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回到明朝做塞王> 第234章 国企兵工厂

第234章 国企兵工厂

  对军队就要严格要求,这是朱楧一贯的宗旨,因为军队就是要去跟别人拼命的,想要打败敌人,首先要打败自己,连这么一点点行军的困难都克服不了,寡人还如何指望着你们击败强敌?
  朱楧和老朱的治军思想是一致的,就是御下严峻,当年老朱在打天下的时候一名将领丢了城池跑回应天,虽然他已经尽力而为了,实在是当时陈友谅太过强大,并且有常遇春等将领为他求情,但朱元璋还是杀了他。
  因为老朱规定,丢失城池的主将一定是死罪不可饶恕,这次你尽力而为跑回来了,我原谅了你。难保下次你尝到了甜头之后,不再尽力,打两下子就跑,回来就说你自己尽力了我又怎么知道真假?我又没有在前线。
  所以必须要杀,就是要借你的脑袋告诉所有人,丢失城池之人,罪不可恕,所以你们都要给我玩命去打。就这样才有了洪都硬抗了陈友谅八十多天的奇迹,因为谁也不敢跑了,跑了也是死,还不如跟他们拼了,最起码还能弄个抚恤。自己的家人这一辈子就会有国家给你照顾。
  所以朱楧对军队,尤其是军队灵魂的军官要求相当严格,不管是谁,也不管你将来继承的是什么样的高位,进了军校,必须要接受三个月的魔鬼训练,这点小事都抗不过去,养你何用?浪费米饭吗?
  天亮之后,朱楧就在侍卫的陪同之下离开了军校,经过自己这几天的观察,他对这所学校的管理状况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还是很满意的。这样的潜力军官才是保卫我肃国的支柱,才值得寡人为你们投资。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军官都是世袭的,一个人会干一辈子,不是干两年就调动岗位了,因此这批学员将来继承父亲的职位后,再等到他们将自己的儿子送来培训还有十几年的时间,这十几年的时间内,这所军官学校难道就要荒废了吗?
  这怎么可以?这不是巨大的浪费吗?朱楧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军官一时没有了,不是还有士官吗?作为肃国基础战斗组织的核心,他们享受着很高的国家俸禄,怎么能不来这里进行魔鬼训练呢?反正他们也是脱产,在家里自己练习也是练,来到学校集体训练也是练,还能培养团队精神。
  从今往后,肃国的士官们都要定期来到这里轮训。他要将肃国的军队都打造成后世的戚家军那样的不可战胜的军队。
  军官学校的事情算是告一段了,军校已经上了轨道,暂时不用自己操多少心了,接下来该是解决军队武器的问题了。
  就算在古代打仗,武器装备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穿着铠甲和没穿铠甲的人拼刺刀是绝对不一样的。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时,汉军和匈奴人的伤亡比例能达到一比五,即死一个汉军,就得有五个匈奴兵抵命,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两件武器装备——第一件盔甲,第二件是连弩。
  有了这两件在古代杀伤力很大的武器,就算是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士兵也不敢和汉军正面交锋。
  清朝末年,洋务大臣李鸿章曾经有一句经典的治军名言——“贵精不贵多,贵器不贵人。”第一句很好理解,就不用解释了。第二句广受诟病,甚至有人说他训练的淮军贪生怕死,导致了甲午之战陆军的惨白,还有他建成的北洋水师的官兵们在主炮上晾衣服,导致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覆灭。
  持这种观点的人,完全都是那些没有上过战场的穷酸文人,屁都不懂,啥活也不干,只知道站在后面瞎比比。
  打仗是什么,打仗说到底就是武器和武器的运用,没有武器一切都是扯淡,有了武器才能运用。而且,到了近代,以热兵器为主的战争年代,使用武器要远比制造武器简单的多。就拿普通的步枪为例,随便一个人教一教他,他也会用,但是若论制造,清朝一直都没能制造出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枪支。
  就体力和智力而言,人和人都是差不多的,就拿我国每年的征兵为例,每年都会征很多兵,这些兵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有优秀的尖子,但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军事天才,大部分还是和你我一样的凡夫俗子。就是这样的凡夫俗子,在经过两年的训练之后,一般都能熟练地使用自己手里的武器,但前提是你得有这些武器。
  所以,李鸿章才会说“贵器不贵人”,在他的那个年代,搞到一支枪要远比教会一个人用枪难的多。而所谓人的因素,必须要在双方的武器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一个普通的妇女拿把枪就可以轻易地打死好几个武林高手,更何况是职业军人?
