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民国大文豪> 第222章 合影

第222章 合影

  泰戈尔的生日会由新月社操办,这是新月社成立一年来第一次搞这种大型活动。
  新月社一直都是较为松散的组织,包容性比较强,可以容纳各家的观点,比如闻易多就是一位泰戈尔的批判者。
  这是徐至摩借鉴英国文坛的模式形成的一个文学交流圈子。
  在英国,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首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同样如此,并非所有成员的观点都一样,那样也没有交流的必要了。
  正因为思想观点不同,才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坦诚的交流,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他们的宗旨之一。
  新月社聚集了一批从欧美留学的精英,有诗人,有文学评论家,还有社会活动家等等,他们以文学为纽带,谈论各种话题,各人的思想大相径庭。
  有提倡自由主义的自由派,有像闻易多那种爱国热情高涨的革命派,还有倡导资产阶级政治的改良派,甚至有不少对政治毫无兴趣的公子哥。
  林子轩在北平的这些天,都是新月社的成员陪同,对他们有所了解。
  他觉得这样挺好,没必要弄出一个文学主张来让大家都遵从,不遵从的就开除,他也不想把新月社变成自己的私人地盘。
  他不认为自己有权利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就像是这次他提出“第三条路”的主张,不少新月社的成员就不认同,但没有关系,大家可以坦诚的交流,也可以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应该坚持。
  徐至摩对这次泰戈尔的生日会尤为重视,或者说他对泰戈尔尤为尊重,这也让他受到了不少的攻击,他也写文章做了反击。
  但正如后世网络上的骂战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
  这次生日会的规格很高,由胡拾作为大会的主持人,梁启朝会给泰戈尔祝寿,北平的名流都接到了邀请,大多数都会到场贺寿。
  北平的各家报纸媒体自然不甘落后,不少记者守候在大礼堂的门口,看看来了哪些名人。
  如果铺上红毯,很像是后世的颁奖典礼。
  在邀请帖子上,预备是晚上八点开始。
  徐至摩和不少新月社的成员在招待来宾,大礼堂内张灯结彩,早到的名流在各自闲聊。
  林子轩也邀请了沈丛文,让这位湘西青年尽快的融入北平的文化圈子,他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会介绍一下沈丛文,为他引荐。
  这几天的时间,不少人都知道林子轩在北大慧眼识人,找到了一位写作天才,据说还是北大的旁听生。
  有人觉得林子轩愿意提携新人,是好事。
  也有人嘲笑一个旁听生都当宝贝,可见林子轩的眼光不怎么样,浪得虚名。
  林子轩并不介意,他也不怕抬高了沈丛文,从而导致沈丛文心生骄纵。
  他发现沈丛文或许是因为早早的踏入社会,心性沉稳,恪守本分,有一种乡下人的朴实和内敛,这种品格尤为可贵。
  此时林子轩正和胡拾交谈。
  胡拾亲眼看到沈丛文递稿子给林子轩,虽然当时林子轩不以为然,但想必这人的稿子真的写得好,否则不会得到林子轩的青睐。
  在北大,林子轩找一位旁听生的事情已经传开。
  据说为了这个旁听生,林子轩在教室外边站了半个小时,可见是真的看好沈丛文。
  其实是林子轩不想打搅讲堂里正在进行的课程,不过传言就是如此,会有各种解读,他也没有必要去解释。
  胡拾勉励了沈丛文几句,又和林子轩说起这几日的论战,让他不要放在心上。
  北平文坛的论战向来如此,大家一窝蜂的涌上去,各人发表各人的观点,混乱的很,只有等到事情平息后,众人才会回过头整理论战中的内容。
  这时候,鲁讯走了进来,作为北平文坛的领军人物,他自然也接到了邀请。
  有眼尖的记者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好机会,新文学的三位领军人物难得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这会是一条不错的新闻。
  有这种想法的记者还不少,他们簇拥着鲁讯朝着胡拾和林子轩这边走来。
  胡拾和鲁讯相识将近七年的时间,在一所学校共事,两人虽然观点不同,但还没有到形同陌路的地步,相反会经常联系。
  1924年4月,北大学生李秉仲写了一部章回体小说《边雪鸿泥记》,托鲁讯联系出版,鲁讯就托胡拾帮忙联系商务印书馆。
  林子轩前些日子才去拜访过鲁讯,两人的关系尚可。
  看到鲁讯走过来,胡拾和林子轩便迎了上去。
  三人就在大礼堂的东侧会面了,互相寒暄了几句,鲁讯还笑言林子轩这几日在北平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在这次论战中,胡拾和鲁讯都有发文,他们两人的文章还算公允。
  胡拾仍旧是崇尚西方的制度和科学,但觉得青年人学习国学并无坏处,还开出了一个长长的国学书目,分为工具书、思想史和文学史。
  林子轩被他的书目给吓到了,共计数百本国学书籍,光是看完就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鲁讯不同意林子轩提出的新文化过激的说法,认为对于旧文化的打击还不够,民众还没有被唤醒,新文学的使命还没有达到。
  不过他对林子轩提出的融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观点有点兴趣,这并不容易,需要真正学贯中西的人才能完成。
  鲁讯不认为现在的中国有人能做到,但这种方向值得尝试。
  在这场论战中,鲁讯是较为清醒的一个人,虽然也批判了林子轩,却看到了问题的所在。
  林子轩不是想反对新文化,相反他支持新文化,他只是在支持新文化的同时,兼顾传统文化不要就此没落。
  有记者提议给三人照一张合影,留作纪念。
  胡拾和林子轩没有异议,鲁讯想了想,也同意下来,按照年龄,鲁讯站在了中间。
  鲁讯比胡拾年长了10岁,而胡拾比林子轩年长了9岁,他们的年纪可以说很有代表性。
  三人都穿着长衫,鲁讯居中,虽然个子不高,却很有气势,胡拾站在左边,温文尔雅,林子轩站在右面,年轻俊朗。
  随着相机的闪光,这张三人唯一的合影定格在底片上。
  从此以后,他们三人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