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国策> 第77章 急转直下

第77章 急转直下

  杜奇威一样,裴承毅同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作为共和国陆军少壮派的代表人物,裴承毅既是命运之神眷顾的幸运儿,又经历了很多常人无法想像的考验与磨难。
  所谓“少壮派”,狭义上指1990年后出生、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军人,广义上指年纪在岁以下、思想开放、积极进取的军人。
  与对应的“老成派”相比,幼年的成长环境让“少壮派”军人更加清楚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对整个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更熟悉信息化时代的“游戏规则”,更加擅长将信息化技术用于战争。
  对仍然在追赶美军的共和国陆军来说,思想观念的飞跃比物质基础的进步更加重要。
  从建立共和国的元勋算起,以20年为一代划分,共和**队要在短短代人的时间内从“小米加步枪”到信息化时代,不可能像西方国家的军队那样,逐步实现机械化、电子化与信息化,最终进入网络化时代,必须飞跃式发展。即便从机械化时代算起,西方国家的军队也用了足足90年才进入网络化时代。共和国陆军要在211世纪的短短20多年内实现信息网络化,难度可想而知。
  没有足够高的思想认识,不可能加快军队的发展速度。
  虽然彭茂邦一向重视技术,在纪佑国执政期间(当时总参谋部在分配军费时的决策权超过了国防部)大约15%的军费用于新技术与新装备的研制开发,美军同期投入军事科研的资金仅占军费地9%,但是从根本上讲,因为彭茂邦对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了解并不多,所以更加注重某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先进武器装备,而不是对军队整体作战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军事系统。
  直到项铤辉担任作战处处长,情况才有所改观。
  东海战争中,共和**事系统存在的欠缺暴露无遗。虽然绝大部分陆军将领(陆军仍然在共和**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愿意承认东海战争对共和国国防军事力量建设产生的长远影响,但是没人能够否认这场战争地“警示”意义。
  以往。共和国奉行“本土防御”与“防御反击”战略。陆军地重要性不用多说。
  随着国家实力提高。共和国不可能永远奉行“本土防御”与“防御反击”战略。战争在国土上燃烧。打烂地是自家地家当。即便打赢了入侵地敌人。损失也无法承受。共和**队迟早要走出国门。在境外与敌人决战。
  问题就在这里。走出国门。需要更加强大地进攻能力。需要更加强有力地军事系统!
  东海战争。一览无余地暴露出了共和**队进攻能力不足地缺陷。
  战后。共和国加快了海军与空军地建设步伐。表明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问题地严峻性。决心打造一支具有强大进攻能力地军队。
  思想观念转变不过来。拥有再好地武器装备都是白搭。
  彭茂邦在离任前保荐项铤辉出任总参谋长,正是因为项铤辉出身特种部队,而特种部队既是共和国实战经验最丰富的部队,又是最先接触信息化技术、与“外军”打交道最多的部队。在打击恐怖组织与分裂组织地“持久战”中,共和国的特种部队多次在中亚与以美国为首地西方国家的特种部队交手,非常清楚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对提高军队战斗力起到地重大作用。
  独木难支,项铤辉要想推进军事改革,必须有一帮得力助手。
  “少壮派”军官的地位迅速提升。海军的林啸雷、华剑锋、梁国翔、朱荣辉等人,空军的贾宝国、林珏、梅乐弛等人,陆军的裴承毅、凌云霄、李东石等人,均是“少壮派”的代表人物,都得到了重用。
  裴承毅算得上是“少壮派”中最特殊的一个。
  绝大部分“少壮派”军官都是从基层做起,在战斗中积累军功,一步步的成长为高级军官。裴承毅完全相反,从军校毕业后就进入司令部,随后调往总参谋部,一直担任参谋职务,从未上过战场。
  对职业军人来说,当参谋既有好处,又有弊端。
  好处是,在参谋岗位上很容易培养出远超过一般军官的大局观与审慎态度,能够觉察到基层军官无法发现的战机与风险,以超越基层战斗的目光看待战争与理解战争,为胜任更高级别的指挥岗位打下基础。
  弊端是,参谋很难在战争中获得军功,只能凭借一些硬性指标获得晋升,比如服役时间、学历等等;往往与某个将军或者某个团体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果跟错人,能力再出色也别想出头。
  裴承毅
  ”,一是他跟对了人,二是获得了很多机会。
  调入总参谋部,裴承毅一直跟随项铤辉,先后在东海战争与“中南风暴”中协助项铤辉指挥作战。
  从根本上讲,裴承毅的“幸运”源自出色的个人能力。
  如果没有出色的能力,就算裴承毅与项铤辉的私人关系再好,也不可能得到重用。
  与彭茂邦不同,项铤辉不但不会刻意压制那些思想五花八门、行为标新立异的“少壮派”军官,还为有能力的“少壮派”军官提供了发挥与表现的机会。
  第77军的凌云霄是代表,裴承毅就是更加典型的代表。
  即便数十年之后,很多人都无法相信,项铤辉竟然把决定半岛战争胜败的前线指挥权交给了1名年仅32岁的上校参谋!
