后世的说法,太上皇赵佶居心叵测,这是要“另立中央”!
  高俅心知肚明,这个太上皇赵佶简直不可理喻,如此仓皇谋取复辟,注定不能成功。所以才宣布脱离“第二中央”,准备明哲保身,安度晚年。
  可是,高俅聪明了一辈子,最后犯了一个大错误——低估了小皇帝赵桓的心狠手辣和无耻!
  李宪担心的是,根据历史记载,小皇帝赵桓接到太上皇赵佶突然南下的消息,顿时就知道大事不好。
  如果太上皇赵佶在江南宣布建立第二朝廷,而且宣布汴梁城的朝廷非法,那就只有两个结果:
  第一,出兵讨伐叛逆。可是叛逆是自己的爹爹,儿子打爹爹,这是不孝,在大义上站不住脚,很可能得不到群臣和军队支持。
  第二,如果承认自己的朝廷非法,那就只能宣布退位。先不说皇帝大位好不容易落到自己手中,一旦宣布退位,小命肯定不保。
  居于这两种考虑,小皇帝赵桓经过一天一夜的沉思,最后咬牙作出一个决定:立即召见种师道。并且命令大开安上门,让京城留守李纲亲自出城迎接,给足了种师道的面子。
  君臣相见,小皇帝抚慰辛劳,种师道歌功颂德。一番屁话之后,小皇帝赵桓在御书房单独召见种师道。
  小皇帝赵桓单刀直入:“今日之事,卿意如何?”
  “女真鞑子不过是一群蛮夷,如何能够知道兵法韬略?”种师道明知皇上另有深意,却故作不知掀须而笑:“岂有孤军深入敌境,而能全身而退者乎?”
  小皇帝赵桓点点头,好像是同意种师道的意见,但说出话来却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已经讲和了。”
  种师道离座而起,随即拜服在地:“微臣只管军队,听陛下圣旨行事。至于其他的问题,不是微臣应该过问的。”
  常言道:响鼓不用重锤。
  种师道平平淡淡的两句话,却隐含特殊意境,让小皇帝赵桓龙颜大悦,当即命令御厨赐下晚宴。
  第二天的早朝,李纲居然上了一道奏折:“陛下,微臣听说种经略不仅带来六千种家军,而且还带来姚平仲的步骑七千余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勤王之师肯定还会不断到来。军队虽然越来越多,如果不能统一指挥,注定是一盘散沙。请陛下颁旨,让种师道和姚平仲两将,即日起听从微臣指挥。”
  要说李纲无能,那还真是无能。不仅没有自知自明,甚至连最基本的察言观色都办不到。
  先不说小皇子赵桓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仅仅是种师道的道行,就不是你李纲能够指挥的。
  在种师道面前,你李纲算个什么东西?居然在朝廷上大言不惭,不是自取其辱么?
  小皇帝赵桓抬起龙目扫了李纲一眼,然后略一挥手,内侍总管李彦跨步上前高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种师道率雄兵以赴国难,公忠体国,实慰朕心。擢升同知枢密院事,充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统四方勤王之兵及前后军,姚平仲所部为其辖制。钦此。”
  官场历史,既是勾心斗角的历史,也是厚黑学的历史,大宋朝不过把这种历史演义到顶峰。
  此诏一下,种师道直接变成了李纲的上司。朝中众臣看向李纲的眼神,充满了讥讽与不肖。
  这是在朝堂上公然打脸,而且是皇上亲自动手。换做任何人都会吐血而亡,但是李纲不会。
  李宪接到高俅的密信,想到的就是这个大问题。
  靖康之耻的发生,导火索有两个:第一个是太上皇赵佶继续向南逃窜,第二个就是种师道和姚平仲的到来。
  小皇帝赵桓和种师道单独见面,虽然仅仅说了两句话,而且丝毫没有涉及到太上皇赵佶,却隐含极大深意。
  小皇帝赵桓那一句:“我们已经讲和了。”一共只有七个字,但绝对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种师道年老成精,自然是闻弦歌而知雅意,完全明白了小皇帝赵桓召见自己的本意。
  朝廷已经和敌人讲和了,字面上的意思是:现在已经没有敌人,自然也就没有战争。
  可种师道听出来的意思是:朕现在非常需要军队,因为战争迫在眉睫。
  正因为如此,种师道才拜服在地表忠心:“微臣只管军队,听陛下圣旨行事。至于其他的问题,不是微臣应该过问的。”
  这两句话听起来,绝对没有丝毫问题。问题恰恰在于,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第一,现在没有敌人了,小皇帝赵桓却说战争迫在眉睫。
  第二,既然皇上说战争迫在眉睫,那么究竟准备打谁呢?
  种师道表忠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动声色:“至于其他的问题,不是微臣应该过问的。”言下之意就是:皇上说打谁,我就带兵打谁。
  但是李宪知道一个道理: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种师道心里已经知道要打仗,但还是没有猜准小皇帝赵桓的心思。也就是说,种师道没有搞清楚自己要打击的对象。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没有外敌,必生内乱。这是种师道心里的推测,所以他准备打击的目标,就是太上皇赵佶的复辟势力。
  殊不知,小皇帝赵桓心中的打击目标,居然是正在和谈的女真鞑子!
  原来,小皇帝赵桓经过一天一夜的深思,已经想明白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外敌,自己的号召力马上就会消失,太上皇肯定趁机发动叛乱复辟。
  因为自己登基事起仓促之间,还来不及清除太上皇的庞大势力。一旦和自己的爹爹打仗,小皇帝赵桓手里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就更别谈必胜的信心。
  既然没有把握平定太上皇的复辟势力,小皇帝赵桓决定主动和金国开战,让国战继续打下去。
  太上皇如果在这个时候发动叛乱复辟,就属于自绝坟墓,因为从大义上就站不住脚,自然就会失去人心。
  要想和金国重新开战,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将肯定不行。种师道的种家军、姚平仲的姚家军来得正是时候。
  李纲的无知,就是没有搞清楚皇家之争的本质。他能够在朝堂上坚持下去,才有鬼了。
  为了自己屁股下的那把椅子,可以把所有事情抛诸脑后,这才是皇家无耻的根源所在。
  种师道精明一生,虽然知道自己接下来要打仗,却没有真正搞明白小皇帝赵桓的心思。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种师道没有搞清楚敌人是谁,自然就没有充分准备,最后全军覆没不可避免,遗恨千古的靖康之耻,终于这么发生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