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权驭大明> 第862章 “首义”之人

第862章 “首义”之人

  会宁县县城。
  此时,县城已经被三万官军团团围住,乱军首领王二以及其手下两万余人被困城内。
  虽然官军仅比王二的人多一万,但王二的手下大多是百姓,因此岂是那些官军的对手,故而被围后显得十分被动。
  城外的官军军营里,三边总督杨鹤召集了手下的官员商议攻城的事宜,对城里的王二是势在必得。
  王二可不是普通的乱民头子,而是有着陕甘乱民“首义”之人头衔的重要人物,是第一个举事造反的人,自然要对其另眼相待。
  杨鹤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原本在都察院担任右都御史,此次挂兵部右侍郎西衔总督三边。
  杨鹤之所以呢个担任三边总督,是因为其素有清望,是一个品行非常好的官员,而且曾上疏指出大明盗贼之起是因为“饥荒之极,民不聊生”。
  故而,杨鹤经过朝臣的推荐后被崇祯皇帝任命为“三边总督”,上任后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
  不得不说,杨贺的这一战略是非常成功的,毕竟百姓们都想过安稳日子,谁也不愿意过那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日子。
  因此,在杨鹤的努力下招抚政策取得很大的成功,陕西境内的各部起义军几乎都接受招安。
  可惜的是,朝廷财政有限,杨鹤的“抚”是有心无力,最起码要让那些接受招抚的百姓能吃上饱饭吧。
  面对成千上万的灾民,杨贺手里朝廷拨下的十万帑金以及藩王捐助的五万白银、两万石粮食无疑杯水车薪。
  故而,那些接受招抚的乱军首领在得不到有效的救济后再度造反,既然朝廷不给他们吃的总不能让他们饿死吧!
  这使得陕甘境内的造反事件此起彼伏,清剿的官军是疲于应对,以至于有了如今这种局面。
  现在,杨鹤把王二所部起义军围困在了会宁县,他先是对其招抚,希望王二能归顺朝廷,可惜被王二拒绝,因此就唯有攻城一条路可走。
  为了确保能把王二这股乱民彻底清剿,杨鹤于是签发了命令,下令征调过路的军队来此参战,他可是三边总督,自然有着这样的权力。
  “大人,咱们这次发财了,有路过的三千骑兵被征调。”
  就在杨鹤与众人商议的时候,一名千户兴冲冲地进了帅帐,向杨贺一躬身后不无兴奋地说道,“不知道这些骑兵是哪里的,所骑的战马皆膘肥体壮,有他们参战的话王二此次在劫难逃。”
  “三千骑兵?”
  听闻此言,现场的官员不由得愕然对视了一眼,要知道他们也不过才有一千多骑兵而已,结果一下子就征调来了三千。
  要知道,养骑兵是需要花费不少银子的,再加上这些年由于辽东战事,陕甘的骑兵很多都抽调去了辽东,故而现在陕甘的骑兵已经不多了,杨鹤这个三边总督东拼西凑也才集结了千余骑。
  “走,瞅瞅去。”
  杨鹤也觉得意外,如果有这么多骑兵的话他这个三边总督早就抽掉了,因此想看看对方是何来历。
  当杨鹤一行人走出营帐的时候,正好看见被征调的骑兵赶至,只见那些马匹不仅膘肥体壮而且四肢修长,果然是难得一见的好马。
  而且,那些骑兵一个个精壮孔武,精神十足,与杨鹤所辖的那些面黄肌瘦、精神显得有些萎靡的军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宏宇可是向来在后勤上舍得花钱,以确保将士们的伙食等待遇,而陕甘地界的士兵很多因为吃不饱饭而造反,其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问问看,他们是哪里的兵?”杨鹤没想到陕甘地界竟然还有如此精锐的明军,于是向那名先前报信的千户问道。
  “杨大人,别来无恙呀。”
  他的话音刚落,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迎面而来的骑兵中传出,这使得杨鹤的眉头微微一皱,觉得这个声音十分耳熟,只是一时间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
  “李太保!”等看清了骑兵中说话之人的样貌,杨鹤顿时吃了一惊,连忙快步迎了上去,他是京官自然认得李宏宇了。
  “李太保?”听闻此言,现场的官员顿时面面相觑,现在大明的太保只有一个,毫无疑问就是李宏宇了。
  难道那个身穿百户服饰的年轻骑兵就是大明堂堂的太保、左春坊大学士李宏宇?众人的视线纷纷落在了李宏宇的身上,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地方官根本没见过李宏宇。
  “太保,你不是在西域,为何会来这里?”
  不过,杨鹤的感应印证了他们的猜测,杨鹤来到李宏宇的面前,狐疑地望着翻身下马的李宏宇问道。
  “本官本是要回京述职,行至此处被你的军令给调了过来。”李宏宇微微一笑,风轻云淡地回道。
  “军令?”