  甲午战争的失败,归根到底还是实力的差距过大,看一组数据就可以说明了。甲午战争一共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在陆地战场上,日本一共派出了十二万人的精锐野战师团,全都装备着近代化武器,接受了良好的训练,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但是清朝呢?清朝的军队虽然账面上的数字不少,有几十万人,但是真正参战的只有李鸿章的五万三千淮军,就这他们还要负责防守沿海的炮台,兵力十分有限,打到最后只能临时招募一些新兵凑数,后来著名的军阀张作霖就是在这个时候应征入伍的,其素质可想而知。其他的各大总督只是在后面喊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之类的口号瞎比比,谁也不肯上。由于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对地方上的掌控力变弱,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只能依靠着李鸿章一个人去和日本对抗。
  海战就更不必说了,完全就是李鸿章组建的北洋水师去对抗整个日本帝国的联合舰队,南洋和广东这两支水师居然公开宣布独立,眼睁睁地看着日军消灭北洋舰队。
  就连北洋舰队的武器装备已经落后于日本了,翁同龢担任户部尚书的那几年,出于私怨处处刁难李鸿章,克扣北洋水师的经费,甚至以给慈禧太后修园子为名挪用了北洋水师不少钱,导致北洋水师的武器装备落后于日本。
  当时的日本举全国之力建设海军,为他们的联合舰队装备了大量的速射炮,速射炮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退管技术,就是大家经常在电影中看到的,大炮每开一炮,炮管就会向后一退,然后自动复位,这就卸掉了大炮的后座力,使得炮手们能迅速地开第二炮。这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采用退管技术的大炮,一分钟至少可以开五炮,快的可以开六到八炮,射速是北洋水师的原装后射炮的六倍。再加上日本当时的大炮都是装备了开花弹,其爆炸的威力甚至可以燃烧钢铁,比北洋水师的实心弹要强的多。
  最后,日本联合舰队的航速也比北洋水师快。这就相对于你打王者荣耀的时候,对方的英雄攻击比你高,攻速比你快,还带暴击,移动速度也比你快,请问这怎么打?有资料现实,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命中率还是高于日本联合舰队的,但这也没有什么用,人家的火力比你猛,就算命中率低,打中你的次数也比你多。
  可惜的是,一百多年以来,研究这段历史的所谓的学者往往都忽视了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总是将甲午战争的失败归咎于参战清军的贪生怕死,腐败,训练不勤上面,给他们泼了一百多年的脏水。其实,在整个战争期间,清军总体上表现的还是比较英勇的,只是血肉之躯再英勇,也抵挡不住日本的近代化国家机器。
  最可笑的还是那个在主炮上晾衣服的言论,居然有这么多国人推崇,美国海军还在主炮上晒胸罩呢,不一样是所向无敌?持这种言论的人不去正是两国当时巨大的实力差距,进而好好建设国家,反而将决定两国命运的一场大战的胜负归结于晒不晒衣服这样的细枝末节上,还美其名曰见微知著,真是无知且无耻,这种言论的盛行只能拉低国人的智商。
  真要是打起来都会去拼命的,但问题是你的武器跟人家差太多,人家隔着几里地以外就能打死你,你再英勇,再铁血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梁启超先生说李鸿章是以一人敌一国,虽败亦不失为一豪杰也,诚哉斯言!
