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381章 李自成、千年帝都(上)

第381章 李自成、千年帝都(上)

  以这时路况而言,从汝州到洛阳约有两百多里,虽有南阳至洛阳的驿路官道,然年久失修,这路也不好走。日积月累,官道上到处是高差一两尺的车辙印,马车行在上面,左右晃动如跳舞似的,反而是独轮车走得很顺畅。
  就算如此,从汝州到临汝道路还算好的,毕竟都是平坦河川之地。过了大兴堡,到嵩县境内,就有几十里的丘陵山地,再顺着伊水往北到龙门关,这两地的山路更不好走。
  舜乡军有大量的马车骡马,不需人力,又是空车而行,虽然拖拉十门沉重的红夷大炮,行军的速度还可以保持。
  主要是陈永福的辎重队拖累了速度,大敌就在近处,陈永福也不敢分什么后军,所有的辎重,都与中军随行。
  他们的辎重队用独轮车,大板车运送辎重帐篷等物,行走皆靠人力,体力与训练与舜乡军相比也大大不如,所以这速度怎么也快不起来,这还是没有运送粮草的情况下。
  好在有舜乡军在,他们的盔甲辎重等物,都可让辎重队运送,士兵们手上只抓一杆兵器,大大减轻他们负担。只有舜乡军战士仍是全副武装,甲胄齐全行军,这些营养良好,训练有素的职业战士披着几十斤的盔甲,行军走路,皆是精神抖擞。
  大军初七日辰时出发,李光衡的庚部骑兵千总,与温达兴的夜不收千总一起作为前军,探明敌情,规划扎营之地。他们这天走了一百里,午后到达大兴堡,为主力大军准备良好的休息场地,丰富的伙食,待主力一到,就可以安心休息,恢复体力。
  傍晚时分,王斗与陈永福领大军到达,走了一百里路,舜乡军还好,陈永福的营兵与那些民夫皆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好在休息营地完善,饭菜丰盛,让他们体力快速恢复过来。
  李光衡在营地迎接王斗等人到达,温达兴麾下的夜不收们,却是继续前行哨探,散布到大兴堡与龙门关之间的地带去。他们汇合原先几日在洛阳,永宁,宜阳等地哨探的夜不收们,源源不断为大军传回最新的情报。
  依军例作战,舜乡军己是深入到骨髓中去,特别哨探方面,舜乡军上下更是无比重视。依王斗的估计,大兴堡到嵩县境内的丘陵山地,还有龙门关一带的山地,都是良好的设伏之地,需仔细查探,谨防中伏。
  果然,那些闯军死性不改,在这二地皆设有诱兵,伏兵。那些诱兵,轻松被李光衡的骑兵击溃,有夜不收的哨探情报,李光衡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根本不会冒进中伏,只是在埋伏圈外等待主力。
  有刘芳亮等人前车之鉴在前,闯军也知道这些官兵的战斗力。一万人对上一千人都没有胜算,他们近万主力随之而来,想要围攻,怕需要好几万人,这么多的兵力及复杂的谋划,仓促之间,那些闯军将领,哪里忙活得过来?
  闹了几次后,那些闯兵皆无趣退去。他们擅长的伏击能力,在舜乡军面前却是一展莫筹。
  大军一路有惊无险,让陈永福庆幸不己,换成自己孤身上路,怕己经被伏击好多次了。在王斗看来,一只大军只需有良好的哨探能力,中伏的可能性就可降低八、九成。官兵屡次中伏,舜乡军很难中伏,原因就在这里。
  从大兴堡到龙门关,舜乡军与前锋营走了两天,初九日下午,大军到达伊水左岸的位湾驿。
  李光衡的前锋大军,早在这里等待。虽然天色还早,不过王斗还是下令扎营,带着自己的护卫总,还有舜乡军各将,与陈永福一起,兴致勃勃游览了闻名于世的龙门石窟。
  香山与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从中穿流而过,这龙门山色便是洛阳八景之冠。此时伊水己是结上厚厚的冰厚,站在冰面往两边看去,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
  那山水相依的峭壁间,便凿满了无数的佛龛石窟,或威严或雄健,或活泼或清秀,一股浓厚的文明气息扑面而来。
  王斗看得叹为观止,王斗如此兴致,他身旁的陈永福与秦轶脸上都露出自豪的神情。他们虽不是洛阳人氏,但这龙门石窟,同样是他们的骄傲。
  只有高史银嘀咕一句:“一些石头嘎子,有什么好看的?”
