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篡唐> 第廿一章 李先生(上)第三更

第廿一章 李先生(上)第三更

  窦家族村,并不是单指一个村庄。
  沿伊水而南,有十几个大小不等的村落,是依附在窦家羽翼之下而生存。这族村一众,竟有万余人。如果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城镇。窦家自南北朝以来,始终站队正确,与关陇军事贵族、关东门阀世家结成了庞大的网络。
  窦毅是北周外戚,窦荣定是隋朝外戚……
  如果算上两汉时期的窦家,再加上以后的李渊,那窦家可真能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外戚世家。就是凭借这样的站队,窦家在洛阳的族村实力,早已超过了郑家。
  不管郑家是否愿意承认,窦家这个有着不弱于关东士族历史的老牌门阀,在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沉沦之后,已重又焕发生机,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活力。他们有内涵,同样也有实力。即便是关陇军事贵族,面对窦家的时候,也不得不多几分小心。
  郑世安似乎有些看不起窦家,认为窦家血统不纯,早已胡化。
  但郑言庆却不敢小觑窦家……这样一个八百年之久的贵族门阀,在朝代更迭之中,却愈发强盛壮大。套用一句后世的话:窦家的人,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政治头脑。
  他们懂得选择,懂得顺势而为。
  一次选择正确,可以说是运气;但次次选择正确,那可不单是运气,更多的是眼光。
  毫无疑问,窦家的人,极具眼光。
  所以,当郑言庆踏入窦家学舍的时候,可没有半点轻视之意。
  怀着一种敬畏之心,他来到学舍,和一群小孩子一起,成为窦家学舍里的一员。
  窦家学舍,毗邻洛阳金谷园。
  西晋时,有富豪石崇修建金谷园,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院内芳草萋萋,流水潺潺。虽说已荒废了许久,但景色却依旧格外动人。学舍就距离金谷园不远,爬上学舍的枝头,能看见金谷园中假山流水,亭台楼阁景色。
  也就是窦家这种豪强门阀能在此建立学舍,等闲人根本没有这等能量。
  学舍是一个读力的宅院,有前中后三进庭院,分别教授不同的技能。蒙学集中在前庭,坐在教室里,隔着窗户可见窗外鸟语花香。静谧的世界,带有几分庄重。
  为言庆等人授课的先生,年纪大约在三十出头靠下,非常年轻。
  他生得一张国字脸,肤色略显古铜,浓眉大眼,不怒自威。一袭白色长衫,透着几分儒雅之气。虽然大多数时候,总是笑容可掬的模样,但教室里的孩子们,对他总怀有几分畏惧。
  说不上是什么原因,也许是骨子里都透着一丝威严。
  郑言庆知道,这位先生姓李,名叫李基,是窦抗专门从幽州,请回来的一位先生。
  窦抗,虽非家主,但却是窦家如今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
  毕竟窦抗的父亲窦荣定这一支,是皇亲国戚出身,算起来,他还是杨坚的外甥呢。
  李基带着学子们,在学舍中堂,叩拜先贤,之后就开始正式授业。
  他讲的是《五苍》,也是当时最为普及的蒙学教材。这五苍,和颜师古教授徐世绩、郑宏毅的《仓颉篇》大致相同。所谓五苍,就是秦代李斯所做的《仓颉篇》,赵高所书的《爰历篇》,以及胡毋敬所作《博学篇》为基础。有汉以来,这三篇文章合而为一,通称《仓颉篇》,并从秦小篆改成汉隶文,又名为《三苍书》。
  魏晋时,增加了《训纂篇》和《滂喜篇》,所以又改名为《五苍》。
  这是隋朝时的启蒙教材,与《千字文》一样,都是四言韵文,每六十个字,为一章。
  以隶书为主,一方面可以供孩童们临摹学习,另一方面也易于诵读。
  李基在课堂上,诵读文章,阴阳顿挫,韵律感极强。学子们在下面跟着一起念,虽未必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却能大致诵读下来。原来,朗诵也是一门大学问。
  李基的诵读和后世那种诗歌朗诵完全不一样。
  摇头晃脑,随着韵律而走。他的声音,被稚嫩童声所淹没,在学堂上空回荡不息。这样的读书方式,很容易让人进入感觉。郑言庆一开始觉得那摇头晃脑的模样有趣,可渐渐的,他就沉浸于其中。不知不觉,一炷香熄灭,却是课间时来到。
  李基放下书本,笑呵呵的说:“大家出去歇息片刻,待听到钟声,咱们开始学字。”
  “多谢先生教诲!”
  学生们纷纷起身,向李基行谢礼。
  在开学之前,这一应礼节,必须要学会。所谓礼不可废,学生要向先生行礼,以示尊师重道,感激先生传授学识的辛苦;先生也要行礼,以感谢学子们的听讲。
  总之,这礼数很多,讲究也很多。
  郑言庆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世人总说‘礼仪之邦’,通过一个个礼仪,你才能了解到,隐藏在其中的深刻内涵。也许少时不明白,但随着年龄增长,也就慢慢了解。只可惜,言庆前世的时代,这一个个传统古礼,都已失传,乃至成了四不像。
  孩子们趁休息时,都走出了学舍。
  言庆正要出去,却被李基叫住:“你叫郑言庆,是郑家的人吗?”
  “先生,学生是安远堂出来,安远堂的老管家,是学生的祖父……”
  郑言庆恭敬回答。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这位李基先生,看上去很亲切。
  李基点点头,“我听说郑曹掾请了颜籀做西席,怎地让你来窦家的村学里就学呢?”
  “这个……学生不清楚。”
  李基看了看他,沉声道:“其实在何处就学,并不重要,关键在你自己。言庆,我观你在课上表现,似乎也识得不少字,以前和谁学过?读的又是那一本书呢?”
  郑言庆往往在看过一遍之后,就能背的八九不离十。
  他的表现,和其他学子自然不一样。李基注意到了这一点,故而才叫言庆留下。
  “学生少时,曾跟奶妈学过些时曰,后来又在打扫大老爷书房时,看到过刘熊碑。”
  李基眼睛一亮,“如此说来,你也能写字?”
  “唔,学过一些。”
  言庆不敢把话说的太满。隋唐时的文字,和后世他学会的简体字,有不小的区别。有些字他因为临摹碑帖,或者其他原因,倒也认得;但有些字,确实不认识。
  这,也是他要读村学的重要原因。
  李基点点头,“恩,这样我就明白了……你基础不错,但不能因此而生出倦怠。起点高,要求亦高。曰后我会对你的要求,比其他人更加严格,你需有个准备。”
  言庆也不知道,李基这番话,究竟是出自什么心思。
  本能的,他感觉到李基似乎对他,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郑言庆说不上来。不过既然李基这么说了,言庆还是恭恭敬敬的答谢,然后退出了课堂。
  休息片刻之后,大家又重新进入了课堂。
  李基重又教授课业,而这一次,他却是以写字为主,让大家在沙盘上书写五苍课文。
  ——————————————————————————————————
  求票求收藏,老新匍匐在地,恳求支持!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