  有鉴于此,朱楧决定立即大力发展肃国的军事手工业,由于这个年代还没有工业,他也不会弄蒸汽机等机器化生产设备,所以只能大力发展军事手工业,靠着工匠的手工来打造盔甲和武器。
  之所以现在才开始发展军事手工业,是因为第一他之前没有想好军事手工业的发展思路,若是采用唐朝时的模式,凡是武器都有军户出征是自备,虽然可以保证军械的质量,因为谁也不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但是这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军事科技的进步,很有可能会使得肃国的军事科技长期停滞不前,被后来的欧洲超过,开始像清朝那样被人家吊打。
  如果,采用宋朝的制度,由国家统一打造器械,也是有弊端的,因为这些器械都是文官们监督打造的,他们又不用上战场,因此对武器质量的要求很低,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使得肃国军队的战斗力严重下滑。
  明朝末年就是这副场景,打造武器的钱都被那些官老爷贪污了,给工匠的待遇又很低,导致他们干活没有积极性,打造的武器简直不堪使用。辽东的一些士兵甚至嫌国家发的鸟铳质量太差,就将他们卖了,自己再花钱重新请工匠打一把。
  那些官老爷打造鸟铳的标准就是能响了就行,至于能不能打死人他们可就不管了,他们打造的鸟铳只配打兔子用。
  第二个原因就是钱的问题,打造军械是很花钱的,要花很多很多钱,虽然有回鹘给的战争赔款,但是朱楧不想坐吃山空,而是想着先拿出一部分来搞投资,将钱运作起来,确保钱能生钱,这样才有源源不断地资金搞军备。就跟玩红色警戒是一个道理,不发展矿车,到最后只能穷死自己。
  现在钱都运作起来了,军备的问题也该赶紧抓了要不然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还得被别人抢走。
  鉴于唐朝和宋朝各自军备的优缺点,朱楧决定将他们结合使用,规定:刀枪剑戟、盔甲等冷兵器由军户或者被征用的民户自备,这一点吸取了唐朝的府兵制的优点,既可以使这些军户为了保命努力准备优良的装备,又能减轻国家的负担。
  当然,这样以来,那些军户和保甲内的壮丁可就是有武装的不安定分子了,若是聚集起来,在一个强有力的人的带领之下很有可能给他这个大王惹麻烦。因此朱楧也效仿唐朝,规定军户和保甲内的壮丁无事不得出自己所在的辖区,就算也出也要先打报告,而且未经允许不得携带武器,否则以谋反论处。
  而将来的战争主角——火器,则由朱楧设立的肃国军工厂专门研制,为了确保武器的质量,朱楧规定每一件武器之上都要刻上制作它的工匠的姓名,若是工匠有偷工减料,或者马虎大意使得武器出现了质量问题,则严厉追责。
  另外,朱楧对工匠们的工资也进行了改革,设立了基本工资加绩效的薪水体系,出于对工匠的重视,朱楧曾经大幅度的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过现在为了能更好的督促他们干活,朱楧决定也对他们施行这样的差额工资。
  朱楧规定的工匠基本工资很低,仅仅够他们养家糊口,而且还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合格武器制造,否则要扣工钱。
  此外,朱楧将兵工厂的工匠细化,分为盾牌、长枪、弓箭、大刀、火器等几个科目,一个工匠只能做一个科目的事,这样有助于他精益求精,做出更好的武器。肃国的兵工厂制造出来的武器是面向市场的,制造出来之后,除了要装备常备军使用外,还会卖给军户和民户赚钱,为了调动工匠干活的积极性,朱楧规定,完成任务的工匠若是多生产了武器并且卖出去之后,可以在这里面提成,作为自己的绩效奖励,从而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
  由于朱楧规定的任务数量比较合理,因此肃国的工匠们只要不偷懒,好好干活,基本上每个人每月都可以拿到丰厚的回报,具体来说就是一石五斗粮食以上,而且还不用纳税,不用服役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小康的生活。
  人类是智力型动物,科技进步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就是工匠,因此朱楧决定大力提高工匠的待遇和地位,除了设立兵工厂这样的国企来养着大批工匠以外,还允许工匠凭借着自己的私人手艺开设手工作坊,打造武器,自产自销来赚钱。
  这样以来,工匠们就有了两个选择,一个是进入国企,给国王打工每个月领取商品粮,旱涝保收,干好了还有奖励,而且他们的职位还可以世袭,老子死了儿子替,保证世世代代都有稳定的工作,都有铁饭碗。另一个是自主创业,自己开设作坊来打造农具、生活用具以及肃王不禁止在民间流通的武器来赚钱,干得好的也可以做老板,过上富裕的生活。
