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瞅着怎么这么眼熟呢?哎呀娘喂,那不是小鱼吗?怎么回来了?“
  ”哪儿呢哪儿呢?哎哟,真的是小鱼啊,这几个月没见,人长高了这么许多,真是越长越水灵,都不敢认了。“
  黄知县亲自动手,刨了三株,貌不惊人的圆蛋子堆在田头,小小的一堆看着还挺惊人。有文书拿了称来过称,三株共收了十四斤三两的土豆。
  虽然比何主簿家的少点,但也相差并不太多。
  一亩地杨进宝是按一千株来植的,这样一算,亩产真的能有四十石。
  四十石!不是四石,不是十石,而是四十石啊!
  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杨进宝种的这是啥?粮食?这黑乎乎的泥蛋子,真的能当粮食?一亩产四十石的粮食?杨进宝这是疯了吧!拿了什么玩意儿哄县大老爷耍的?
  差役们手里拿着长棍将涌上来的人群努力抵着,不许他们再向前靠近。再近一些,可要挤着大老爷了。就算没挤着老爷们,便是踩坏了一根苗,大人们也得跟他们玩命啊!
  班头见人潮汹汹,实在挡不住这些村民了,手一撑,跳到了一块大石头上,”呛啷“一声,身上所佩的钢刀出了鞘:”都吵吵什么,吵吵什么?谁敢再往前来,阻挡大人们办事,便以妨碍公务之罪,全都锁到县衙大牢里去!“
  小鱼好玄没笑出声来,敢情这年代也有妨碍公务罪啊。
  村民们没见过官,自古民不与官斗,对官府的惧怕是根深蒂固的,见差人挥着明晃晃的大刀,早吓得腿软了,当下真噤了声,再没人敢上前了。
  黄知县拔了三株过了瘾,便不再亲自去验看成果。他指了几个差役,按着田的四方位,又在中间随机挑了几处,分别拔了几株,虽有差异,但平均下来,一株四五斤总是有的。黄知县这颗心都浮在半空中了,摸着胡须只知道笑。
  何主簿凑近了问道:”大人,如今验看实证,这的确是可解民生的神物,咱们是不是该向上头报喜了?“
  ”对对对,本县这是乐晕了头了,立刻报给知府大人,这司农局,你看是咱们递折子还是让知府大人来?“
  何主簿笑了笑说:”这样的大事,自然是要知府大人亲自上达天听。“
  杨三爷凑到近前,给知县唱了个肥喏道:“大人,这地里的是不是要全刨出来?”
  黄知县正要点头,何主簿轻轻拉了拉他,笑着说:“留一半吧,等知府大人来了当着他的面再起余下的。”
  黄知县忙点头,迎合上意的方面,他还真比不上何主簿。产量说得再高,东西出得再好,也不如亲眼得见,亲手去称让人心情舒畅。
  他自己便是一例。
  地头已经堆了不少土豆了,看着差不多有三百多斤,杨三爷忙叫人都点好了,搬到他们之前便建好的大窖子里。
  唐小鱼俯身拾了一篮子,对知县笑着说:“这东西产量高,但是不是能当粮食,几位大人一定还心存疑虑。小女不才,就做几道菜饭,请大人们尝尝吧。”
  此话正合心意。
  黄知县自然大声言善。
  周围围着的村民还不肯散去,有与小鱼相熟地便大声叫起来:“小鱼,这东西真能吃?”
  小鱼回头大声应道:“能吃,还很好吃呢!”
  “那你也不说做点给我们尝尝?”
  “叔啊,你们看这东西堆的多,可是这些全都做种还嫌不够呢。你们放心,以后每家都能种一些,只怕以后你们吃到腻味不想吃呢。”
  庄稼人最是重视留种。听小鱼说这两亩地里种出来的东西全是留种的,将来还要分给各家去种,心里高兴之余,谁还要去贪那口舌之欲?
  若真是粮食,一颗蛋蛋能生四五十斤,哪人能舍得下嘴啊。
  不过大家都舍不得走,想看看唐小鱼到底要怎么把这黑乎乎黄歪歪跟个泥疙瘩似的蛋蛋做成美味的吃食。
  杨三爷和杨进宝都是吃过土豆的,知道那滋味,杨三爷便笑着对小鱼说:“做几个给大人们尝尝是对的,你只管去,这儿我守着,断不叫少了一颗,咱们还指着这东西能做种呢。”
  “进宝起来,一个大老爷们掉什么眼泪,你都蹲这儿半晌了,还没哭够呢,没得给咱阳明村丢人现眼了。”杨三爷走过去,用力拍打着杨进宝宽厚的肩膀。
  杨进宝抽了两声,拿袖子用力擦了擦眼睛:“三爷,真的能有这许多收成,我爹我爷爷,他们种了几辈子地,也没见过这样好的东西。以后有了它,再不能挨饿了。”
  “是啊,不能了!”杨三爷满面红光,人像年轻了十岁一样,插着胸大声地笑道:“不能了!”