  杨鹤闻言微微一怔,随后反应了过来,肯定是他下发的那道调兵的公文惹得祸,他虽然三边总督可岂能调动李宏宇?那岂不是以下犯上。
  “这是个误会,本官这就惩处那个不长眼的东西。”
  随后,杨鹤苦笑了一声,向李宏宇一躬身说道,那个阻拦李宏宇的武官简直就是没有脑子,难道就不能先搞清楚对方的底细!
  “他不过是尽了职责而已,何罪之有?”
  李宏宇笑着摆了摆手,他才不介意这种小事,况且是他想要来凑热闹,否则那个百户岂能指挥他?
  “大人肚量广阔,下官佩服。”
  杨鹤见李宏宇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顿时松了一口气,向李宏宇一拱手,然后一侧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大人,请入内谈话。”
  李宏宇微微颔首,与杨鹤谈笑着进了营帐,沿途的官员纷纷神色恭敬地向李宏宇行礼,对李宏宇显得甚是敬畏。
  当那名拦路的百户得知被他征调的人就是大明堂堂的太保大人时,顿时惊得半天都说不出来话,觉得犹如做梦一般,他一个小小的百户竟能调动大明的太保,实在是匪夷所思。
  后来,此事还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段佳话,使得李宏宇在民间的声望更上一层楼。
  “杨大人,现在的情形如何?”进了营帐,李宏宇开口向杨鹤问起了剿匪的进展。
  “回太保,下官已经把匪首王二以下两万余人围困在了会宁县县城里,准备明天发起进攻,将这伙乱民一网打尽。”杨鹤闻言向李宏宇一躬身,沉声回道。
  “刀戈一起生灵涂炭,能否招安了他们?”李宏宇闻言叹了一口气,望着杨鹤问道。
  “回大人,这些乱民很多都是跟着王二造反的老人,凶残狡诈,反复无常,就算现在招安了他们,他们以后肯定也会反了的。”
  不等杨鹤开口,立在他身后的一名中年官员向李宏宇一躬身后说道,“就在年前,王二率众屠了洛川县的菩提镇、李家庄,死者以万数,当时的惨象实在是触目惊心!”
  “竟有这事?”李宏宇的眉头顿时就是一皱,没想到有着这种隐情。
  “确实如此,正是因为此事,下官这才对其紧追不舍,务必要将其绳之以法。”杨鹤闻言点了点头,郑重其事地回道。
  “唉!”
  李宏宇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那些造反的百姓称为“乱民”并不是没有道理,由于组织松散故而时常随心所欲地行事,烧杀劫掠的事情很平常。
  “当前的匪情如何?”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后,李宏宇神色严肃地望着杨鹤问道,杨鹤身为剿匪的三边总督,最清楚当前乱民的形势。
  说起来,陕甘现在的这种局面并非偶然,既有天灾同时也有人祸。
  原本,明朝末期天灾不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再加上明廷因为对辽东用兵而加收赋税,最终导致了造反纷起的局面。
  之所以陕甘的情况最为严重,是因为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民变。
  天启年间还好,天启皇帝增加了商业税收,对江南之富庶之地增加了赋税,并且减免了西北贫苦之地的税赋,故而百姓们的日子还过得去。
  可崇祯皇帝登基后,商税不仅减少,而且对江南富庶之地的税赋也减少,西北贫苦之地的税赋却增加,这一下百姓们哪里还能活下去,不造反才怪。
  李宏宇对这里面的隐情是一清二楚,但他对此无能为力,东林党再度崛起后全面否定了天启朝时的政策,开始向西北之地增加税赋以充实国库。
  对于这种情形李宏宇肯定吃反对态度,可他的反对又有什么用,税赋问题涉及到了大明官场和地方势力,唯有皇帝亲自出马才能摆平。
  天启皇帝倒有这份魄力和决心,而且有魏忠贤这个帮手,可惜其英年早逝,魏忠贤也被崇祯皇帝给废了,这个时候还有谁能改变这种局面?
  事已至此,李宏宇唯有选择当一个旁观者,可不想成为朝堂上的众矢之的。
  “会太保,目前陕甘有大大小小的乱民一百多股,势力较大的有王二、紫金梁、八大王、闯王、扫地王、邢红狼、黑煞神、曹操和乱世王等。”
  杨鹤自然对陕甘的匪情一清二楚,闻言有条不紊地说道,“这些人在民间的名号极响,吸引了众多乱民前去投靠。”
  李宏宇知道杨鹤所说的都是那些造反起义军首领的外号,这可是满门抄斩的大罪,故而为了防止官军对家人报复,造反的人时常使用名号,有的甚是在造反的时候把脸抹黑免得被人认出。
  “闯王?”
  在杨贺所说的那几个名号中,李宏宇自然对“闯王”二字最为敏感,沉吟了一下后问道,“这个闯王是不是高迎祥?”
  “李太保,你也知道这个匪首的名字?”