  不过客观来说,走第二条路混大了的并不多,首先如果民间有了手艺比较出色的匠人,朱楧会想办法将他们都挖到国企来上班。第二,如果一个民营的兵工厂发展的规模十分壮大,那肃王会想尽办法加以限制,派兵站岗监视,甚至是加以收购,因为这个行业实在是太敏感了,如果放任不管的话,被别有用心的利用起来,打造一堆武器来武装一群亡命之徒,那对国家来说绝对是一种隐患。
  所以,朱楧虽然允许一些工匠靠手艺赚钱,但明文规定了民间作坊的规模,即工匠人数不能超过二十人,超过二十人以上的,就要被国营资本强行收购,若是有偷奸耍滑,甚至公然抗命的,官府的捕快衙役会请你去喝茶。因此,可以看出,朱楧对待这些民间工匠的态度就是允许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技能和经营头脑过上小康甚至是小富的生活,但不能做大到威胁皇权的存在。
  当然这个从业人数的限制仅仅限于军工企业,对于一些打造农具和水利设施的民用企业,朱楧的限制还是很宽松的,毕竟它们发展好了,对肃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朱元璋为了更好的治理天下,将大明朝的人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民户,负责种地纳粮,给皇帝提供粮饷;第二部分就是军户,主要负责自给自足,战时帮助朝廷打仗;第三部分就是匠户,负责制造各种器械。
  相比较而言,民户和军户的地位相当,都高于匠户,因为这两种户口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只是各自承担的义务不一样,因此谈不上谁比谁的地位高。著名的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李东阳等人都是出自军户。
  但是匠户就不一样了,一日为匠户,子孙后代俱为匠户,不可更改,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属于被强制劳动的对象。由此可见,匠户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有多么低下。匠户一般隶属于军户,给军队打造武器装备,匠户的来源主要是俘虏,或者是“军中不堪征用者”,那些脾气暴躁的大头兵会怎么对他们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活,只能领到一些微薄的赏赐,其干活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工匠干活的积极性,朱楧这才决定将工匠从军户当中独立出来,成立专门打造武器的兵工厂,以及打造其他生产生活用具的民用手工厂。让所有的工匠们都去那里面工作,按照实际的工作业绩来发放工资,明码标价,任何人不得克扣,否则严惩不贷。
  从此,肃国的工匠们不再受军户的欺压,不再过着从别人口中乞讨口粮的生活,开始理直气壮地靠着自己的手艺和勤奋来赚钱,来获取工资,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因此干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对手艺的要求也越来越精。因为你的手艺不精的话,你打造的东西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拿不了提成,只能靠着基本工资过苦日子。
  之前,工匠们都认为他们干的是苦差事,是低人一等的活,每天做梦都想脱离匠籍,甚至一些胆子大的都开始逃跑了。自从朱楧改革了工匠制度之后,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从事的行业成了香饽饽,他们每个人都成了拿着铁饭碗的国企职工,旱涝保收,还可以将职位传给儿子,实在是比那些民户一点都不差。那些民户每天都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一年下来除去税收能剩下的也不比他们多多少,更何况他们还要服徭役,工匠不用服徭役。
  最重要的是,工匠的薪水稳定,只要你不偷懒,就绝对饿不死你,而那些民户种田哪里还能免得了旱涝蝗灾,田地歉收的情景呢?
  有个稳定工作的感觉真的很不错,最起码不用担心断粮。这些工匠们都十分感念朱楧的恩德,并且每个人心里都绷着一根弦,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手艺,生怕手艺被人比下去之后丧失了这个稳定的铁饭碗。
  为了能培养出更多的工匠,朱楧又想开办学校了,这次开办的学校是职业技术学院,专门针对工匠而成立,除了读书识字之外,还要学习各种器械的制作,算术、物理、化学知识也占了更大的比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