  唐小鱼请三位大人走了杨进宝的家里,隔着差役们,后头跟着二百多村民,呼啦啦都想往杨进宝家的院子挤。
  有那身子灵活的半大孩子,早踩着墙角柴垛子上了他家的院墙头,吸溜着口水往里面探望。
  杨进宝媳妇从井里汲了水,两人将七八个土豆洗去泥,还是上回给杨三爷吃的那几道菜。醋溜土豆丝,土豆炖风鸡块,灶里焖了三颗土豆。
  “婶子,家里有肉没?”
  “不炖了鸡了嘛?”
  “别的肉,红肉,猪牛羊,随便啥都行……”
  进宝媳妇想了想说:”前些天老深家娶媳妇杀了两头猪,只怕还有点猪肉,要不我去帮你要点来?“
  ”行咧!“
  进宝媳妇把湿手在裙子上蹭了蹭,刚要出院子,就发现外头堵得人山人海的,墙头还爬满了人,笑着骂道:”干什么呢,兔崽子们,一个个都上房了?婶子家没吃的,都下去下去,猴子似的看以后谁家闺女肯给你们当媳妇。“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笑起来。
  进宝媳妇见出不了门,便直着嗓子冲外头喊:”老深家他大叔,家里还有点猪肉没?借点给咱,请县里来的老爷们吃饭哪!“
  不多时,便听着人群外头传来略哑的声音:”要是那东西真是好粮食,别说一点猪肉,就是给你扛一头猪来,我杨老深也乐意啊!“
  过不多时,果然有一篮子带肥膘的猪肉从人群外头传到里头来。
  小鱼一看,上好五花肉,这可正好。
  农家人都把牛当命根子,当家里人。除了病的老死的牛,没人肯为了吃肉去杀牛。那些豪门贵户的,将猪肉看成贱肉,觉得难吃,没人肯吃,只知牛羊。却不知道猪肉比牛羊肉细,脂肪含量高,烹调得法,可比牛羊肉好吃得多了。
  黄知县难得来乡间亲民,得了神物,心情正是大好,索性让人将屋里的桌椅都扛到院子里去,吃也要让人吃个明白,丝毫不介意在众目睽睽之下会不会影响吃饭的情绪。
  大半个时辰之后,简陋的木桌子放了三个大海碗,碗里是焖土豆,一碟子醋溜土豆丝,一砂锅土豆炖风鸡,一大坛土豆块红烧猪肉。
  早在小鱼掀锅盖的时候,那满院的香气飘出来已经引落了无数的口水。大家都不说话了,几百双眼睛,都盯着坐在院子里的那三个人。
  黄知县也不客气,袖子一卷,先挟了块土豆丝。
  酸脆爽口,好吃!
  再喝了口风鸡汤,鲜咸浓郁,美!
  又去挟了块红烧五花肉,眼珠子都凸出来了!这是猪肉?怎么没一丝土腥味儿?
  酱红色的土豆块绵软鲜香,绝味啊!
  三个人对视了一眼,没人说话,只是筷子动得一个比一个快。
  ”别光吃菜啊,这有这个呢。“小鱼指了指他们的碗。
  何主簿先放了筷子,拿起熟乎乎的土豆,将薄薄的表皮撕开,露出里头色白如玉的肉质来。
  绵软细腻,除了淡淡的香气,却没有多余的滋味。
  何主簿吃了几口,连连点头:”不争颜色,不夺滋味,果然是粮食!“
  这一句话出口,院里院外都炸开了锅。
  是粮食,是菜!
  大人们都说了,果然是粮食,是粮食啊!
  村人们欢呼着,嚎叫着,有哭的有笑的。
  阳明村里,真的出神物了!