  杨鹤闻言顿时吃了一惊,不无意外地望着李宏宇,要知道他可是才查出“闯王”的真名是高迎祥,没想到远在千里之外西域的李宏宇竟会知道此事。
  “有所耳闻。”李宏宇闻言笑了笑,风轻云淡地回道,想必李自成现在还是高迎祥的手下,否则闯王的名号也不会是高迎祥的。
  说实话,李宏宇想见见现在的李自成,看看这个葬送了大明主家江山的人长什么样,要是现在将其给杀了,那么也不知道满清是否还能入关。
  杨鹤岂能知道转瞬间李宏宇想了如此多的事情,心中只是觉得奇怪,没想到公务繁忙的李宏宇会留心这种事情。
  第二天,杨鹤指挥成为的官军攻打县城,李宏宇立在城外的一个山丘上观战。
  或许是因为他督战的原因,官军比平常显得更加勇武和凶悍,冒着城门楼上的箭支、石头和滚木等袭击,很快就撞开了城门,然后呐喊着冲了进去。
  李宏宇目睹了眼前的一幕后不由得摇了摇头,此时的农民起义军只能说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根本就上不了战场打仗,否则岂会如此轻易地就被官军攻破城门?
  随着官军的攻入,县城里立刻鸡飞狗跳,哭声震天,由于很难分清城里的乱军和百姓的区别,故而官军对城里的人是大开杀戒,反正杀的人越多战功也就越多,获得的奖赏也就越多,这就是俗称的“杀良冒功”。
  李宏宇对此是摇头苦笑,无可奈何,唯有摇头苦笑的份儿,即便是他也无法阻止那些想要升官发财的官军将士。
  由于官军守死了县城的四门,故而城里的人一个也未能跑出去都被堵在了城里,这使得城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王二本想要突围,但被陕西兵备的道员刘应率军围住,被乱箭射死。
  当王二的尸体抬到李宏宇面前后,李宏宇觉得出现在他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一个地道的乡下农夫,很难把他与造反的乱军首领联系起来。
  李宏宇不由得暗自叹了一口气,挥了挥手后躬立在一旁的官兵就把王二的尸体抬了下去。
  当然了,身为乱军的首领王二就算是死了也不会太平的,他的脑袋被割了下来,悬挂在了巩昌府府城城门的墙上,以儆效尤。
  “跪下!”
  王二的尸体被抬走后,一名被五花大绑、浑身是血的壮汉被押到了李宏宇的面前,被按着跪在了地上。
  “怎么回事?”李宏宇瞅了一眼那名壮汉,有些不解地问向了押着他前来的一名百户。
  “禀太保,此人是乱军中仅次王二的匪首,杀了我们好几个兄弟,以前好像也是官军。”那名百户闻言向李宏宇一躬身,开口回道,抓那个壮汉可费了他不少精力。
  “太保?”壮汉闻言不由得惊讶地望向了李宏宇,不无愕然地问道,“你……你是李大学士?”
  “正是本官。”
  李宏宇闻言微微颔首,不动声色地问道,“你以前也是官兵?”
  “回李大学士,小的以前是陕西都司的士兵。”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壮汉的脸上浮现出复杂的神色,随后苦笑着说道,在李宏宇面前他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毕竟李宏宇的威名实在是太过响亮。
  “为何要加入乱匪的队伍?”李宏宇闻言眉头微微皱了皱,然后沉声问道,这种由兵转匪的事情实在是令人扼腕。
  “不瞒李大学士,小人是被逼无奈才走上的这条路。”壮汉的脸上充满了苦涩,摇了摇头后面色铁青地答道,“没饷钱,田地也被长官占了去,为了活命就跟着他们造反了。”
  “带下去吧。”
  李宏宇闻言暗自叹了一口气,他没有心情跟壮汉交谈,于是开口吩咐一旁的官兵,壮汉说的东西他很清楚,不过现在说什么都完了,壮汉必须要受到惩处。
  “太保,您三年前为何不在陕西都司也进行军务整顿,你要是像陕西行都司那样把陕西都司的军务也整顿了,小人何至于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壮汉见状情绪忽然间变得激动了起来,被拖下去的时候冲着李宏宇喊道。
  经过军务整顿后的陕西行都司现在面貌焕然一新,士兵和军户再也不会被上司剥削和压榨,又能吃饱肚子,自然不会像别的都司的士兵那样造反了。
  “屯兵制!”望着被拖下去的壮汉,李宏宇的眉头不由得皱了皱,口中缓缓吐出了三个字,看来屯兵制现在已经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了明朝后期,屯兵制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首先是克扣粮饷,由于是一种所属关系因此将领克扣士卒粮饷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用剥削所得过着糜烂的生活,且向兵部官员、监视太监和纪功御史等人行贿以营求升迁或开脱罪责。
  另外,就是屯兵制使得军队的屯田多被军官、豪强和内监占夺,这就使得军队失去了粮食的来源,武官和士兵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战时士兵岂会卖命?
  至于大明军队军纪败坏,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例如李宏宇今天所见的“杀良冒功”,官兵通常对手无寸铁的平民滥施屠杀以换取功劳。
  史籍记载,“今官兵所至,动以打粮为名,劫商贾,搜居积,**女,焚室庐。小民畏兵,甚于畏贼。”
  虽然知道屯兵制的种种弊端,但李宏宇却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