  如果说年前,伊朗战争爆发时,裴承毅在兵棋推演上的表现为他赢得了出头机会。
  那么在2024年爆发的半岛战争中,裴承毅用最精彩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证明了项铤辉的眼光。
  只是,对一个职业军人来说,32岁确实太年轻了。
  在魄力方面,一百个裴承毅这样的“少壮派”都赶不上一个彭茂邦或者赵润东这样的“老成派”。
  收到总参谋部的战役总体方案后,裴承毅先是万分震惊,随即着手调整战役部署。
  没有魄力,不等于没有眼光。
  战役总体方案决定了战役规模与战役目的。规模越大,目的越大,风险也越大。虽然裴承毅不知道确定战役总体方案的是元首赵润东,但是他能明白最终的目的与存在的巨大风险。打好了,不但能将战线推到三八线,还能一口气吃掉数十万韩美联军。打得不好,共和国陆军很有可能在平壤停止前进的步伐,最多在三八线稳住战局。
  第一次战役打开了局面,第二次战役将决定朝鲜半岛的未来!
  别说裴承毅是前线指挥官,就算他仍然是项铤辉身边的参谋,也得拼尽全力。
  因为各参战部队早已做好战斗准备,提前领到了好几套作战方案,所以调整战役部署不是什么难事。
  最大的困难是在战役实施阶段的指挥工作。
  任何战争都不会按照某一方的意愿进行。用俗话说,就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能否打好第二次战役,关键就是战场情报。
  日夜间,裴承毅把能够找到的侦察力量都派了出去。
  担任侦察任务的特种部队最先出发,大型无人侦察机随后起飞,各军先锋部队的侦察兵冲在最前面。
  若论监视战场局势的能力,kz-199肯定是最理想的选择。
  6日3点30,裴承毅将指挥部“搬”到了一架kz-199上。为了让kz-19能在空中呆得更久一点,空军把还在试验的一架djy-15“空中充电机”调了过来。为了确保kz-199的安全,空军调遣了2kj-22与2个大队的多架j-14轮流执行护航任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kz-199一直在鸭绿江江口北岸共和国领空巡逻。
  虽然kz-199的性能不如e-12a,对地面装甲集群的探测距离只有350千米,对单一车辆的分辨距离不到300千米,但是在鸭绿江上空飞行的k-199仍然能够发现首尔以北的韩美联军的调动与部署情况。
  美军的调动完全在kz-199的监视之中,也在裴承毅的掌握之中。
  总体来说,美军的行动没有超出裴承毅的预料。不管是第1装甲师南下夺取海州与攻打青鹤、还是第7步兵师转为向西突击,美军的意图表达得很明显:绝不在三八线以北地区与共和国陆军决战。
  裴承毅不得不承认遇到了一个并不简单的对手。
  美军的行动非常有章法,不管是攻打南浦、掐住第611军向南进军的咽喉,还是稳步向南撤退,均表现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与明确的作战目的。
  裴承毅更加佩服总参谋部的决策,竟然能够提前预料到美军会主动退却。
  如果按照原先制订的作战计划,将第二次战役的主要打击对象放在西部或者东部战场,均会使另外一个战场上的美军迅速逃出打击范围,不可能用第三次战役完成歼灭战,甚至永远都不可能干掉逃走的美军。
  真正让裴承毅感“兴趣”的还是韩军的行动。
  如果说美军稳步后撤,是为了摆脱共和国陆军。那么韩军主动进攻,就是在送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