  ☆、第20章 天赐玉薯
  一顿饭风卷残云一般,三人吃得感慨万千。
  ”这宝贝到现在都还没名字呢,总不能一直叫着神物宝贝吧。“左县丞喝着粗茶,对知县说。
  黄知县想了想,说:”这宝贝外头不好看,去了皮却是色白如玉,质地细腻,有几分像芋头。莫如叫它玉芋?“
  唐小鱼在一旁插嘴说:”这不是芋头,是薯类的粮食,不如叫玉薯吧。其实我本来想叫它地瓜的,没想到大老爷给起这么好听的名字。“
  地瓜?倒也形象。黄知县捻须而笑。
  这天的阳明村,像过大年一样的热闹。直到县里人都走干净了,村子里的人还聚在一起不肯离开。
  现在他们都知道了,这是神仙通过唐小鱼的手送给阳明村,送给江陵县,送给大齐朝的宝贝。杨进宝这几个月神神秘秘地,便是在伺候这些宝贝,让它们发芽长大结实,好有更多的种子,让全村的人都能来种。
  杨进宝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周遭七嘴八舌全是在问这玉薯还是地瓜的。
  他本就是个笨嘴拙舌的汉子,被乡邻这样围着,身上出了一斤的汗,最后还是自家的婆娘发威,把他从人海中解救了出来。
  不提这边多少人家彻夜无法入眠,单说江陵县这工作效率,当真快捷利落。回到县衙时日头刚刚过午,黄知县亲手写了信,将县衙班头亲手送到巴郡府知府衙门去。千叮万嘱,不管什么时辰送到,务必要亲手交到知府大人手中。哪怕知府大人在睡觉,你也得给我把人拎起来看过信了再去睡。
  那班头是跟着去阳明村,亲眼看着唐小鱼烧土豆饭菜的,当然明白这关系的重大,当下也不多言,把信贴肉揣了,打马扬鞭,一路不歇气儿地向巴城赶去。
  巴城离着江陵县其实并不远,不到八十里路,那班头将马催得几乎要飘起来跑,用了一个多时辰便跑到了。
  巴郡府的知府大人姓韩,原是个五品京官,外放来巴郡这才第四年,再熬一年就能回京了。但凡外放出来做官的,谁不希望自己任上能做出政绩,吏部评核得个优等,风风光光回了京,便又是个迈步的台阶。
  农为国事之根本,越是上层的官员,对此感触越深。天下粮仓,一在江南,二在蜀中,韩知府对农事的关心更重于其他。前阵子有灾情预现,韩知府差点愁白了头发,虽说后来灾情缓解,但这一直是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接到江陵县的急报,韩知府只看了一眼,身子一仰,险些便连人带椅子栽倒在地上。
  ”这是真的?确能亩产四十石?“韩知府揪着江陵县班头的衣领,那劲头丝毫不像是个五十余的儒书老者所能有的力道,”不是黄仲明他虚报诓本府?“
  那班头艰难地喘口气道:”回大人,是确实的,小的今儿也亲眼看见的,我家知县大人带着全衙的人都去看了,当场连百姓不下三百人。“
  韩知府手捂着胸口,大口喘了几回:”当真是粮食?“
  ”可饭可菜,我家大人说是极为美味且饱腹。只因要留作种,所以只有本县知县、主簿、县丞三位大人尝过,小的在一旁只闻了味儿,确是香。“
  韩知府深吸一口气,冲着外头大吼了一声:”备车、备轿,本府这就去江陵县!“
  ”去,叫人,同知、通判、经历……不管在不在衙门,全都给本府叫来,一刻钟之内随本府出发!不许推托,不得告病!“
  下头人吓傻了都:”大人,现在都这个时辰了,到了江陵县,只怕天都黑了,不若明天……“
  ”明天个屁!老夫一时半刻都等不及!天黑便天黑,难不成偌大的江陵县还没有咱们住的地方?快去快去,快些令人备车叫人,不可再耽搁。一亩四十石!四十石啊!“韩知府背着手,在堂前来回走了几步,”天黑了便挑灯,本府要亲眼见一见,这一亩四十石是怎么算出来了!“
  从巴城到江陵县的八十里路虽然大半通坦,但与班头单人独骑的速度显然没法子比。韩知府七催八催,紧赶慢赶,赶到江陵县的时候日头早就落了山。
  江陵县的班头依旧是快马回城,将知府大人带队来江陵县的消息通知本县的大人们。
  何主簿笑着对左县丞说:”怎么样,我说的吧,便是再晚,老大人也一定会当日赶来的,左兄,你输了,愿赌服输哦。“
  左县丞哈哈一笑,从腰上解下一块玉佩来塞在他手上道:”这还是头一回输得这样心甘情愿的。“
  县衙的众人换了干净冠服,迎出城外。引颈期盼下,尘烟滚滚,韩知府的车马终于出现在官道的那端。
  韩知府虽然年纪一大把了,却有着年轻人一样的热血和干劲,行路这么疲累,他却连坐下喝杯茶的机会都不给黄知县,下车拉了人就要赶到阳明村去。
  这么晚了,再赶个十几里路去村子里,一村的人都甭想睡觉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