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檀郎> 第27节

第27节

  主人们神神秘秘,只每日往返于宫中和府中,不透露半点风声。仆婢们议论纷纷,都说必是出了大事。
  大长公主的贴身女官李氏当时也跟着一起入了宫,隔日,我给她卜问她侄儿新妇怀的是男是女时,她才与我道出实情,说是皇帝中风了。
  李氏长吁短叹,说那日,皇帝忽然半边身体动弹不得,到了夜里,发起高烧来,至今昏迷不醒。
  “可莫与旁人说。”她唬我道,“此乃宫中机要,谁泄露出去,便要杀头!”
  我忙害怕道:“不敢不敢。”
  其实不必我去传,此事很快人尽皆知。
  皇帝病重昏迷,不能理事。按律,则当由太子监国。
  那巫蛊之事,乃是刚刚发生,还未及传开,也无诏令。三日后,太子太傅荀尚联合太保谢暄、太宰何邈,以三公之名上书,奏请太子监国。
  于是,太子突然灾难消弭,否极泰来,光明正大地登上了监国之位。
  对于此事,坊间议论纷纷,小道消息精彩纷呈。
  据说,皇帝的病情反反复复,时好时坏,连话也说不清楚。
  而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太子那巫蛊之事。虽宫中的消息早已封锁,只有只言片语,但民间早已是传得沸沸扬扬。
  太子监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卢让、神医和那个告密的宫人抓起来,严刑拷打之下,逼问出了一切均乃卢让指使。但是其后,卢让趁守卫不察,撞墙自尽,死无对证。太子即以谋害储君的罪名,将主谋腰斩弃市,夷五族,株连获罪者五百余人。
  还据说,太子大骂秦王,说皇帝的病是秦王害的,要收回秦王兵权,派人去辽东缉拿他回京问罪。幸好荀尚还算清醒,没有由着太子胡来。
  听着这些的时候,我终于明白过来。皇帝的病和秦王有无关联我不知晓,不过秦王必是料到了此事,故而早一步离开。
  我心中感慨,祖父说三世而乱,是否成真目前仍未可知。但万一言中,秦王必占那乱字的其中一笔。
  而最玄乎的传闻,则来自雒阳城外。
  自从皇帝病倒之后,那句“三世而乱”的谶言又重新被人记了起来,除了衍生出好些童谣,还有不少人将前阵子凌霄观露台的白鹤谶言联系起来,抓住最后的“明星”二字大作文章。
  传说前朝帝室的后人仍然在世,一些州郡中兴起了一个叫做明光道的门派,以“光华再世”为号,说前朝帝室才有真龙,将重得天下。先前常年征战,天下疲敝。虽皇帝一统江山之后,劝课农桑,增进人口,但仍显得力不从心。不少人仍怀念前朝未丧乱前的殷实光景,在一些灾荒连年的州郡,此教收纳流民,开荒赈济,传播甚速。而那谶言中的“明星”,指的就是前朝真龙。
  民间的各色流言,自然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皇帝突然病重,最受影响的,还是贵人们。
  而事出之后,最出风头的,当然是荀尚。
  太子任荀尚和豫章王为辅政大臣,尤其荀尚,除了太子太傅之外,还身兼太尉之职。
  他大权在握,一上来就动作频出。太子监国的第二日,荀尚就以皇帝的名义发诏,撤换掉大批朝臣,包括中护军、城门校尉等守备要职。并以非常之时为由,下令雒阳宵禁,一切聚众游乐之事皆予取缔。
  这自然不是好事。
  因为那些被取缔的游乐之事中,包括了豫章王府的雅会。
  于是我的赏赐也打了水漂。
  “说是太子监国,不若说是荀尚监国。”淮阴侯府的后园里,桓瓖愤愤道,“连圣上的宫中,里里外外都换成了荀尚的人,只怕是恨不得圣上早日晏驾!”
  公子和沈冲正在下棋,各盯着棋盘,没有言语。
  皇帝病重,一应事务都转到了荀尚的手中,他们这些为皇帝问对而设的议郎自然都成了摆设。官署中无所事事,索性告假一日,赋闲在家。
  最不满的则是桓瓖。据说荀凯当上了中护军,每日随荀尚出入宫禁,犹如皇子一般威风,还对桓瓖等殿中宿卫甚是轻视,颐指气使。桓瓖本是个心高气傲的,岂能受这等委屈,索性告了病假,眼不见为净。
  桓瓖又看向城阳王,道,“我听闻荀尚以侍奉圣上为由,竟宿在了宫中武库附近的庆成殿,大有将府邸安置其中之意。这般嚣张,太后竟也置之不理?”