  王斗微笑道:“高兄弟,不要小瞧这些石窟,这可是我华夏文明的精萃。”
  高史银道:“将军说的是,确是精萃。”
  他紧了紧自己的披风大氅,这里两山对峙,便如一道风口,站在该处,寒风阵阵,极为难耐。在高史银看来,瞧这些石像,还不如回营整些酒肉吃喝为妙。
  秦轶道:“香山居士曾有言: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这石窟从北魏至北宋四百余年开凿,有窟龛数千余,造像十万余,更有历代书法大家碑林精华。唐季褚仆射曾书伊阙佛龛之碑,堪称唐楷典范。学生有幸,曾在洛阳游历两年,更在这伊阙留连多次,将军若是有兴,学生愿代为向导。”
  王斗大喜:“有秦先生向导,今日定能载兴而归。”
  ……
  当日王斗确是尽兴而归,遗憾的是,现在兵荒马乱,这洛阳八景之冠附近没有一个游人,未免美中不足。当地的萧条破败也让王斗叹息,或许,未来太平了,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初十日一早,王斗与陈永福又领军出发,龙门到洛阳城不到三十里,巳时末,他们大军到达洛水的南岸。
  宏伟的洛阳城如一副画卷,威严耸立在冰封的北面,千里镜中,可以看到董风门外著名的洛阳南关码头,码头上门楼那“洛汭严关”四个大字是那么清楚。
  看着这座壮丽巍峨的城池,王斗叹息不己,神都洛京,十三朝古都,曾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然现在……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古人诚不我欺啊。
  ……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初十日这天,永宁城。
  这永宁当然不是宣府镇东路那座永宁城,而是河南府离洛阳不远的永宁城,后世称为洛宁县便是。永宁城本为万安王的亲封之地,月初被李自成攻陷,战事并不激烈,在饥民的里应外合下,可用一鼓而破来形容,闯军伤亡不到百人。
  在李自成看来,攻打永宁城,己经算是伤亡大的了,他攻破宜阳,偃师,新安诸城时,数万大军一围,战鼓一敲,当地守军立时或逃或降,他的军队经常不损失一兵一卒。
  到目前为止,河南府除了洛阳城外,余者十几个城池己经尽归闯军所有。军事攻略的出奇顺利,特别李岩兄弟,牛金星,宋献策等文人的投归,宋献策更献上“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让李自成的思想开始转变,或许,自己也可以打江山,夺天下吧?
  所以他一改往日攻城略地只为玉帛女子,开始严肃军纪:“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人者如淫我母。”
  李岩又为他编设“迎闻王,不纳粮”等歌谣,并提出“均田免粮”等口号,如此他的大军更是迅速发展。每到一城,总有饥民愿意内应,使他的攻城略地,可用不费吹灰之力来形容。
  当然,李自成还改不了铲平城墙的“废城”行径,每攻下一城,便将当地城墙夷平。为了养他的大军,当地官府士绅大户也被他一扫而空。
  豫西是饥荒重地,贫苦百姓没吃没喝不用说,现在各处大户财帛钱粮也尽归闯军所有,为了活命,每日“自觉”投军的人如潮水般涌来。基本上河南府所陷城池的普通百姓,都成为他的“军士”,如此算来,闯军猛涨到十几万,几十万的“战士”,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李自成来说,兵马多当然是好事,不过为了养这些“军士”,他只得不断的攻城略地,更创下七日内连攻下三城的记录,每到一处,便将当地财帛卷扫一空,又增添多少万的“战士”,压力更重,然后再继续进行下一站……
  有压力,才有动力,虽然养活麾下兵马很难,不过李自成并不怎么担忧,大明多的是城池,多的是人口财帛。光河南就有八府,河南府扫光了,可以到开封府,开封府扫光了,可以到南阳府。
  便是整个河南扫光了,可以到湖广。湖广扫光了,可以去陕西嘛。天下之大,哪里不可以去?只要有兵马在手,这大明天下,就是英雄豪杰大展宏图的良好舞台。
  永宁这个地方钟灵毓秀,河川很美,文化灿烂。不过境内可耕种的土地少了一些,有七山二塬一分川之说,田地大部分以旱地,旱坡地为主。大明现在这个气候,水浇地禾苗都活不了,更不要说旱坡地了。
  境内大部分土地,也被万安王与当地官绅豪杰所占有,连年来的大旱,也使当地百姓贫困到极点。
  虽说永宁知县武大烈也算公正廉明,平日多有救济灾民的善举,不过并不妨碍穷疯了的饥民里应外合,配合闯军将永宁县城陷落。最后因逼问县印下落,武大烈被李自成拷打而死。
  一个知县,死就死了,当地百姓可顾不上这么多,因为李自成敢杀万安王,威名更震,投军的人更是络绎不绝。还有各处慕名而来的大小马贼,山匪,刀客,杆子等等,他们一一被李自成收编,成为闯军的步卒或是马队。(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18wenku.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