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烽火小军医> 第336章 中条山战役 (四)

第336章 中条山战役 (四)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涑水河间。
  横跨临汾、运城、晋城三市,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
  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东北端与王屋山相接的历山,海拔2322米,为涑水河发源地。因中条山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条山山体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60千米,宽10~15千米。
  海拔1200~2300米,相对高度800~1500米,北坡陡峭,南坡缓倾。
  构造上属中条背斜,山露岩层有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石英岩、白云岩及火山岩系。
  南坡且有下古生界石灰岩。
  中条山依山势可分为3段:
  东段称历山,以舜王坪最高,海拔2322米,山顶呈平台状,其间有垣曲断陷盆地。
  西段称中条山,兀立于运城盆地与黄河谷地之间,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相对高差约1500米。
  中段山势较缓,呈阶台状,张店附近分水岭鞍部有三趾马红土和黄土覆盖的宽谷,乃唐县期宽谷经隆起而成。矿物资源以铜矿为主,此外有金、磷、煤、铁等。
  中条山素有“山西天然植物园”之美称,温度适宜,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温带向亚热带过度的区域,故在华北植物区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由于气候温和,降水适宜,北有涑水,南有黄河,自然景观壮丽多姿,有多条溪流从园内发源,分别注入涑水和黄河。
  中条山是山西树种最多林区,森林面积2.47万公顷,覆盖率约40%,分布有暖温性植被,主要为以栎类为主的落叶阔叶杂木棣及油松林等,并有珍贵的杜仲、黑椋子、猕猴桃和漆树。
  已发现面积约800公顷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为华夏国西北黄土高原上仅存的一块。
  主要树种有橡树、桦树、杨树、油松、华山松等,药用植物有100多种,主要植物有山茱萸、连翘、五味子、黄芩、柴胡等,还有名贵的药用植物和食用菌,如九节菖蒲、玉竹及罕见的冬虫夏草、猴头、灵芝等。
  从地理学上看,中条山依黄河而行,山势狭长,整条山脉划开了中原与西北:它的北侧是晋南盆地,南侧是中原大地,如同一道磅礴的天然门户。
  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曾记载:“大河径中条(山)之西,自中条(山)以东,连汾、晋之险嶝,谓之岭厄”。
  就古人而言,中条山对国家意味着两种重要意义:金库与兵器库。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
  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
  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
  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中条山下的运城盐湖,曾经是华夏国最大的产盐基地,在大约7000万年前,受一次大的造山运动影响,运城盆地南部的中条山,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断上升,其它板块则不断下沉,形成大面积的沉积洼地——解池就是盆地中的最低洼处。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180万年前,盐湖一带有了人类活动,并且可以制造工具和使用野火。
  围绕食盐开采,盐湖周围建立了一系列,庙宇、城门、楼阁等建筑。
  史学家称它囊括了“九分天下盐”,谁能够占领这里,就意味着谁就能掌握天下的命脉。
  所以,从黄帝起源时代一直到唐、宋、明,无数统治者都派重兵重臣守护着这条山脉,捂紧自己的钱包。
  文献中记载的“夏墟”位于中条山以北。也许,夏商时期,人们已经聚集在中条山一带,从事采掘铜矿和炼铸生活。
  围绕中条山,山西夏县发现了铜凿、铜镞和面范等古代铜制品,侯马则发现了大规模的东周时代铸铜遗址。
  紧邻黄河和中条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古虢国墓地也出土了大量西周铜器。
  占据中条山为后勤基地,进可图中原,退可守关中——这是周人崛起之时,周武王姬发的战略规划。
  与姬发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文公,以及战国时魏国的魏文侯、魏武侯:
  晋国占据运城盆地,借助中条山快速发展,当国力强大之后,得以率军向南进入黄河谷地,图谋中原。
  而魏国凭借中条山的铜矿,率先崛起于战国七雄之中。
  到了近代,尽管中条山文明已经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远去而失去了往日辉煌,但由于地处晋豫交界的要地,它的军事意义却从未下降过,甚至变得比以前更为重大。
  所以在近代人眼中,它是“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抗r战争里,华夏国军队将中条山视为关中门户,因为鬼子想打进西安,必须先拿下中条山。
  鬼子在占据中原后,将中条山称为“盲肠”,认为拿不下中条山,帝国就是得了“盲肠炎”。
  鬼子在1937年至1941年初期,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13次围攻中条山,都被卫总司令指挥的华夏国军队击退。
  当时的华夏国军队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群号称“冷娃”的陕西子弟兵,即党国革命军第17路军,杨将军的家底。
  他们血战3年,用伤亡两万多人的代价,把不可一世的鬼子一直拒阻在潼关以外。
  为此,有音乐家曾谱曲赞美道:“中条山,高又高,它是我们的齐格菲,它是我们的马奇诺……”
  “蒋校长把第五集团军调过来真是失策啊。”
  看完相关资料后,佐藤一郎说道。
  “还不是内乱造成的,这一切的历史都无法改变,你还想知道什么?”
  未来人说道。
  “我想知道第21师团和第37师团的实力其他师团我都打交道过。”
  佐藤一郎说道。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