  城阳王正在作画,头也不抬:“不是还有豫章王。”
  “豫章王?”桓瓖道,“豫章王就是个怕事的,荀尚四处招惹,他连句话也不敢说。”
  “豫章王乃识时务之人。”城阳王不紧不慢地往画上添色,“便是太后,你要她如何去理?骂荀尚谋反还是诏令天下诸侯共讨?父皇、太子、北军都握在荀尚手中,整个雒阳都是他的。”
  桓瓖“哼”一声,又对公子和沈冲道:“荀尚一手遮天,莫非桓氏沈氏也要坐视?这般下去,一旦太子登基……”
  “太子登基又如何?”公子打断桓瓖的话,看着他,冷冷道,“太子乃储君,我等不服,便是谋反。”
  “我等若算谋反,荀氏算甚?”桓瓖亦冷笑,“你看看荀尚,玉玺都在他手中,与坐了天下何异”
  沈冲道:“圣上仍在,断定尚早。你我皆臣子,须得谨言慎行。”他神色严肃,示意桓瓖看看四周。
  桓瓖气闷,转开头,不再出声。
  第28章 重疾(下)
  因得戒严禁令, 公子在淮阴侯府中未像以往一般留到晚膳, 太阳西斜之事, 即乘车回府。
  街市上比以往萧瑟许多。荀尚在各处大力提拔姻亲故旧, 良莠不避,好些品行不端之人亦得以重用。近来时常有荀氏手下的人借着戒严滋扰勒索的事,寻常百姓到了日头偏西之时便赶回家, 以免遭遇坏事。
  就在公子的车马行过一处路口之时,前方忽而有些嘈杂之声传来。
  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却见是一辆马车被巡逻的士卒拦了下来, 将我们的去路也堵住了。旁边,还有十几百姓, 都是来不及走被拦住的。
  “太傅有令!戒严时不得通行,凡有违抗者,行人罚钱三百, 车马一千,如敢抗命, 以谋逆论处!”一人喝道。
  我看了看,认出来。
  “何人说话?”公子问道。
  “是耿汜。”我说。
  耿汜是荀尚姻亲耿彷的侄子。此人从前是个闲人, 混迹于酒场赌坊, 无所事事。近来耿彷当上了城门校尉,将耿汜任为司马,监督戒严之事。耿汜如鱼得水, 在雒阳街市中横行霸道, 对来往之人肆意勒索打骂, 有时连贵族士人亦不放在眼里,何况升斗小民。
  公子听到这名字,神色沉下,未等我再说,下了车去。
  那被拦下的马车看上去是寻常人家的,仆人也只有两个。
  只听一人据理力争:“昨日还是戌时,今日怎成了酉时?”
  “昨日是昨日,今日是今日。”耿汜不耐烦道,“这是太傅之令,要么拿钱,要么到狱中理论!”
  “既是太傅之意,可有谕令?”这时,公子走上前道。
  耿汜回头,看到公子,一愣。
  “原来是桓公子桓议郎。”他的脸上堆起笑容,行了个礼,“未知议郎到此,有失远迎。”
  公子道:“耿司马不必多礼。太傅下令戌时设禁,方才闻司马所言,似有更改,未知新谕令在何处?”
  耿汜笑笑,道:“我等皆奉命行事。议郎可是刚从官署回来?不想竟阻了议郎的路,我这就教人为议郎放行。”说罢,他朝手下示意,让公子的车马先过。
  公子却不为所动,道:“耿司马不必劳烦,既是太傅之令,我也自当遵守。待司马示以谕令,是罚是走,我亦悉从发落。”
  耿汜笑容淡下,意味深长道:“议郎,此事还是莫管闲事为好。”
  “哦?”公子道,“若我管定了呢?”
  耿汜与公子对视着,好一会,生硬地转开头。
  “放行。”他对手下道。
  手下有些犹疑:“司马……”
  耿汜踢他一脚,骂了声:“放行!”
  手下只得悻悻地往两边让开,放那马车过去。那两个仆人见得了解脱,对公子连连行礼,千恩万谢,跟着马车快步走开。
  公子站在原地,却是没有动。
  耿汜看着他,问:“议郎不走,还要做甚?”
  “自是等你取谕令。”公子不紧不慢,“我还未曾看到。”
  耿汜脸色拉下,不耐烦道:“看不看又如何?你不过是个议郎,有何职权看我谕令?”
  公子看着他,目光清冷:“我品秩在司马之上,怎无职权?司马亦朝廷官吏,须知若无谕令则为假传,按律,当下狱收监。”
  “桓皙!”耿汜忍无可忍,用马鞭指着他喝道,“莫以为我不敢拿你!”
  公子毫无畏惧,却是一笑:“我倒要看看你如何拿我。”
  耿汜气急,但究竟知道公子惹不起,干瞪着眼。
  这时,被堵在路上的人越来越多,集聚成群,看着这般热闹,指指点点。耿汜更行多日,早已招人厌恶,不少人认出了公子,跟在他身后骂了起来。
  耿汜转而朝那些人气势汹汹走去,挥起马鞭就打。
  人群一下哗然,躲闪推搡,
  就在此时,前方一阵开道声传来,望去,却是城门校尉耿彷赶了来。
  他喝退耿汜,堆起笑意,向公子行礼:“耿司马新到任,未识议郎,冲撞之处,还请议郎恕罪。”
  公子还了礼,却道:“我有一事,正要见耿校尉。耿司马酉时设禁,不知可有太傅谕令?”
  耿彷的神色僵了僵,扫了耿汜一眼,继续和色道,“太傅是曾提过酉时设禁之事,只是谕令还未到。”
  公子不与他纠缠许多,道,“既是未到,便不该此时设禁。且未颁布告,民人无处知晓,招致怨恨,亦非太傅所愿。”
  耿彷道:“议郎所言极是!”说罢,他令耿汜撤去路障放行。
  耿汜瞪着眼睛,但在耿彷面前终究不敢放肆,只得从命。
  公子不再理会,登车而去。
  “天子脚下,区区一个司马,竟敢如此无法无天。”马车上,公子怒色仍在,生气道。
  我说:“戒严终非长久,只不知要到何时?”
  公子长出一口气,摇头:“只怕圣上病势一日未明,乱象便一日不除。”
  “这么说,这天下安定,竟只在圣上一人?”我道。
  公子正要回答,马车忽而停了下来。
  “公子,”外面的随从道,“前方有人,要见公子。”
  我和公子皆讶然,从窗外望去,却见是先前那辆马车停在了路中。
  “若是要道谢,便说不必了。”公子道,“回府去。”
  随从道:“那边的人说,他们主人认得公子。”
  公子闻言,与我对视一眼,下车去。
  待得近前,那马车上的车帏也掀开一角,待得看清里面坐着的人,我愣了愣。
  是宁寿县主和南阳公主。
  </div>
  </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